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近年来,在借鉴人类学反思民族志理论思潮和成果影响下,民俗学界对民俗志的书写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以摆脱民俗学的危机.但只有刘铁梁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彰显了与民族志的区别,具有特别的学理意义.民俗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民俗志需要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在民俗复兴的今天,我们应该让"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共生共荣,使民俗知识有更好的机会和渠道与社会契合,实现民俗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俗学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翻译西方民俗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误译,妨碍我们对原著思想的正确认识,影响我国民俗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民俗学界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翻译学术批评是我国民俗学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熊开万 《理论界》2007,(5):104-106
周作人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渊博的知识与见解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众,贴近民生。从思想脉络上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成分,同时也受到日本民俗学者的影响,更多地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风俗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本文在梳理周作人民俗研究的目的及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民俗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希望对现代民俗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近20多年,中国民俗学取得长足发展.但就当前民俗学学科而言,高校民俗学学科点的不足,学界对民俗学学科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兴旺.民俗学课程和毕业生的自产自销,导致了令人悲哀的"自娱自乐"的困境.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大潮汹涌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民俗学,我们研究的视野,既要重点研究传统民俗,也不能弃都市新民俗于不顾。民俗学者要深入发掘传统民俗资源,学习国外民俗理论,拓宽知识面,选择好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的构建,使之在民族精神,社会制度及物质增殖诸方百发挥功用。  相似文献   

6.
田兆元教授认为过去,大家对民俗学的定位很低、很普通,虽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并不符合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定位和现实需要,民俗学应该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民俗学应该面向当下、面向于社会,这就需要重新诠释民俗学,政治民俗学、经济民俗学概念的提出,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政治民俗学和经济民俗学都基于一个前提,即民俗的核心问题是一个认同性问题。民俗是要建构一个认同的体系。目前,中国民俗界对于仪式学的研究缺少一定的创新性和自主性,仪式美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实际应用,仪式美术概念的提出将是一个新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民俗学会机关刊物《日本民俗学》每隔几年刊行一次"研究动态专号"以总结日本民俗学会的最新学术成果,确认学界当前的问题所在,从总体上调整其努力方向。日本民俗学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兴起于1997年,目前,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俗学者参与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之中。本文是才津裕美子在《日本民俗学》"研究动态专号(2003—2005)"上对日本民俗学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所做的第二次综述。尽管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基本是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规定下的政府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但作者始终围绕着无形"文化财"和无形民俗"文化财"等基本命题展开评述,并通过"模型"、"价值"、"心意"等概念,从日本民俗学的理论—经验立场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当前世界性的"文化实践",具有学术的深度并突显了文化实践中的学者身份及其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9.
民俗学和比较文学主题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后者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前者的影响.在个案分析时,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不仅能够帮助比较文学主题学搜集资料、鉴别论据、考辨论题,还可以帮助研究者突破传统的文学研究疆界,发掘活态的民俗元素,探讨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心理积淀.  相似文献   

10.
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古史辨"运动兴起以后,从"疑古"到"重建"乃必由之路。顾颉刚为此作了民俗学、边疆史地和历史地理等多种尝试,尽量扩张新史料,以弥补传统文献之不足。在其影响下,容肇祖投身于日渐兴起的民俗学运动。容氏治学兴趣广博,担任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首任主席,主持《民俗》周刊和"民俗丛书",后又选择中途退出,转而专治思想史。顾、容等以史家的身份认同投身于民俗学运动,从多方面探索"重建"之路,对他们的学术转折和心路经历加以分析,将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学术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寻找民俗现象"意义"的过程中,民俗学的"语境主义者"发现,"文本与语境"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语境"的因素也是无法穷尽的。反思的民俗学转而关注"文本"被建构的过程,在"民俗过程"的整体中考察"文本化的政治"。"文本"重新成为"语境主义者"考察"意义"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民间文艺学学科是由既是民俗学泰斗又是民间文艺界元老的钟敬文先生率先倡导的。在艺术民俗学的视野里 ,民间文艺起源于民俗生活 ,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民俗事象的附生物而存在 ;民间文艺中具有浓重的民俗成份 ,主要的民俗事象都在民间文艺中有所表现。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民俗是民间文艺产生的土壤 ,民间文艺是对民俗生活包括民俗事象的审美观照或生活承袭。民间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在于民俗事象 ,民俗为民间文艺创作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依据。而后起的诸多民间文艺现象的缘起 ,都能追溯到民俗生活本身。民间文艺是民俗最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 ,部分民间文艺可以视作古有民俗的遗存或变体。民间文艺是即时民俗社会的传神写照 ,重要民俗事象正是民间文艺的大显身手之地  相似文献   

14.
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民俗学百年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现代民俗学的发端 ,自 184 6年英国汤姆斯创造了“Folk -lore”这个民俗学科名称起 ,到现在已经有 154年的历史了。中国引进这门学科的时间 ,如果从北京大学于“五四”前后创办《歌谣》周刊和成立风俗调查会算起 ,至今也有 80年了。然而 ,进入 90年代以来 ,随着国际民俗学交流活动的频繁和青年民俗学者纷纷留学欧美 ,出现了当代欧美民俗学理论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学说中迅速夹带传来。这些说法形成了两种态势 :一是以美国民俗学发生的严重危机造成的影响 ,即“民俗学既没有自己学科的‘祖先’ ,又没有自己的理论 ,民俗学只…  相似文献   

15.
浙江民俗学会理事会确定了一九八三年工作要点:1、加强民俗学队伍的建设:一九八三年准备在省、地区有计划地培养、吸收一批对民俗学研究有一定成果的人员,参加入会。在扩大队伍的同时,要求会员加强民俗学基础理论的学习。2、做好民俗问题的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一九八三年要抓好:婚丧礼俗,岁时令节,民间社会活动三项调查。要弄清这些民俗现象的出现和存在的年代及其演变情况,主要结合各地地方志编修、地名普查、民间文学等普查工作进行、写成书面材料,加以整理保存。  相似文献   

16.
正当风和日丽、万物勃发的辛巳年四月 ,山东的年轻民俗学者刘德龙、张廷兴和正在北师大访学的叶涛来看望我 ,并送上一部他们的近作《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书稿 ,请我审改。说实在话 ,我对山东民俗学会是赞许有加的。这些年来 ,全国民俗学界的同仁们都高兴地看到 :山东省民俗学会队伍团结 ,学风端正 ,积极进取 ,近十几年来几乎年年举办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学术活动 ,并且多次承办全国性的会议和活动 ;他们那里主办的全国唯一一份《民俗研究》,水平质量不断提高 ,越办越好 ;山东是以民俗学会为主最早撰写完成《山东省志·民俗志》的省份之一 …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传播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环境被互联网影响和重塑。互联网中勃勃新生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反映出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生活语境中发生了深刻衍变。这类在网上生产、传播的新民俗,虽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种”的基因,但也反映出因社会生活内容更新、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基于数字化时代“民俗”出现的变化,民俗学研究既要关注数字化时代社会正经历的“再习俗化”过程,聚焦网络民俗的“元问题”并作出整体性观照,展开网络民俗的多学科、系统性研究;同时也要积极跟进互联网时代生活数字化带来的民俗学概念性框架的新议题,拓展原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推动民俗研究理论范式创新和现代民俗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民俗学研究中,有关外来文艺理论和人文思潮的重大影响不容忽视。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超语言学理论以及类型理论对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理论更新与经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某种理论性的说明,也可以为国际民俗学未来的实践导向提供某种伦理性的学术基础。在其烛照之下,民俗学领域对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有了理论的借鉴参照的价值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民俗研究,以及当代整个的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开拓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俗学田野作业范式与二月河历史小说戏曲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 《晋阳学刊》2005,(2):103-109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文化母题,有着丰富的民俗内容。二月河对于相关题材的反映,使用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方法。正是这种视角的存在,清帝系列小说中的戏曲民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二月河对于田野作业原理的自觉实践,不论是对文艺学叙事理论的丰富还是对民俗学田野作业体系的完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艺民俗学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文艺新学科.20多年来,文艺民俗学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文艺民俗学学科的提出和确立本身有不同的学科立足点;文艺民俗学通过高校教育、师资培训和科研切磋等多种途径培养和壮大学术研究队伍;通过构建学术理论、开展批评实践,投身文化保护等行动,使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提升,学科应用色彩越来越强.文艺民俗学的前景广阔,但学科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如学科归属问题尚需进一步研讨、文艺民俗批评理论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