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农民工就业矛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市工业化的需求,使农民向城市移动无可避免.由于历史沉淀下来的城乡隔离政策、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农民工本身素质、就业规划性与方向性差等原因,导致中国农民工低端就业、不稳定就业、自我及后代无保障就业、两栖就业等,以及雇主的低成本雇佣、一些地方政府不断享受人口红利等就业矛盾尤其突出,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资源配置失当、流动性加大、社会稳定等),农民工就业矛盾表现在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次,只有在相应的层次发挥政府、企业、农民工组织、农民工个体及NGO等的作用,通过政策调整、目标调整、行为调整等来消除、缓解农民工就业矛盾,统筹城乡,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简称农民工NGO,其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从而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民工NGO的发展还存在资金短缺、组织威信缺失及相关法规与组织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政府应积极强化对农民工NGO的引导和扶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加强和扩大对外宣传和交流合作,使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农民工就业歧视表现为就业各环节的歧视.它对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加剧了就业保障歧视.消除就业歧视影响,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就要建立农民工平等就业促进机制、社会保障政策协调机制以及社会保障与就业发展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磊 《调研世界》2016,(11):46-50
本研究通过对12家农民工NGO网站的调查进行分析,认为农民工NGO承担着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升农民工文化素养、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子女教育服务以及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的功能;体现了赋予农民工平等社会待遇、促进农民工职业和家庭发展以及创新农民工NGO建设与管理等的行为价值取向;呈现出服务内容层次化、差异化和专业化的行为特征以及逐步介入危机处理的行为趋势.在当前城镇化趋势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NGO应探索"行业化"与"社交化"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群体,并推进第三方评估,建立农民工NGO效益评估和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具有连续性和过程性特征,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不是农民工初到城市务工就直接形成的,而是在逐渐适应和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新的城市文化、获得相关权利和地位、建构异质型的社会关系等社会融合行为逐步实现的.文章利用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考察了社会融合因素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融合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最显著,解释力最强,政治融合、互动融合的解释力依次递减,最后基于社会融合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农民工民间维权NGO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民间维权NGO(即非政府组织)是一种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体制外社会组织,本文以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工劳动权益状况为大背景,以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供求和制度变迁、交易成本和收益分析原理等为框架,分析了农民工民间维权NGO在社会转型期的激励机制、实现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从政府的角度对管理和规范此类组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则是改善农民工生活与发展环境最核心的内容。基于湖北省6县调研资料,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意愿及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外出务工、工作机会、所属服务行业性质、行业技术水平、资金扶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倾向有重要影响,而其就业能力则受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工作耐受力、政策认知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因素的影响。从提高学历、提升技能、增强耐受力、提高政策关注度和拓宽信息渠道等5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本挖掘法对2015—2020年18项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进行高频词提取,构建了由10个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PMC指数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18项政策重点关注的领域集中于服务、保障、发展、企业和创业等方面,其中17项政策的评价结果是可接受级和优秀级,占比94.44%,说明当前绝大部分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工就业。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2项可接受级政策和1项得分最低的政策,通过绘制PMC曲面图分析其改进方向,认为各级政府在制定农民工就业政策时要体现短期目标和长效机制相结合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并且不断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工资收入保障等内容以增强其政策效用。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劣势地位呼吁农民工NGO的建立,但我国的农民工NGO尚处于起步阶段。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海南外来工之家和北京打工妹之家这两个农民工NGO的发展历程,归纳出农民工NGO在创建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发展中面临的困惑,指出促进农民工NGO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政策价值直接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与政策目标的确定,立足农民工就业发展权,通过构建“政策价值—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三维分析框架,以103份广西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文本为例,设计量化标准手册与政策协同度度量模型,以量化数据客观呈现多维视角下政策协同的真实情况,深入探究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协同的路径选择偏好及其协同度。研究发现:政策价值导向下的“生存保障”与“发展共享”协同度偏低;政策工具协同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作用被长期忽视;“就业权益与就业质量”目标缺乏协同,影响新就业形态下农民工的稳定就业;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长期存在“就业权益”路径的协同短板等。未来应着力强化“生存保障”价值取向、创新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组合应用策略、重视“就业权益”目标协同,进而强化政策合力,更好协同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1.
金晶  刘丽 《调研世界》2015,(2):34-38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传统农民工的延续和发展,在权益观念、价值取向、社会认知、未来愿景等方面都与传统农民工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个体资源禀赋积累的差异性、组织环境赋权与社会制度政策的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与城市融入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本文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苏州市、南通市、宿迁市的758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典型调查数据,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组织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状况,剖析其城市就业困境的原因,研究其城市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以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和自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NGO)对农民工维权的影响与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拓宽传统农民工权益维护研究的视角,将NGO作为政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补充,分析了NGO对农民工维权的影响与制约,并从政府角度对管理和规范农民工NGO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NGO组织作为社会公益领域的代表,在为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时可以为部分群体有效解决社会就业和创业问题。目前NGO吸纳就业和实现创业时在人才结构、人员培养、制度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薄弱之处,需要明确组织的公益性定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更好的社会政策环境下得到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就业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河南郑州等地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数据,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视角深入考察了农民工个体的就业问题,深刻剖析了信息不对称在农民工就业中的表现及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公平与和谐诉求问题,最后从构建社会资本、加强政策宣传、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强化社会监管以及建立就业培训制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矫正信息不对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就业职位的上行流动是农民工市民化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西北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农民工职位上行流动和职位上行流动度两个logistic基础模型,探索影响西北地区农民工就业职位上行流动的重要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同要素对西北地区农民工就业职位的上行流动影响机制不同,并且在西北各省内就业、西北地区间跨省就业及西北外地区就业的选择与获得路径上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地区各省要围绕农民工就业职位上行流动特征及机制,加强农民工就业的区域合作,制定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提高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10年对农民工的调查数据,研究农民工的教育情况与其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职业教育对农民就业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单位性质、任职情况、参与社会保险情况及工作环境满意度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对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就业环境及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论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及个人的教育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814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因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资本对其就业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层面上,职业价值观、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对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中观层面上,社会资本、高工资及教育培训能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宏观层面上,政策制度和社会文化对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外出农民工逆向流动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对江西回流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产业转型背景下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回流农民工对返乡就业持满意态度;其中,务工收入、政府就业政策宣传满意度、家乡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对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影响最大,性别、年龄、是否城镇户口、家庭中16岁以下人口数、单位性质、上班交通时间、到政府推荐的企业就业意愿等因素对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文化程度对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没有明显影响。最后,从农民工、企业及政府3个角度提出了提高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在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原因及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政策建议:一方面继续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吸引"种田能手"回归农业;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鼓励返乡农民工非农创业就业,以及提升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等。  相似文献   

20.
严重的就业歧视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阻碍农民工的收入增长及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大大影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本文旨在为政府制定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可操作性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