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西南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会学者们围绕西南区域人类学发展史,边疆、民族与"他者"的文化历史构建,西南少数民族的社区、族群认同、文化传习和表达的政治,藏彝走廊研究和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研讨会具有跨国、跨地区、跨族群、跨学科、跨学术史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绍明教授长期致力于西南区域人类学和民族学界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为了推动西南各省区民族研究的合作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马曜、李绍明、何耀华、余宏模、平措次仁和童恩正等联合西南地区民族学界的同仁,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该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西南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学会的有关研究成果现已构成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自成立以来开展的重大学术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南区域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物的流动性为视角来进行西南研究.文章总结了学界已有的关于物的流动性的研究,以云南诺邓盐井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为例,对诺邓由外而内的交换圈进行细致分析,力求透过盐的流动与交换来呈现诺邓的上下、内外关系,管窥晚期帝国如何通过"物"来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文章最后指出在西南研究物的流动性,不仅要关注族群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家力量、区域市场体系以及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等视角.  相似文献   

4.
"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重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巴文化的发源地.长期以来,由于重庆重要的地理位置、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点,它又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军事重镇.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重庆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教育上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西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并在祖国西部的开发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重庆历史,尤其是当代重庆史,探索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特点与丰富历史内涵的城市的沿革与发展,就成为一件十分必要且富于理论价值的事了.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人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彭兆荣教授以自己在西南的学术经历为线索,讨论了人类学与族群、区域、文学、旅游、遗产等研究领域的关系,对目前学术界的学派划分、学科界限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倡导一种无边界的人类学研究.并以西南为例,对"学派"、"遗产"等概念在中国的使用进行了谱系梳理和辨析,对于我们了解西南地区的旅游人类学和遗产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史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唐代西南经济研究》一著在把握学术前沿的基础上,对唐代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农业经济开发、特色手工业部门、服务业及有关唐代西南地区经济开发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该著具有研究范式新颖、视野开阔、方法科学、资料翔实、创新突出等显著特色,对推进西南区域史及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的调查实践与访谈经验,本文认为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场景下的人类学口述历史调查,应结合事件的口述史和个人的生命史."民主改革"的口述史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考察,更应从人们的社会生活出发来贴近历史,关注历史事件中所牵涉的情感、体验与心态,从而体现"人类学的历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篇导论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的大背景下,阐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在中国史、亚洲史、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并以时空大跨度,条分缕析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文献记载与研究概况,给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研究以较准确的学术定位。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变迁研究》的出版,也期待着同行学者的批评与认同。  相似文献   

9.
踏歌是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也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这种舞蹈在古代分布在三个区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如今,踏歌在内陆腹地销声匿迹后,却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仍然盛行。通过对踏歌的特征、文化传播带和在民族舞蹈中的遗存的论述,以揭示踏歌的历史作用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西南边疆史研究主要是从族群关系与边疆开发治理两个维度展开的。到目前为止,虽然研究成果斐然,但其中的局限性也有目共睹。前者囿于族际间族源、族群文化、族群历史的纠葛,难以充分展现国家-地方-族群之间长期复杂互动的历史图景;而后者则习惯于采用传统政治史“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线性历史”的研究视角,对西南边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发展逻辑往往关注不够。所以,要想全面揭示西南边疆历史的内在复杂性和丰富性,就必然要突破传统“线性历史”的思考方式,建立起更加丰富、更富有弹性的“整体史观”。因此,西南边疆史研究的区域史转向,就是要将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空间结构与时间序列的坐标轴上进行综合考察,而不是简单地用历史事件去填充区域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具有复合性、交叉性的时空结构,决定了西南边疆史以空间、历史、族群互动为主题的“复线历史”叙述的基调。  相似文献   

11.
建筑感性史——建筑史教学内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将建筑史划分为建筑感性史和建筑理性史.从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的关联性开始阐述,指出建筑设计与理性史的相异性,从而针对建筑历史教学的特点提出建立一门建筑感性史的意义.同时,论文也对建筑理性史的特点和研究内容作了深刻的阐述.最后,论文对建筑感性史的内在框架作了一个粗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重庆大学地处我国西南区域 ,城市规划有较长的办学历史 ,其学科点针对专业的社会性、理论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特点 ,结合中国国情及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将山地城市、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与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式紧密联系 ,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为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事业服务 ,并面向 2 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走向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主编的《西南文学文献》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部大型文学古籍文献资料专辑 ,主要收录西南地区本土古代、近代作家别集文献 ,本文简要梳理西南地区历代本土作家文学发展渊源 ,概述其于华夏文坛千古卓绝的突出创作成就和主要特征 ,同时结合西南各省区现存别集概貌的简介 ,对丛书编选宗旨、选录标准及其分类原因等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区域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迅速展开,其相关理论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区域史研究应当具备方法论的意义。区域首先是需要被检讨的对象,研究者应当将区域视为历史演变的结果,思考其由来的问题。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区域史应与社会史、整体史实现统一,充分注意中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展现各个区域的历史发展逻辑,区域史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这要求研究者同时关注不同区域之间、区域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人类学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典范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民族志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与此相关的研究者对于国家角色的高度关注.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所面对的是多元文化与政治间的交会、交融与对话,这构成了西南少数民族所处的真实的文化与历史情境脉络.因此,研究此区域的人类学者对于国家影响的关注,应该同时具有跨文化与跨文明的视野,将研究扩展至汉以外的文明与宗教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复旦大学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总字数逾三百万,为全国第一部系统的、规模空前的古代文论研究巨著.全书视野开阔,宏观鸟瞰,阐述了上下数千年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发掘出许多弥足珍贵的罕见史料,对重要批评家与论著,都运用系统论研究法,作了富于开拓性的剖析,展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丰富多采和灿烂成就,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有益的启示,使古代文论探索的思维空间大为拓展.这部巨著的第一、二两卷(《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和(《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已分别于1989、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在日本高校有以其部分复印为教材者.第五卷  相似文献   

17.
2014年12月12日,由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浙江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共同主办的"浙江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来自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浙江省社科院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浙江省内方志办单位等相关学者六十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主题发言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了审视浙江区域史研究的进展,分组讨论则围绕四个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传承与创新:浙江地方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口述史·口承传统·人生史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基于2006年10月在"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研究计划培训会上的讲座写成.文章论述了口述史的国内外研究概况,阐述了人类学与口述史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探讨了口述史与口承传统之间的概念区别.文章还借个人研究体会.指出了以事件为中心的口述史研究的局限性,论述了作者对于"人生史"研究的有关主张,及作者对于"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的意义与学术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5,(6):29-31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出土文献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贡献日益突出。2015年6月6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百年来的出土文献,尤其是新出土或新整理的资料,从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出土文献与秦汉制度史研究,出土文献与秦汉政治、行政、法律史研究,出土文献与学术史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展示了考古发掘、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先秦秦汉史乃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新视角,推动了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特有的逻辑观和逻辑史观出发,汪奠基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是颇具特色的:涉及了与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相关的各种因素;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推理理论的特点,并对之进行了历史性分析。汪奠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初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结果,但他的单纯历史分析方法、特殊的逻辑观和特殊的逻辑史观也引起了后来学者的反思,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