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领域里的想象大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史蒂文斯是继叶芝和艾略特之后最富于想象力的诗人。阐述了诗人想象力的根源。他是一个“幻觉”诗人 ,他的想象力又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刻理解。他创作了许多表现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的诗。最终史蒂文斯成为与庞德、艾略特和威廉斯并驾齐驱的大诗人  相似文献   

2.
台湾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现实的震荡引起人们思绪的翻腾。"诗人所为何事?"是诗人在这样的时空下存在的探问。诗的"生命感"变成"有心"诗人自我的鞭策。但现实的关照,并非将诗变成陈情书。诗是透过语言比喻系统的产物,而不是目的论的呐喊。诗人的书写必须面对现实,但却拒绝成为现实的工具。面对现实而能展现想象力是诗人创造力极严苛的检验。一方面,诗人必须避免文字的"说明性"以免将诗沦为散文,另一方面,诗人在避免"言说"的过程中,又要展现与现实唇齿相依的生命力。从当前台湾的家国认知、政治情境、经济状况、文化历史归属、与生活空间定位等面向,将可检视有创意的诗人如何以比喻与意象展现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3.
诗人坚持诗歌创作,是因为人生在世,天意难违;诗人痛苦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诗歌是终极理想对丑恶现实的烛照;异域之爱很可能战胜本土之爱,我的散文诗里,流淌着圣琼·佩斯等法国诗人高贵而风流的血统;法国诗与中国诗犹如法国少女和中国少女,各有其不可替代的神韵与肉感;尖峰体验奠定一首诗的架构,即肉体,集体无意识则赋予一首诗以灵魂。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缺少真正的宗教意识,所以诗人多是以诗为“宗教”的替代品,洛夫的禅诗就是一个范例,其沉稳淡定的心境,并非同社会现实与人生追求无关的“虚空”,而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安置灵魂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人们反思致用的产物。晚唐是一个反思的时代,咏史诗就是这个时代反思精神最突出和敏感的结晶。晚唐咏史诗注重现实关怀,其情绪不像怀古诗那样伤感,而趋于冷静。诗人或探寻历史规律以印证现实、或寻找历史与现实间的悖谬启人思考、或在规律之外去叩问那偶然之于命运的莫测。虽有如此种种创作心态,然与怀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怀疑人生、怀疑价值意义的倾向不同,晚唐咏史诗中充满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亦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相似文献   

6.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现实主义深化的标志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本文通过比较 ,深入地阐述了这首诗表现出来的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 ,勇敢地面对、批判现实的精神 ,投身政治、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思想。这首诗深刻的思想 ,浓郁的感情 ,沉郁顿挫的风格 ,把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诗人后期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诗人现实主义道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是经验的传达"是在中国现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本质观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诗歌直接来源于人生的经验,经验的特性是私人化与个性化,诗歌经验中应当存在着很强的戏剧性因素,从生活经验到诗的经验有一个转化与消化的过程.它标志着九叶诗派诗人的诗观达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综合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8.
吴琪拉达论     
诗歌评论家杨匡汉先生说:“以历史和现实而论或从逻辑发展而言,在一个民族的新的黎明时期,诗有着广阔的天地,诗是光彩夺目的”(《缪斯的空间》)。吴琪拉达正是诞生于彝族新的黎明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是光彩夺目的。虽然年轻的新一代诗人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吉狄马加、伍耀辉,他们已经开始了新的里程,把彝族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吴琪拉达作为解放后党所培养的第一个彝族诗人自有其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吴琪拉达的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也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现代诗人奥登曾于1938年访问中国,他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带给中国诗人新的启示。奥登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用一种“临床”的手法来剖析社会、介入现实,使诗作带有明显的现实取向。在形式上,奥登采用“轻松诗”的体式处理严峻的现实题材,使诗歌呈现出反讽性的结构张力。奥登介入现实的诗学思想和轻松反讽的诗歌风格都影响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创作,西南联大诗人群在接受奥登的时候也结合了中国的现实语境,将其转化为本土化的诗歌实践。探究西南联大诗人群对奥登的接受与转化,对于理解19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探寻西方文学资源对中国新诗带来的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先生对诗歌一向自称为“外行”,还说不喜欢作新诗,也不喜欢作古诗。其实他在这谦逊的态度之中,却隐藏着对诗歌高度的热爱:他从诗的创作到诗的理论,有着多面性的活动;特别是他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是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构成部份,与他一生文学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始终是面对现实。鲁迅先生的诗论与诗评,是他认识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一个方面。他不是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家,也不是自我陶醉的诗人。他的诗歌活动,也可说是整个文艺活动,是出自爱国主义的热情与改造世界的抱负,如他提到他最初论诗的意图:“‘介绍波兰诗人’,还在三十年前,始于我的摩罗诗力说。那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  相似文献   

11.
艾青诗论致力于新诗美学体系的建立,确立了诗与现实、诗与时代等正确的审美关系,提倡诗的真善美统一,视诗的创作过程为复杂的形象思维化合过程,主张诗的形式应追求和谐、平衡,对诗人提出了高而严的要求,其美学体系相当系统、完整、独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的图腾诗以民族图腾诗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心理。诗人借助图腾意象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丰富内涵,使得历史与现实交汇、审美与人生同构,进而完成了对民族之魂的重铸。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人” 作为一个现代诗歌群落,既有作品,也有理论(如袁可嘉、唐湜的诗论著作),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并未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诗歌流派应该提出共同的诗歌艺术主张和创作宣言并以诗歌创作去实践所提出的理论主张.而袁可嘉和唐湜在四十年代所写的理论文章,或对一些西方现代诗歌理论的评述、或对同行作品的评论与鼓呼,都未能表现出明确的流派意识.尽管如此,“九叶诗人” 在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共同体现了现代汉诗发展的崭新方向,他们“不许现实淹没了诗,也不许诗逃离现实,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与现实间的正常平衡”.在外患与内乱交困的时代里,“九叶诗人”本着公民的良知让诗直接面对而又以必要的艺术把握,使诗不流于平庸空洞的政治感伤.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代派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介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外表单纯、朴素,内涵丰富.其诗的灵魂在于诗的内部结构--多层结构.这种结构特点使其诗虚实相生,将带有梦境的色彩的现实和具有现实的细节的梦境共存其中,从而达到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去剖析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多层结构特点,更深入地品味其诗别树一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梵志是隋代至初唐时期的一位平民诗人。由于王梵志亲身感受了生活的不幸 ,其诗洋溢着对现实的关注 ,对人民爱恋的执着追求 ,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王梵志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相似文献   

16.
秦州诗是杜甫诗歌艺术转型的一个里程碑。这种艺术转型,不仅体现了杜甫对诗歌审美的认识在秦州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且标志着杜甫的诗歌创作在秦州已进入了一个更新的艺术创造阶段。最能体现杜甫秦州艺术转型文学特质的,是诗人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五言律诗。与长安时期的同类诗相比,秦州五律获得了诸多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既为其成都诗特别是夔州诗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又对后世诗人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古今《千家诗》选本对南宋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一诗的不同态度出发 ,重新诠释了该诗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结合宋代的社会实际状况 ,将诗人描绘的社会现象放到历史的具体环境中加以考察。同时也抉发了蕴藏在诗句中的诗人对社会现实尤其是理学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并对该诗的思想价值做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说:“诗过去是,现在仍是,人类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而伟大的诗人不仅仅只是诗人,在更高更深刻的意义上,他们代表了时代的良知。也只有这样,诗才能成为历史的回声和时代的证词。20世纪行将结束。综观本世纪伟大的诗人和他们伟大的诗篇,我们不难发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置身于全球性问题普遍存在的现实之中,诗人们走出了个人生活的天地,跨越出个人情感世界,他们开始了对人生与现实、人生与命运等重大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考察了冯至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生存诗人,个体的生存状况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且经历了从审美生存到现实生存的转变。早期诗集中,弥漫着浓重的自恋情绪,但却没有完全左右其诗风。诗人的生存状况决定了其诗比同期其他诗作显现出更浓的哲理色彩和深厚的底蕴,诗风呈现出幽婉的格调。40年代《十四行集》的面世是诗人十年沉默后与自己与社会的对话,昭告其已成为一名现实的生存者。《十四行集》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冯至已是一位成熟的现代生存诗人。  相似文献   

20.
刘沧是晚唐时期一位很有特色的诗人,也是一位被遗忘的诗人。他的诗歌以七律为主,尤其是咏史怀古诗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刘沧的咏史怀古之作,牢笼朝代的沧桑之变与人事衰落,以历史反映现实,映衬现实。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示和认识,讽刺和告诫当朝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晚唐的咏史怀古诗增添了别样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