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提出的基本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类型。儒家君子的内涵品行充分体现在个体、社会、政治三个层面。儒家塑造的君子人格理想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人民辨是非、论善恶的基本依据,现在依然是人民判断知识分子以及公务员品德高下的基本标准。探讨君子之道对于儒学复兴与弘扬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君子文化萌芽于先秦儒家学说,语义体系围绕"君子"词义展开,其核心要素是君子人格。培养新时代君子,实现君子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君子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逻辑生成语境、君子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实践的行动语境,从而实现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儒家言必称君子的话语根源是君子处于国家与社会重要的治理之位,具有文德,君子形象是社会道德人格形象、人才管理形象、精神象征形象的合一,君子的精神方法宗旨与处事方法是"和合".这是君子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长久生命力重要原因之一.言必称君子的事实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人才训示价值.培养社会人才必须本着与世界、社会、国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是"生生"变化与天地人"和合"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电影中建构的国家形象,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输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用符合国情的价值导向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尤其在社会关系层面上,以儒家的君子之道陶养学生的利他精神,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内圣外王是先秦儒家为改变历史上战乱局面提出的修身与治国的理论方案。这一思想在先秦儒家《大学》首章得到系统阐述,三纲八目将道德与政治、修身与治国、身与家国天下形成合内外之道的完整建构,以修身为本,并将人内在德性向外扩展于客观世界中。党的十八大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重要辅助作用,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传承文明的源泉活水,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和谐思想体系中,道德完善、刚毅进取的君子理想人格是整个学说的人格基点。君子理想人格对儒家所倡导的社会和谐至少起三方面的作用:君子品质优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君子成为人们追慕的道德典范,对社会和谐起范导性作用;君子注重公平正义、合作互助、协调和解、诚实守信等外在的行为规范,充满道德伦理与自律精神,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建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但因为过于"理想",君子理想在古代社会无法真正实现,一些君子之道的践行者甚至走向君子的反面。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9,(4):86-88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孕育的南水北调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南水北调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在新时代着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中,必须适应新媒体特点、拓宽传播渠道,利用课堂主渠道、强化宣传教育,依托新技术发展、构建体验平台。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在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征途中,创新人才既要实现自我价值又要创造社会价值,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才能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政治担当是儒家政治价值观的重要取向,它同时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如何认定儒家政治担当的基本特征是认识儒家政治文化的关键问题。儒家政治担当的主体特征主要是:在身份上具有多样性,在意识上具有先进性,在人格取向上具有圣人、君子的特定性。  相似文献   

10.
儒家"君子"的等差意味,源于儒家对天地及其创生的万物等差存在这一客观实然的认识.儒家是在万物等差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基础上理解平等问题,认为真正的平等只能存在于对万物先天的等差需求及后天努力造成的差异的区别对待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君子观没有平等追求.儒家的君子观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平等意识,也隐含着人格平等、起点和机会平等等法权形式的平等主张.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平等主张也包含着义务的向度,是把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平等主张.这种平等主张经过合理的诠释能够转化为培育当代中国平等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并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心性支持.  相似文献   

11.
《孝经》及其蕴涵的孝道孝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形塑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化育了中国人的人格品质和行为范式,而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近邻尤其是东亚的朝鲜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取向,成为中国和韩国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和西方个体本位价值观念的冲击,克服现代文明病,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德治”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之一。“德治”主要包括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以民为本、教而后刑等内容 ,其中有很多具有现代价值的宝贵思想财富 ,但其通过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以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做法 ,又阻碍了中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儒家哲学是由以和合为追求的人道文化、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内圣外王为标准的君子文化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到处充满着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仁民爱物,身任天下、忧患以生,贵和尚中、天人合一,修已安人、义以为上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儒家哲学围绕人来立论,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女训是古代妇女的礼教规范和言行准则,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古代女训对当代家庭乃至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价值;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古代女训,继承其合理成份,批判其不良因素,反对绝对化和极端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以宗法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以封建官僚政治为特征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等角度 ,对中国古代德治存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 :特殊的背景赋予中性概念的德治以特殊的性质。在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儒家伦理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古代德治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 ,最终落入君主一人专制的巢臼 ;当代德治与古代德治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儒家所设计的“小康社会” ,其政治前提正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其政治运作的根本是“礼治”。“礼治”是包含了“德治”和“法治”两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结构。可以说 ,礼治以德为本 ,以法为用 ,德法体用一源 ,是统治者实现人治的工具。儒家所开创的礼治话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政治统治的依据 ,其影响极为深远。但在中国近代 ,因西方民主话语的冲击 ,其正当性、合法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们认为儒家礼治话语传统在精神上是专制主义的 ,并不意味着它一无是处 ,也不意味着它不能参与对现实的指导和对未来的建设。但儒家礼治传统要在现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必须实现其根本性的转换 ,以使其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衔接  相似文献   

18.
在中日两国古代社会都曾存在一个士人阶层,并且共同拥有儒学这一文化土壤。从"仁、义、忠、孝、勇"等儒家道德规范对中国士人与日本武士的人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进行探讨,指出中国士人信奉的是道,道义高于王权,捍卫道义是至高无上的使命,讲究志同道合,道不同则不相为谋,相反,日本武士讲究对天皇和主君的效忠,且将之与"义"(即情义)联系在一起,对主人尽忠,珍惜武士名分,崇尚勇武。  相似文献   

19.
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儒商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 ,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为核心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商人。作为一个群体 ,儒商具有注重仁爱、讲求诚信、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克勤克俭 ,以及主张以义制利、贵“和”、重亲情等内在本质。在当代社会 ,儒商只有全面分析自身内质 ,发扬其中的进步因素并赋予其时代内容 ,克服其中的消极因素 ,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