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对社会核心价值观也进行了积极构建,逐步形成了以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平等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理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的社会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与平等,是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首要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成为党的战略目标,而且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强国战略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新时代强国战略具有鲜明的全面性、现实性、人民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领导力量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强国建设成功的关键;从方法上来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资源上来看,人才是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从外部条件上来看,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强国建设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求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明一条经由革命为现代化扫清根本障碍,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时期,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入新时代,形成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寻路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战略强国的百年道路求索,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步骤和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统筹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将文化强国建设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中,不仅对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从战略上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了以建设文化强国为总体性目标,以主流意识形态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升、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一整套严密的文化强国战略体系,并不断把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设计转化为具体的实施策略,具体实践指向文化创新、培育文化主体、发展文化产业体系、提升党的文化领导能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推进文化中国建设等方面,为实现文化强国制定了具体的实践方案,推动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数字政府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演进的政府新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方面逐渐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角色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球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服务型政府建设战略三源汇合,共同构成我国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政府建设日益提速的核心动力。围绕新时期的数字政府建设,源自中央层面的制度创新、专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与政府层面的治理创新相融合,共同形塑了数字政府建设的未来路径。加快政府治理数字化变革,集约建设政务服务平台,以新科技革命驱动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新时期数字政府建设提速的显著表征,亦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多,安全困境加剧、发展难题凸显、国家治理面临的一系列综合性难题与困扰在不断涌现.如何有效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发展形势和发展实践,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对党的领导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以党的政治制度优势为统领,持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增强制度供给,提高制度执行力;依法推进治理过程,提升治理效能;防范化解风险,提升制度效能;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从制度自觉到治理自觉,从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世界大党,以“以全体人民为中心”为执政理念,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长期目标,以实施五年规划为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是,在不同时期对国家现代化发展作长远战略目标及实施五年规划;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长期主义,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的重要治理手段。中国通过制定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以五年规划制度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长远目标的实现,从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实现全面小康。中国正在加快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而五年规划制度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三大确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邓小平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新征程,精准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战略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之举,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农村现代化是由基础层面物的现代化、核心层面人的现代化以及保障层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的具有鲜明属“人”性质和文化自觉的系统,其精准推进在目标任务上更加注重质效、在方式方法上凸显创新驱动、在评价标准上侧重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精准推进应基于我国国情农情并遵循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内在规律,在物的现代化上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前提,精确聚焦现代美好生活多维度需求;在人的现代化上坚持以内源动力激发为核心,靶向发力农民群众现代文明素养提升;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坚持以治理现代化建设为保障,切实促进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经由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精准推进三个向度的深入实践,促进农村现代化纵深发展,继而助益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制定中长期的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任务。新中国70年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演进,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引领的建设现代化强国战略等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在战略目标、战略安排、战略布局和指导思想等方面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1.
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质量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符合现代科技文明发展大势,它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途径,以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方向,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主要途径,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加强新工科建设,以锻造高质量教育体系,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具、专业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必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探索,是一个不断超越、与时俱进的开放历史进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性体现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作用和党的宗旨与初心、使命等,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以及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形成过程中还具有合目的性。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这种目的性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和目标指向,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的基本价值准则和根本目的。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合规律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合目的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性,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更为错综复杂,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当今世界相较于任何一个人类发展阶段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最为复杂的,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时代,要在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内在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磅礴力量;坚持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价值准则;坚持发展和改革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治理效能和效力得到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百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治理主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积累了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科学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方法等一系列宝贵经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司法权和司法机构是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和司法体系,提升国家政治文明和司法文明水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民法院通过实施四个"五年改革纲要",提升了国家司法能力。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对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挑战、新课题,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是在新的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统领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为了人民群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要建设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党和国家人才事业的发展规律,并从战略高度谋划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推演,构建“理念体系能力战略”整合型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人才治理理念为人才工作提供方向先导和价值依循,包括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四个面向,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治理体系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制度载体,包括不断深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人才治理能力是人才治理体系的外在表现,包括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人才治理理念现代化引领人才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完善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和科学规律。人才强国战略内涵于人才治理现代化框架,国家人才战略是对人才治理现代化愿景的长远谋划和分步执行,从汇聚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造就人才等方面来把握新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应在以下方面落棋下子,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明确布局,又要“点”“阵”结合;构建和塑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既要“质”“量”协同,又要梯次配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既要授权“松绑”,又要“破”“立”兼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既要“内”“外”统筹,又要“领”“育”结合。将各行各业各领域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汇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伟力。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内涵作了简洁明快的概括,这一理论综合所蕴含的历史容量彰显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的理论贡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的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内涵的形成起到了开创和奠定的作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党的历史方位的三大转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第一大转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第二大转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从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而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党"的第三大转变。科学把握党在各个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对于我们认识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稳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二十大召开以来,学界就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方位、制度优势和实践方略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共识性成果丰硕。总结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厘清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可以从多元视角审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目标、方向和现实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和新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功能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奠基石”,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弱项”;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事业的“指向灯”,它让农村更美,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它增添了产业兴旺这一“燃料”,提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