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同的制度安排能够带来不同的收益,草原畜牧业在目前制度安排下,由于激发了牧民劳动的积极性,畜牧业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面临困难。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出发,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经营制度路径依赖分析,试图得出草原畜牧业制度创新不足的原因,并给出其路径选择,规模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牧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苏尼特右旗连续4年自然灾害及灾后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实际,从牧民收入结构、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做好牧民增收工作面临有利形势等几个方面进行客观实际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牧民增收的5项措施:一是加强民族基础教育,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牧民素质;二是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水平;三是积极引导牧民改进饲养管理方式,提高经营水平;四是大力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五是拓宽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转移牧区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3.
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甘肃省牧民定居程度居全国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所采取的一些定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牧民定居过程中,只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内蒙古草原牧民主要依赖简单畜牧业生产方式获得收入,收入来源单一且增长不稳定。运用OLS方法对影响牧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投资比重及牧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显著与牧民收入增长正相关,而非农业人口比重则与牧民收入增长负相关。因此,通过城镇化来减少牧民的数量不能带来牧民收入的增长,必须以畜牧业产业链的理念来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及牧民专项技能素质培训与开发,实现牧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畜牧业是在游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古代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历代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牧民在长期的畜牧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发展至今,畜牧业的发展环境日益受到破坏,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由于畜产品的经营性收入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缓慢就成为制约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制约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内蒙古牧区产业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畜牧业组织模式的分析,把畜牧业组织模式分为畜牧业经济体制、畜牧业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分配机制四大模块。力争摆脱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相对滞后,草原牧民经济和社会地位边缘化、牧区畜牧业产业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困局。笔者认为畜牧业组织模式变革是牧区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内蒙古牧区畜牧业发展应选择牧民合作制企业作为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8.
调查研究发现,牧民在定居地的经济适应状况对牧民的社区适应性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同时,牧民与当地居民的交往状况、牧民相互间的交往状况。以及对汉语的熟悉程度等因素也对牧民的社区适应性具有一定影响。总之。无论怎样调整产业结构以及畜牧业产业化,都要依据自身资源优势,这样才能实现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会大大增强定居地牧民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前提、草原生态保护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内在联系以及牧民利益与草原生态保护的关系阐述了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明确矿产开发、草原文化流失、监督管理不力、资金不足等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各地都将畜牧业作为大产业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畜牧业是否就一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不必要进行论证的命题。本文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户家庭抽样调查资料对发展畜牧业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上述命题未必成立,从而认为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才能确保农民发展畜牧业实现增收。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城乡对立思路下,牧民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性得不到确立和发挥。在牧区工业化进程中,牧民是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需要什么样的牧区,牧民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但现有的机制远不能满足牧民的利益表达和诉求表达的需要,从而使牧民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牧民的意愿得不到尊重,成为影响牧民的主体性地位实现的最大障碍。要真心实意地相信牧民,着力培养牧民内在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不断推进牧民的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牧民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实现牧民的主体性地位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土地的公共权利是公地的基本特征。在英国,这种权利从中世纪末期到近代早期逐渐衰弱。与此同时,公地面积也在削减,议会圈地运动只是其消失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土地的公共权利则依然存在于公地消失之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小农制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农制国家,几千年来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但进入清代中叶以后,我国人地比率已下降至"维生型小农经济"的临界点,标志着传统小农制的破产和瓦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长期实行以自然村落为单元"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分土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其所隐含的"集体成员权平等"和"产权虚置"的农地平分机制,导致明清以后出现的"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凸显。当今中国农业正处于大规模非农就业、人口自然增长减慢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之中,各级政府应当抓住这样的历史性契机,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和扶持,并通过法律制度和市场机制来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隐性失业问题和农业的低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农耕文化,优劣并存,地处黄河流域的西部山区,尤其是陇东的静宁县更为典型。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束缚,实现创新,解决包括土地政策、农耕工具、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西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地以及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从居延汉简的记载中,汉代河西地区的戍卒和田卒来自于全国的27个郡国。各郡国人口的输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战争、政治、人地矛盾等因素。戍卒和田卒的输入对汉代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卫和经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耕作制度发展矛盾及对策--以黄土高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50年来,我国的耕作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革有新的起点与突破,仅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根据中国近几年耕作制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和高效的增产,使农业生产各关联部门得以协调发展的实际,阐明了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探讨了耕作制度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研究了耕作技术发展的对策,可供同类地区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粗放、农田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是安徽省土地的基本省情,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致使土地被乱占滥用,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必须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监管力度;严格管理土地;集约经营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以实现人地和谐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代耕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物。推算结果显示,至2004年我国有"代耕农"约75万人,占农村流动人口的9.46%。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的"代耕农"为例,比较了"代耕农"、在家务农和农民工三种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发现"代耕农"至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次优选择,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务农之外其他技能的人来说,甚至是最优选择。这种在利益驱动下与短期土地租赁合同连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方面能使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土地被过度使用。政府应在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为"代耕农"融入当地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法律限制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司法实务常将市民购买农宅的合同认定为无效。认为宅基地作为农民安身立命之所和主要财富,应当允许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以充分发挥农村房屋效用,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理论分析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有效路径。农村土地流转的目标在于公平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应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 :积极培植农村土地市场 ,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 ,大力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