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川陕苏区是在我党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一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开辟川陕苏区的斗争中,红四方面军不仅经历了与同时期其它各苏区红军相同的斗争任务,而且还经历了其它苏区所没有经历过的一种新的斗争任务——禁除鸦片烟运动。这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经历的一个独特的斗争任务,在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支持下,红四方面军胜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探讨川陕苏区的禁烟运动,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2.
川陕苏区时期领导干部对群众工作高度重视,体现出相信群众、维护群众、发动群众、尊重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群众观,建立了和谐的干群关系,为川陕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1932— 1935年间川陕苏区土地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等问题。为了解决川陕地区土地占有不均、地租剥削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等诸多问题 ,川陕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一深刻变化 ,初步改变了当时川陕苏区农村的阶级结构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4.
包括木门会议在内的川陕苏区历史问题的研究资料缺乏,这与共产党方面的文件形成和存传、资料收集和整理直接相关,亦与研究资料的视野长期停留在共产党方面而忽视国民党方面资料密切相联。国民党方面的资料既可弥补共产党方面的资料不足,又可增强川陕苏区研究的客观性,应该大胆地选择、辨别和使用国民党方面的相关资料,从而将川陕苏区的历史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1933年6月,川陕苏区先后召开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和木门军事会议。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对根据地的未来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规划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全面部署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红军扩编和整训等各项工作;木门军事会议就落实党代会的决议和精神,特别是有关部队扩编与整训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安排。这两次会议联系紧密,意义重大,是帮助我们解读这一时期川陕苏区历史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川陕苏区曾被毛泽东誉为“第二大苏区”,历史地位显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川陕革命老区至今依然贫穷落后,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扶持的贫困革命老区.在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态资源丰富是老区发展康养产业的后发优势,康养产业有望成为带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7.
取得巨大成就并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川陕苏区,在创建中却体现出比其它苏区更为突出的艰巨性,主要的困难有:富源上的劣势、革命基础和地方党力量的薄弱及频繁军事斗争造成供给困难的加剧。正视川陕苏区在创建中所面临的艰难,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川陕苏区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分量,也才能更加深刻体验到老区人民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川陕苏区在其存在的近三年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多数时间都在与敌作战,斗争频繁。川陕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富有成效的群团组织建设,采取取之于敌、筹之于民、白区秘密采购或换购等诸多筹措方法,在对敌作战过程中把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和凝聚起来,从而为红四方面军取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极大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的群团组织是党领导当地群众参与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活动的重要组织,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群互动的重要纽带.为巩固苏维埃政权,群团组织动员和组织川陕苏区广大群众,广泛参与了土地革命、戒烟运动、扩充红军以及辅助红军军事斗争等革命活动,向人民大众宣传苏区的各项政纲和决策.这种方式不仅发挥了群众的自主性,也实现了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目标,对我们今天坚持“群众路线”依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川陕苏区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在开展对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这表现在宣传工作上就是出现了大量以苏区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报道。本文通过梳理并解析苏区有关经济政策指导思想与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重新认识和估价有关川陕苏区的经济建设及经济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介绍了光纤光栅激光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和信号的解调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LabView光纤传感检测系统。实验得出该传感检测系统成功解调传感器被测信号,系统噪声达10-6 pm/[KF(]Hz[KF)],动态范围达到了120 dB@100 Hz,线性度达到了0.999 9。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性能可靠,可对光纤光栅传感器信号进行实时的解调。  相似文献   

13.
历史因果律与自然因果律不同,历史学中的"因"只起一种影响或促进作用。章学诚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事"的出现是英雄与时势的结合,"言"的产生是作者时代际遇和性情气质的结合。历史事件是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反应与选择。历史事件的因果解释由后视者来完成,因此历史不断地被改写。  相似文献   

14.
论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波普尔历史预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尔认为,历史的无规律性导致历史的不可预测性,"俄狄普斯效应"破坏了历史预测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假说演绎法"说明历史预测的不可能性。而在唯物史观看来:不能绝对化地理解唯物史观的预测功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必然的、确定的和可预测的,唯物史观既肯定主客体因素的相干性,又肯定社会预测的可能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内容,对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历史规律是否存在?历史规律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历史规律客观性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依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生活世界中、在亿万次实践活动中遭遇并意识到历史规律存在的。这是在本体论层面对历史规律存在的肯定。发现和表述这种规律,则是认识论层面的证明。历史规律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因此以人的实践意识为内在环节,所以不能抽象地说“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也不能抽象地谈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历史规律”。各种历史规律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研究往往绕过历史这一基本概念,或许因为缺乏对人与历史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而对其诉诸以"人类实践活动史"或"研究对象史"与"研究方法史"的统一的阐释,这种研究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唯物史观研究的发展。本文认为,研究唯物史观历史概念,一是要从历史观嬗变的角度弄清近代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概念及其对唯物史观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要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维中探讨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理论根基及其深层意蕴,惟其如此,才能揭示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本真意蕴。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考察,本文提出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概念指征的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消除人的自由本质异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解综合的方法探讨章学诚对历史事实问题的看法,结论认为:史学家研究历史事实的基础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考证以确保其真实性,与历史问题相关联的真实的历史资料形成历史证据,历史学家以历史证据为基点进行推论建立起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及其主要历史人物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对所谓新历史观进行了回击。  相似文献   

19.
20.
重大历史事件的提出源于国家文艺创作政策,是重大历史题材的内核。从历史文献学的视角来看,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形态表现为本源事件、衍生事件和文本事件。重大历史事件的衍生特征主要体现为本源事件的内容选择性、视角多样性、衍生多态性和历史叙事的结构层次性。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文献能产性,其根本动力来源于历史主体的社会认可需要、纪念活动的客观物证需要和文艺创作的传奇叙事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