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0世纪九十年代 ,后现代主义在西方渐趋沉寂的时候 ,却在我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学批评对话语的挪用 ;一是文学创作对解构精神的吸收。一些文学批评者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移植 ,在探索文学理论的自身问题和对现实主流话语的解构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地考虑自己文化传统和现实土壤 ,应通过文化的过滤机制进行批判的吸收 ,而不是生硬的“挪用”。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可以分为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个向度。分析了这两个向度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目前中国还主要面临着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但可以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西方现代思想发展史对后现代主义做了前期与后期二分,前期后现代主义是要把人从功利主义的异化中解救出来,因此,前期后现代主义表征着重新塑造一种主体性文化。而后期后现代主义则是通过大众传媒打造一种商品文化,通过"恶搞"销蚀人的主体性,表征着一种平面性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4.
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 ,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 ,又和现代主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 ,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及产生的影响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国内外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却存在着诸多分歧。杰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所作的细致考察虽有偏颇,但却有其自身特色和价值。他不仅从概念上将“后现代主义”指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而且从细节上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断裂和连续性作了具体分析,从而表明了他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论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八十年代中期传至中国大陆并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 ,“新写实小说”等即是具有强烈“后现代性”的文学品类。与启蒙主义文学相对 ,“新写实小说”实现了从主体建构到自我消解、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制作、由批判到展示的过渡。后现代主义文学当然不能作为中国文学的全部 ,但它的解构理论、平民视野以及丰富多彩的带有“综合”性质的艺术手法 ,应该成为我们九十年代直至下世纪中国年轻作家借鉴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艺术以荒诞为追求的理想,荒诞的审美模式规范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同荒诞一样,以裂变的极端和主体的衰落所引起的错乱、混乱、颠倒为根本特征。本文以《五号屠场》为例,来说明后现代主义与崇高、丑、荒诞这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内在联系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和内涵,从而把小说的荒诞本质和后现代主义的形式结合起来,使小说的内容和写作特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兴趣 ,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的考察 ,发现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有着重大的区别 ,但它对后现代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 ,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否定辩证法不仅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预示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9.
论后现代主义的华严趋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大乘佛教义理之间存在着可以比照的思想,在语言论、认识论、本体论层面均有暗合的地方,西方哲学的本体与现象世界的对立也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本性而崩溃,后现代主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运作汇成了一种走向人类最高悟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登陆中国学界时,后殖民理论是以对抗西方文化霸权武器的面目出现的,盲目的“拿来”并实践忽略了对后殖民原理论本质特征的研究。在后现代文化的大环境下,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后殖民理论密切相连,因此,通过两者的比较来审视后殖民理论成为研究其文化特征的重要途径。通过比较,本文认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译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译介外国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做了系统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图书的译介数量、种类和出版情况,勾勒出90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概况,并剖析了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译介特点。  相似文献   

12.
如果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50年来范式的转换作一番动态考察,就会发现当代文艺理论经历了三次重大理论范式的演变。第一次是出现在五、六十年代的政治社会学一元理论,在与政治的互动中,它同政治一样具有无限的权势;第二次是在八、九十年代形成的多元理论,促使文艺理论由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演化;第三次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多元互补的趋向,标志着文艺理论向当代形态不断增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重提80年代是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方法,也是反观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现象的一种理性思考。北岛的诗歌写作与历史的文学传统有着紧密的精神联系,他的独特的文学意象与文学感受秉承了纯文学的文化观念,北岛的诗歌以对理想的形而上表述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精神,成为后继的文学写作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之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首先启迪和深化了70年代末以来文学表现人生和自我的发展情状,特别是促进了"先锋派"文学"自我"表现的转型;其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标榜"新写实"、"新生代"和"晚生代"的一批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话语的中国转化.由于时代氛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80、90年代作家对萨特存在主义话语的文学解读和叙述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萨特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观念已经走向重构.  相似文献   

15.
论张抗抗作品主体意识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抗抗的文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在这三个阶段,体现在作品中的主体意识也有所不同。本文按照三个阶段,结合该时期的作品,对主要文学形象进行详细解读,对张抗抗作品主体意识的流变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麦克尔·怀尔丁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新派”作家,也是澳大利亚“新左翼”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重拾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反对“新批评”将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语境隔绝的做法,主张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话;摒弃“新批评”僵化而冷酷的形式主义,强调对“人”的关注;认为“新批评”学者撰写的文学史过于狭隘,主张重写激进文学史。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生态文学研究或称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发端,并迅速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我们对生态批评进行了宏观式系统性的梳理:回顾其产生的历程;考察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美国非裔文学批评转型具有五大特征:即人类学转向,种族本真性的质疑,回归文学本体,学院派批评精神的形成,走向跨学科性、开放性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19.
魏紫姚黄——微型作家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为微型作家论 ,是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界有代表性的几位作家的点评 ,以揭示他们在 90年代文学格局中的地位 ,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冲突与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内在动力是文学现代性、政治现代性和经济现代性的冲突。此一冲突决定着文学革命不同阶段的特征。概言之,90年代以前的文学革命由政治化的新文学工具论和美学化的新文学自主论之冲突所推动,90年代以后的文学革命由市场化的新文学消费论和先锋性的新文学自主论之冲突所推动,此间还包括80年代中后期先锋实验派文学自主论与文学保守主义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