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陵邑是秦汉时期在关中地区帝陵旁建造的专供守陵、护陵和祭祀等需要的特别行政区。西汉关中先后有七座陵邑,其中咸阳原畔即有五座。西汉大兴陵邑之风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原因。陵邑之设对关中经济、文教、学术和社会风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维崧系清代初期重要词人,他在清初产生了重大影响。乾嘉以后,常州派对迦陵的接受呈现较复杂的局面。从尊体和词史观两方面,可以看出陈维崧对张惠言和周济的影响,而谭献和陈廷焯则从“沉郁”的角度对迦陵的创作进行了评判,迦陵的词史地位由此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3.
明代前期黄河治理以保漕为中心,实行北堤南分的治河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张秋运河的安全,却使黄河中下游河患由河南转向山东、南直隶境内,淮泗地区受灾,明祖陵、凤阳皇陵、寿春王陵开始受到洪水威胁,护陵政策提上日程。护陵政策作为一项政治方针,要确保“龙脉”不损,“王气”不泄,维护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政策贯穿了整个明代中后期。护陵策略的施行使原有治黄方略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治河者从保漕任务转向护陵、保漕兼顾,从而陷入政治、经济两大掣肘,左支右绌,最终导致河患加剧,治河遭遇瓶颈。区域内的百姓常遭水灾,经济凋敝,流民四起,动摇了皇朝的统治根基。明代中后期护陵、保漕方略影响了黄河治理、经济发展以及民生稳定等多个方面,折射出人文政治因素在治河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康熙初年,常州董以宁、龚百药、邹祗谟、陈玉璂提倡古文之学,当时称为“毗陵四家”.“毗陵四家”以复兴荆川古文相号召,他们的文章观念也受到清初遗民李长祥的影响.他们提出文章经世、根柢六经的主张,追求醇厚雅洁的文章风格,对秦汉派和唐宋派采取折中的态度.陈玉璂是“毗陵四家”的核心人物,他在家中“学文堂”展开文学活动,促进了古文理论探讨的深入和古文创作的繁荣.康熙十年后陈玉璂将邵长蘅引为古文同志,继续阐扬古文之学.“清初三大家”的形成与“毗陵四家”的古文理论和文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田村实造与小林行雄合著的《庆陵》,是一部内容丰富、门类繁多的综合性学术报告,涉及考古学、美术学、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宗教学、文献学、语言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等学科。我们在翻译和注释《庆陵》的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拟定了一些原则,兹简要说明如次:一、原著译名为《庆陵:位于东蒙古的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相关考古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庆陵》原著”),我们根据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负责人的相关建议,将书名改为《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庆陵》中文译注本”)。  相似文献   

6.
辽陵及奉陵邑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境内,包括祖陵及祖州城、庆陵及庆州城,为辽代帝陵。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7.
毗陵驿在明清时期是江南运河第一大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船只穿梭于南北。历代文人士子途径毗陵驿留下了不少诗文墨宝,或抒发羁旅之思,或感悟而歌,不少壮丽诗篇应运而生。毗陵驿在文学中最大放异彩的一次莫过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贾宝玉与父亲的诀别设于毗陵驿。诗文丰富着毗陵驿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与交大虾蟆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扼要地介绍了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一诗的诞生经过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诗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一句,使“虾蟆陵”名扬于天下。进而,作者对“虾蟆陵”这一古址的方位进行了多方的论证,并认定古址的位置就在今天西安交通大学医院南侧的网球场西南角,这一研究结论是学校建立“白居易东亭故居”后再建“虾蟆陵故址”的重要依据,也为学术界对这一古址的研究提供了具体而详尽的论据  相似文献   

9.
清代词学领域里,常州词坛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早在清初,就出现了以邹祗谟为首的毗陵词人群,人员较多,词作颇丰,是开启清词中兴局面的一个重要地域性词人群体。他们为后来兴起的常州词派提供了丰沃的词学环境。另外,在词学理论上,清初毗陵词人已开启了尊体、寄托、重学的先导,对常州词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客观的分析了明显陵旅游产业优势、困境和挑战,重点从整体开发设计,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三个方面探讨了明显陵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对于完善钟祥明显陵旅游及相关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墓制度及祭祀礼向来倍加重视,这是一种推崇皇权、维护专制统治的手段。然而在帝王及其他皇室宗亲墓葬的名称指代上,却一直缺乏清晰的脉络,直到明、清两朝,帝、后、妃及王室宗亲墓葬的名称、建筑规制日益明确,本文追溯"园"、"寝"、"陵"、"园寝"、"陵寝"等关键字、词的原始含义,解读字或词背后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说明彼此不同的指代范围,并力求还原历朝帝王和皇亲宗室墓葬名称的演变历程,区分"陵寝"和"园寝"的准确定义,以求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作出补充。  相似文献   

12.
河南安阳曹魏高陵的发现震动学术界。其墓主是否为曹操,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该文依据相关文献材料,认为其墓主为曹操,并对否认墓主人为曹操的几个主要论点分别加以反驳,得出以下看法:"魏武王"石牌、石枕绝非伪造,确为证明墓主身份之铁证;哀策、王印不在墓中有其特殊原因,不能据此质疑考古结论;曹操入葬时未曾建造疑冢,故不应将此墓视作疑冢;曹操墓不可能位于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北魏平城永固陵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王较早期的陵寝制度较汉民族封建王朝要随意得多,但在定都平城之后,即开始按照华夏礼制建立宗庙祭祀制度,然而在陵寝制度方面仍保留着一定的传统习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了取得汉族的认同,使新政权得以合法化,在皇陵的修建上,直接继承了中原汉族的传统,通过精心的陵园布局和规划,将礼制秩序充分地表达出来.以东陵为例,通过对树木种植和管理,将儒家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凝聚在皇陵的修建上,借助皇陵这一象征的昭示和表达,以给清王朝的存在披上合法的外衣.  相似文献   

15.
王茂荫在咸丰元年(1851年)上《条议钞法折》,建议清廷发钞以解决财政困难,又在咸丰四年(1854年)上《再议钞法折》,主张对新发行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兑现银两,成为信用货币,制止已经发生的通货贬值。他认为"纸虚银实",提出了"以实运虚"的货币观点。王茂荫反对铸大钱,尤其反对铸当五十以上的大钱,认为大钱"以虚作实""似实而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为主旨,通过深入分析文化遗产本体和所依存区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以及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本文认为,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文化遗产本体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关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汉文化的形成,学术界有多次探讨。从陵寝制度着手分析汉文化的形成,其中秦始皇陵对西汉帝陵的影响最大,此外通过对二者的相互比较,我们发现西汉的陵寝制度是对秦始皇陵的继承和发展,并吸收楚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赏石文化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赏石文化就是积淀在赏石中的文化现象 ,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系统。自汉代在宫苑中已有赏石叠置 ,到南朝山水文化繁荣 ,经隋唐尤其是宋代以来赏石经历代王朝收藏、搬运、配置 ,至清乾隆时期 ,皇家赏石文化随宫苑变迁而消长流变 ,达到极高水平。这一流变脉络值得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茶卡地区新发现的吐谷浑王陵的族属、陵墓主人的身份等做了考证,并就王陵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陵寝树木文化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研和整理中国古代陵寝林种、树种选择及配置基础上,探讨了古代陵寝树木的起源途径,论述了陵寝树木本身的制度文化和精神信仰文化。陵寝树木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观念等在森林文化中的曲折反映,迄今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