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简单地为俄国农村公社设定一种前途 ,而是认为两种可能性并存 ,俄国农村公社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如俄国国内革命 ,农村公社在全国较大的范围内存在 ,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联系 ,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崩溃的边缘等。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具体条件的重视程度不同 ,马克思比较强调内部条件 ,认为农村公社将主要是社会主义前途 ,而恩格斯比较重视外部条件 ,认为农村公社的资本主义前途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农村公社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是正常的 ,体现了马克思在社会发展理论上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认为由于俄国广泛存在着土地公有的农村公社,它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在后来的俄国没有实现,因为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村公社瓦解了。但是,这一理论中包含的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的思想在后来的俄国、中国等国家确实实现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特别是俄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都没有充分发展,从这一意义讲,也可以说俄国和中国发生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事实。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对此理论展开了讨论,但跨越卡夫丁峡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尚很少涉及。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论述和分析。本文所说跨越卡夫丁峡谷指的就是跨越人类社会历史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后面均如此,不再一一说明。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指出,彼·特卡乔夫认为俄国没有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因而更容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不排除俄国农村公社有转变成高级形式的公有制组织的可能性,但是它的前提是西欧在俄国农村公社彻底解体以前就胜利地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向俄国农民提供支持和帮助,以利于农村公社转变为高级形式的公有制组织。俄国革命即将来临,它对俄国以及欧洲各国的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理论,理论界出现了很多的争论。在实际上,"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要跨越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的奴役,使人类踏上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理论的研究,真正的价值在于该理论所提供的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和在实践中坚持从国情出发来处理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对“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 ,理论界一部分人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思想简单理解为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一系列研究 ,作者认为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在思想上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 ,在实践中导致我们长期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农村公社问题思想的研究 ,重要的不在于答案本身 ,而在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的俄国既面临着资本主义渐进发展又面临着农村公社日益解体的历史境况,这种时代境况给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问题并促使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跨越设想。文本研究显示:马克思的跨越问题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恩格斯的跨越问题是,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与此对应: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与恩格斯的跨越设想均主张俄国的跨越革命是要确立公有制社会;但前者主张俄国应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前实行跨越革命,而后者则主张俄国应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实行跨越革命。就当代中国而言,这种比较研究仍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社是一种古老的宗法制机构 ,曾是俄国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 ,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俄国农村公社的名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公社与村社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村社只是公社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维尔福、维吉、米尔、公社、农村协会均被俄国农民用作农村公社的名称 ,但它们的内涵和使用范围却存在差别。不同的名称反映了农村公社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晚年手稿,厘清“农村公社—东方道路—中国特色”的内在逻辑。马克思试图将农村公社视为东方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并将其上升为总体性范畴,有如商品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功能。农村公社并不是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另一个问题,而是它的必要环节。马克思研究农村公社,是要确立“西方资本主义-东方社会”这个完整世界体系中的东方维度,是要找到一把解开东方社会奥秘的钥匙,以便解释东西方互动构成的资本主义总体危机。至于商品经济解构农村公社,进而影响东方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形,马克思设想了两种模式:俄国社会的“跨越”模式,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冲击-解体-重构”模式。由于某些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较早、较彻底地消灭了农村公社,建立了强大的宗法皇权体制,故我国的现代历史路径有较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非常重视对农村公社的研究.他们把农村公社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它有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更为重要的,对农村公社的研究还与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密切相关.农村公社是以地域结合起来的从公有向私有过渡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普遍存在于古代许多地区和国家中.某些社会发展较慢的地方,如印度、阿尔及利亚、墨西哥等国,氏族部落和公社——卡斯特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巳发展起来的欧洲,特别是俄国、德国,在十九世纪中叶,仍保存具有农村公社特征的乡村自治和土地使用.农村公社的原始公有制,其成员具有朴素的平等民主思想,自发地倾向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天然同盟者.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分析印度农村公社的基础上,驳斥了印度只有经过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破坏才能向前发展的观点,暗示出印度的另一条复兴之路.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国家保存农村公社的国情,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适合本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俄国传统的农村公社制约和延缓了俄国农奴制度的形成,迫使俄国封建主阶级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造成了独具特点的俄国农奴制度;但在俄国农奴制度16世纪末确立之后,农村公社本身也为封建主义所改造,反过来它又成为维护和加强俄国农奴制度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具体分析俄国农村公社制度的理论成果,其理论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重新考察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问题的理论境遇与历史意义,对于深入认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俄国民粹派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分析,指出其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东方特有的村社传统和共聚性思想,且糅合了西方的自由主义,而其理论的主旨在于强调个体在社会主义集体中既要和谐相处、又必须得到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这不仅对前苏联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因此,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认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文章主要分析了前苏联工业化道路选择的过程及其争论,这一道路的弊端,以及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针对俄国民粹派的"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先后给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普列汉诺夫在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中,通过例举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力批判了民粹主义;列宁则从具体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出发,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从而彻底粉碎了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列宁认为,俄国资本主义有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只有具体分析,才能说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直接影响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苏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出发,对苏俄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行过广泛的思考与探索,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列宁民族理论体系,成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和评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不同学者对列宁民族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理论界进一步研究列宁民族理论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和新的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东西交汇、整体而不平衡的世界历史发展中,突显出了马克思论述的"历史环境"的重大作用。历史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决定性要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三位一体,成为考察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考虑到历史环境这个变数后,不同的历史环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构成方式就不同,或者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适应的形式也就不同。20世纪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东方社会得到了实现,尤其是俄国、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均可由此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9.
刍议乡村公民共同体构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体是人们彼此平等、相互关爱、和谐温馨的生活形态。我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形态包括传统的宗族共同体与村落共同体、人民公社时期的行政共同体,但随着乡村价值体系与社会关系图式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些共同体形态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公民共同体的构建成为当前乡村自治的学理诉求与实践圭臬。公民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进路是通过重塑乡规民约与发展公民教育、培育乡村公民社会、发动村民积极参与自治实践来培育乡村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