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始皇名嬴政,是秦国庄襄王之子。他继承王位后,灭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统一了全国,欲以“秦”字为头重立国号。但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时代实现统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后人称之为“六王毕,四海一”,“六王失国四海归”.其实,秦始皇实现的统一,并不仅仅限于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控制,亦包括向北河的军事拓进以及征服岭南之后南海等郡的设置.而秦帝国版图的规模,于是也远远超越了秦本土与“六王”故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西北斥逐匈奴”与“略取陸梁地”事,系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然而据《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及《秦始皇本纪》在二十六年(前221)记述中已言“南至北向户”,二十八年(前219)琅邪刻石有“皇帝之土,……南尽北户”语,可知这两个方向的拓进在兼并六国后随即开始.秦始皇的政治志向和秦人的进取精神,因此可以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后人对于秦统一后来能及时进行政策转变导致灭亡的批评,也可以在这一认识的基点上作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 子婴继秦二世之后,执秦政四十六日。虽然在位日短,但作为一位君主,也算是个较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然而子婴与扶苏究竟是什么关系,至今未有定论。《辞源》在“子婴”条下解释说:“子婴: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子。”《辞海》也说:“子婴:秦始皇孙,扶苏子。”另外,《中文大辞典》等也都持相同的观点。 我们认为这些辞书的注释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赢政被世界著名历史学家称之为“中国的凯撒”,也曾被诗人李白称颂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历史巨人,但在中国史书和历史小说中却是一个被严重扭曲丑化的人物。《大秦帝国》以崭新的创作理念,冲破历史的迷雾,重塑了秦始皇赢政的艺术形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发展着的典型性格。这是小说作者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文字是意象式文字 ,她擅用华美凄艳的古典意象构筑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域”。本文抽取其中的月亮、镜子、绣花鞋三个意象为代表 ,分析意象在张氏作品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形成其艺术成就的突出贡献。在这些古典味极浓的意象中 ,蕴含着一个现代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无邪”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和文字学的角度论证与考释了孔子“思无邪”的原意,认为“思无邪”之“思”为语辞,而“无邪”还是《诗·鲁颂·马冂口》的“无边”之义,“思无邪”应是指《诗经》内容广阔无边,包罗万象的意思。而把论《诗经》内容的丰富之意附会成孔子的论诗标准,实在是一种尊孔心态的扭曲与历史的误会  相似文献   

7.
《小雅·白驹》篇是历代治诗家附会最多的篇什之一。《白驹》原来是一首爱情诗 ,从马与食的意象原型、隐与兴的表现形式中可以得知 ;从文字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文学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可以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两千多年来,很多人骂他“灭先王之道”,“改先王之制”,“焚书坑儒”,是暴君。但我们认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促进统一和促进封建制发展的进步作用,是我国古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不仅是史学领域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而且是政治战线上的一场严肃的阶级斗争。因此,我们今天有必要认真地评价秦始皇,以澄清这一历史人物的是非,并明确评价秦始皇问题上的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9.
南宋遗民词频繁使用由历史典故演变而来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以“铜驼”“铜盘”“铜雀台”“新亭”“乌衣巷”等为代表,它们均与前代王朝发生的动乱及亡国事变相关。遗民词人通过使用这类意象以表达亡国之恨,同时它们也成为遗民词抒情特色的显著标志。其所以频繁出现,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密切相关,也与历代文人不断相沿习用,从而使其所承载情感意蕴走向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认定秦始皇赢政生父为吕不韦而非庄襄王异人,由此形成一桩历史悬案争论至今.对于司马迁的说法,近代史学界有存疑、肯定和否定三种观点.笔者认为无论从史料还是从情理推断,赢政生父只能是庄襄王吕不韦说是战国"好事者"编造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就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而言,"附会"意味着命意谋篇与附辞会义兼而有之.其中,为"附辞会义"所涵盖的是"辞"和"义"这两个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对立统一的方面,孤立地谈及任何一者终将无缘于"如乐之和,心声克协".作为创作论的收官之作,<附会>篇的汇总意义就在于其指向了全部创作论的最终归宿--"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变动其篇次的理由尚有欠充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汉字,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往、假借,一字一形、一声、一义,或有一字数形、数声、数义者,形、音、义结合,组成语辞,则情况复杂。因此,要准确理解、把握一个语辞的本义及其引伸义、假借义等多种义项,必须从一字一词的构造、演变等情况着手,并将之置于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心理的发展背景中加以考察。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很基础但又必不可少的工作。故笔者不揣谫陋,选拈三例,予以考释,抛砖引玉,并冀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勾栏“勾栏”是宋金元时杂剧、百戏等戏曲曲艺演出的场所。“勾”字本作“句”,于甲骨文中已见…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一词中,“小”指形式的短小与内容方面的琐碎,而“说”则主要是解释、解说的意思。通过对“说”与“语”、“俗说”与“俚语”等词的比较,可以印证这一看法。在对以“说”命名的作品及其文本的分析来看,“说”所蕴含的解释之义限定了以其命名的文字以解说、说明为主。而从古小说作品来看,《青史子》《伊尹说》《殷芸小说》等都具有鲜明的说理色彩。  相似文献   

14.
《附会》是《文心雕龙》论述的第四十三个专题。“附会”的涵义是什么?学者们的解释多有分歧。本文认为“附会”指的是把握文章的主旨及其组合成篇的基本框架和统序,并以此作为贯串文章始末的轴心,决定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因素的取舍,使之成为一个主次分明的协调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15.
“六书”的语源学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源学新视角审察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问题,认为前三书文字所表语词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形声、转注实为一书,皆以现成文字记词并添加辅助符号,本质上与假借表词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韩非使秦之年,学术史上有秦始皇十三年(韩王安五年)、秦始皇十四年(韩王安六年)二说,一年之差主因《韩世家》和《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记载不同。由记载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秦火焚书历史事件的阴影,也可以看到战国诸国史官记载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角度。《初见秦》是《韩非子》首篇,《韩非上秦王政书》是第二篇开端,此乃韩非绝命二书。《初见秦》作者多有争议,本文从宏观政治立场与微观文本分析两个层次,考证其作者为韩非。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江青在一九七四年的一次会议上放了一通厥词,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政权落到宦官赵高手里”,赵高“代表儒家”,“代表没落奴隶主”,奴隶主阶级复辟了;二、秦始皇本人“是个剥削阶级代表”,“有对人民剥削压迫的一面”;三、秦始皇“杀人太少”,“焚的书更少”,保留了奴隶主阶级复辟势力和思想武器;在江青讲的三个原因中,第二个是空的,并没有实际内容(详见下),第一、第三  相似文献   

18.
苏词意象的有机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一词,用于指文学的内部材料,最早见于《文心雕龙》:“玄解之宰,寻声律以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思》)与现在流行的批评术语“形象”一词相比,它更为准确地表达出在构成文学的最基本的材料中“意”的不可或缺。一切写景、述事等所有心曲的外在表现皆可称之为“意象”。  相似文献   

19.
上古汉语“夫”字与人类学上之成了礼关系密切,基本义指“成年男性”。通过对汉藏 语系各亲族语言中有关“人”之语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的本词应是“夫”义扩大而来,因此, “夫”字应是汉藏语系内共同的基本词汇之一。族源问题与语源问题常常互相渗透,不能作如 是观,汉藏语系内各亲族语言同源之研究就很难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20.
秦是我国历史上首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朝,也是短祚之朝。秦始皇之所以能迅速一统天下,秦国又所以二世而亡,历来评价莫衷于一。就人才学角度而论,秦始皇遂成一代帝业,相当重要的内因是在统一过程中他善于识才、爱才和用才;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则是统一后他惧才、弃才和毁才,独断专横,妒贤嫉能的结果。换言之,秦始皇既具有任用人才,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