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绞染是日本传统染色工艺之一,其缘起与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隋、唐时期,伴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化背景,“绞缬”工艺传人日本,其后在日本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日本本土绞染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染色工艺之一.如今保存在云南大理白族中的扎染,是中国传统绞缬工艺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一份值得我们珍视和承继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本文探讨了旅游业背景下,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开发.  相似文献   

3.
1 蜡染是我国传统三大印染工艺之一。《二仪实录》一书记载:“秦汉间有夹缬法。不知何人所造,陈梁间贵贱服之。可知起于汉代而为六朝人所用”。由此,有人认为汉代已有夹缬、绞缬、蜡缬三种印染方法。此说由建国以来的出土文物为证  相似文献   

4.
夹缬是依靠雕花木版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得到的传统印花纺织品,这一技术出现在隋代,而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浙江苍南夹缬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蓝夹缬之一,是夹缬的活化石。夹缬属于机械防染印花,它的基本特征在于雕花木版的设计和组合应用上,其必须同时具备防染和染色的功能;我国传统植物性靛蓝染料提取和染色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理论相一致,不同的是我国古代靛蓝隐色体转换是采用生物发酵技术,而现代生产多采用化学试剂;苍南夹缬和其它古代传统印染工艺相比较,在印染和助剂应用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温籍青年学者张琴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蓝夹缬的研究开发与保护,成果不断。她主编的《各美与共生:中日夹缬研究》一书,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图文并茂介绍并比较了中日夹缬工艺及其制作的产品,推动了夹缬这种古老的工艺的深入研究,尤其对夹缬海内外流传的路径与演变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为此,本刊特约张琴撰写本文,请她谈谈寻访日本夹缬的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夹缬是一种拥有民间传统工艺的纺织品,亦是最古老的一种印染技术。夹缬特殊的生产工艺和用材用料使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特性。夹缬图纹中的形状、表现形式等揭示了其图纹中内在的视知觉意象,反映了以中国"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宗法伦理、图腾崇拜和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涵。夹缬图纹的象征意义具有独有的社会价值:在设计夹缬图纹时,当代工匠以永嘉昆曲与温州婚嫁习俗为元素进行创作,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习俗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夹缬繁复精细的雕刻过程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夹缬中的靛花是由板蓝根和青黛组成,其无色素融合符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环保理念与加工产品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技艺为研究对象,在对青神竹编技艺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分析竹编用具的工艺形态的变迁,透析其技艺生成,指出传统技艺类非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日常性断裂、工艺本体艺术脱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夹缬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印花染色工艺。唐代浙江地区民间的夹缬印染已是重要的手工艺活动,并从民间传入宫廷,通过上流社会加以传播。宋代夹缬在浙江的流传区域由盛唐时的浙西北扩展到了南宋时的浙东南地区。近现代以来,改变样式后的夹缬在浙南地区盛极一时,并且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条,从浙南夹缬审美特征的形成方面可以分析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压胜钱是我国古代民间美术的化石遗存,是货币审美功能回归的产物,其审美载体功能主要通过钱画题材、圆形为主的形制来实现。其艺术表现手法有平面减底法、浅浮雕法、阴刻法、阳线勾勒法、镂空透雕法等,保留了青铜时代的手工技艺传承,其传达的大量古代文化艺术信息对当代货币设计与铸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星堆出土黄金制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考古发现以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涵 ,展示了古蜀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在相当于殷商时期 ,古代蜀人不仅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而且也熟练地掌握了黄金的加工技艺 ,制作出了精美的金杖、金面罩等。本文对三星堆出土的黄金制品作了深入研究 ,从美术考古的角度 ,对其制作工艺、图案纹饰、文化内涵、历史与艺术价值 ,作了广泛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