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帝国新论     
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结构和等级秩序体系之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绝大部分时间曾经生活在各种形式的帝国体系之下,因而帝国也是政治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权力结构,帝国既不同于国家、民族、王国、联邦和民族国家,也不同于大国、霸权、殖民地和帝国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世界历史上一种特定的国际秩序体系。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结构,但不再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帝国体系。尽管帝国主义还将存在,但帝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2.
为解除1866年战败后奥地利帝国的危机,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于1867年就民族、宪政等问题进行改革,建立了妥协性的二元制君主国.二元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威胁王朝延续的主要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奥地利的国家结构和政治结构,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受二元制国家结构和保守型政治特征的影响,奥匈帝国的政治民主化困难重重,致使帝国政局不稳,也限制了经济发展.其结果是二元制虽保证奥匈帝国延续50年,却未能使帝国真正复兴,也未能挽救帝国继续衰落和解体的危局.  相似文献   

3.
约翰·达尔文的近作《后帖木儿时代:全球帝国的兴与衰》充分体现了全球史的视野与研究手法。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不仅重视帝国的互动碰撞甚于帝国内部体制分析,而且努力去"欧洲中心论"。为此,他探索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导致今日所知的全球化的全球联结的发展;欧洲及后来的西方在这一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和文化面对欧洲扩张时所表现出的弹性。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历史成了一个全球史。达尔文运用全球史视野来研究帝国历史,得出了四个基本结论:帝国一直是大多数有记载历史的政治组织的"默认模式",是"常态;"拒绝了把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作为欧洲与欧亚大陆其他地方之间关系变化的决定性时刻;当这种变化开始发生时,其原因不应该仅仅从经济领域去寻找,而是应该从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中去探求;欧洲崛起的全部后果直到19世纪中叶才感受到,而且欧洲的主导从来就不完全。  相似文献   

4.
伍德认为,"美国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个资本主义帝国",它与传统帝国不同,属于新的帝国。传统帝国的统治模式是殖民主义,超经济手段(军事征服、政治统治)成为帝国统治的主导力量。新的帝国的统治模式是资本主义,纯经济手段(资本原则、市场机制)剥离于超经济手段,成为美帝国主义统治的主导力量。伍德还认为,由于资本的特性,美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比以往更加需要民族国家,因此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都加强了对民族国家的控制,形成了一个等级制的全球国家体系。她特别提到了美国目前出现的"无限战争"战略,认为这也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帝国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在其成立时的政治架构特征具有联邦主义色彩,随着帝国统一的日益巩固和力量的强大,逐渐向中央集权主义方向发展,并最后导向专制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帝国内部也出现向民主化和议会政体转变的迹象,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一个以容克贵族势力为主、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德意志帝国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在其成立时的政治架构特征具有联邦主义色彩,随着帝国统一的日益巩固和力量的强大,逐渐向中央集权主义方向发展,并最后导向专制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帝国内部也出现向民主化和议会政体转变的迹象,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一个以容克贵族势力为主、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彼得大帝时代起 ,在民族自我反省过程中 ,大俄罗斯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其核心要素就是 :( 1)根深蒂固且极力张扬的民族救世主义及其“帝国转移”理论 ;( 2 )国家思想的一元化及其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一致性 ;( 3)帝国的俄罗斯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 ,大俄罗斯主义对俄罗斯国家理想、对外政策、发展道路无不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作为一种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大俄罗斯主义特别强调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对抗性 ,结果造成了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欧洲之间严重的安全两难和国家政治与社会结构日趋脆弱。在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中 ,国家思想一元化是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同一性的根本所在 ,是大俄罗斯主义的重要特征 ,但也是其致命的弱点。前苏联国家意识形态解体后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还没有一个一元化的国家思想 ,所以当今俄罗斯政坛上 ,意识形态多元化意味着大俄罗斯主义的退潮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后期被称为是帝国的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进行扩张。作为英帝国自治殖民地的澳大利亚,出于其自身利益与安全的考虑,在南太平洋地区也采取帝国主义的态度并付诸实际行动,逐步建立了在英帝国体系之下的"澳大利亚次帝国"。但在澳大利亚建立"次帝国"的过程中,由于英澳利益分歧的出现,各殖民区联系的加强,从而推动了澳大利亚民族主义的高涨,促进了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的发展,加快了其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帝国乡土服务中心"是魏玛共和国"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的决策、组织和实施机构,受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特殊的政治、社会局势的影响,"帝国乡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集中于重建德意志的国家主义和民族精神,而对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存在极大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纳粹的崛起,也成为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反思对象。  相似文献   

9.
"帝国乡土服务中心"是魏玛共和国"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的决策、组织和实施机构,受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特殊的政治、社会局势的影响,"帝国乡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集中于重建德意志的国家主义和民族精神,而对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存在极大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纳粹的崛起,也成为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反思对象。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帝国是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产物,在其成立时的政治架构特征具有联邦主义色彩,随着帝国统一的日益巩固和力量的强大,逐渐向中央集权主义方向发展,并最后导向专制主义。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帝国内部也出现向民主化和议会政体转变的迹象,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德意志帝国政治长期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依然是一个以容克贵族势力为主、资产阶级参与统治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1.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不同的文明观塑造着不同的世界秩序。近代以来的世界秩序深受西方文明观尤其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立足于新时代,跳出西方文明观"一元、等级、冲突"的文野拘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与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新时代文明观:揭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本质特征,指出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共处之道,提出"文明超越"主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有力驳斥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集中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新时代文明观,不仅在思想上引领了世界秩序的变革,而且在实践上为重塑世界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古代帝国在中东地区留下的“遗产”中,行省制度、赋税制度等文明成果是中东的财富;多民族融合与文化的兼容并蓄使中东历史呈现独特的风貌;但是,古代帝国的兴衰和争霸留下诸如地区霸权、民族问题、教派纷争等“遗产”,又成为中东发展的障碍,由于这些“遗产”的影响,中东历史表现出以下特征:中东地区战乱频繁;宗教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隅;中东历史缺乏连贯性;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相似文献   

14.
文明的发展水平越高,所耗费的能量就越大。全球石油产量在20年内达到顶点,然后沿休伯特曲线下滑,且化石能源在使用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换已成了当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能源利用新技术的研发正不断取得进展,人类有能力开创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造成现代文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其根源全都蕴含于中古时代的西方文明之中。然而,西方文明乃"两希文明后代"之说却无法完全说明西方文明的产生。西方文明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关系可用"癌症与重生"来比喻。古典文明集大成者罗马帝国的辉煌、病症和腐烂,西方文明的重生及其原因和结果,展现出古典文明与基督宗教在对待人的生命、性和婚姻、社会服务、劳动与财产观念、自由与公正观念等多方面的对立,说明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不同的,导致人类文明空前发达的"西方文明",其重生乃因基督宗教,其灵魂乃在基督宗教。  相似文献   

16.
13世纪,随着蒙元帝国的兴起和边界的快速推移,新疆由传统的中国边疆西域变为帝国版图的核心区。四通八达的交通和保障有力的驿站运输,保证了帝国一统天下,重构了此前衰微的丝绸之路。移藩去篱、交叠有效的治理,使蒙元帝国在多元互动、交融共生之中走向繁盛,生动诠释了“丝路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带一路”建设会使新疆由中国“边疆”跃居亚太“核心”,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福祉,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族大国宋国几经浮沉存在了七个多世纪后,最终衰弱下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马平川的自然环境和强邻环绕的社会环境使其不断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宋国公族的因循守旧和宋国人民的消极无为的民风特点是其衰弱的主要因素;战争的频仍直接导致宋国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18.
马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核心载体之一。马的驯化,特别是马的承骑不仅造就了游牧文明,推动草原文化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商贸和文化交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游牧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空前加强和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内聚力、外张力,出现很多彼此联系紧密、特征相近的游牧民族、游牧帝国,将亚欧草原变成游牧文明天下,对世界的民族、文化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9.
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帝国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对希腊化时期以来古代世界城市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与奥古斯都在位时期所推行的各项改革政策有关。因此,它是历史继承性和客观条件成熟双重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为罗马帝国,而且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创造并且传播了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