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艳杰  戴景梅 《理论界》2006,(9):181-182
学者对于五帝时代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以社会人类学的酋邦概念来重新审视文献中的五帝时代,可知五帝时代应该是中国酋邦轮回时代史迹的历史沉淀。酋邦轮回是中国酋邦时期即五帝时代最普遍的现象,因此酋邦轮回应该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主要道路;酋邦轮回的结束,酋邦宗主权世代固定在某一氏族内部传承并为其它酋邦所承认,应该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以五帝时代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开端,此观点并未得到近现代学界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早期国家理论的提出和考古学的新进展,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五帝时代是中国早期国家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忠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但关于忠观念的起源研究一直以来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存在忠观念与忠概念的混淆。五帝时代"中"的意识是"忠"观念产生的文化源头,"忠"源于"中",忠观念起源于五帝时代。忠是五帝时代军事首领或酋长为了本群体利益所产生的中正、不偏、公正、无私等的意识和观念,体现了为民的价值导向;也是氏族成员对军事首领或酋长这一权威中心的归依和服从,反映了对群体利益的维护和公平规则的期求。  相似文献   

4.
闫德亮 《中州学刊》2013,(1):149-155
早期民族的融合与凝聚力的形成与古代神话的传播与定型相随相助。上古神话时代是"万邦林立"、"众神并存"的无中心神时代。早期部族经过数千年的交融最后归融到华夏族,龙图腾在部族融合中起到了麾领的作用。夏商周三代"天帝观"揭开了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序幕,五行与五方文化背景下生成了人神合一的五帝系统,诸子托古改制创造出了历史化的五帝系统。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使五帝系统得以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五帝系统的形成是以对神话的改造和对上古历史的"重写"为基础的,它不仅是维护夏以来家天下的需要,也是维系华夏民族的需要,是传统文化的最终选择,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明的起源应上溯至五帝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文章对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代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夏以前的五帝时代,已具备了文明时代应具备的条件:金属工具在生产和生活中较普遍使用,城镇形成和出现较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并出现了刻在陶器上的文字,特别是当时国家机构已经形成,甚至相当完备,行政职能、行政区划以及刑法、军队都有一定规模。与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古国一样,五帝时代也处在小国争霸到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阶段。因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起源不是夏代,而是夏代之前几百年的五帝时代,也就是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中期起,中国已形成了最早的国家与文明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这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曾经创造出无数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从而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以及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在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西周时代和盛唐时代先后出现的三次文化高潮则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新成果,结合文献材料,对三皇五帝的时代做了比较具体的界定,认为三皇时代是“以石为兵”的旧石器时代,凡神农氏以前的传说人物,均可视为这一时代的氏族代表;五帝时代的黄帝处于“以玉为兵”的新石器时代,婚姻形态属于母系氏族的对偶婚时期,大体与仰韶文化同步;其后的顼、帝喾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父系制阶段,大体与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情况相符;到五帝中最末两位的尧、舜时代,已属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即将迈入“以铜为兵”的文明门槛了,大体与龙山文化的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辽西女儿河流域的锦西县(市)台集屯乡及其附近发现了三座古城,这是辽西考古工作的重要发现之一。但对这三座古城的时代、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论者多存歧议。1984年仲夏,笔者偕王明琦同志赴辽西再次实地踏察了女儿河流域的这三座古城。现结合实地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对这三座古城的时代、性质及其相关问题,略陈己见,以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江林昌 《学术研究》2023,(6):113-121+178
百年考古表明,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在长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八个农牧文化区内同时起源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历史学上的五帝时代近一千年长时段里,表现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多元并行”发展格局。到五帝时代晚期,出现了周边文化向中原文化区汇聚的新现象。到夏商周早期文明近二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巩固了“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深刻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观”“中国观”“天下观”等重要哲学思想的形成。这些思想既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具体展现,也是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赟 《船山学刊》2015,(4):51-61
《礼记》的《礼运篇》提出的大同与小康,是中国古典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它常被视为道家、墨家等的思想,王船山指出这样一种看法是没有真正理解《礼运》。《礼运》以大同、小康开篇,通过五帝与三王时代的比较,引出政教秩序的两个典范,即德的典范与礼的典范。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同有德而无礼,小康才是礼的起源;大同虽无礼事与礼名,但却是上下同于礼意。在五帝三王之后,只能在小康的语境中重回大同,所谓的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正是小康之后的"大同"的真正内涵。这一新的大同不同于五帝之德的典范,也不同于三王之礼的典范,而是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诠释了二战后美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追求生命的"本真",并有保护美好的愿望,但是他不具备英雄的气概和胆量,无法改变"非本真"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麻木,因此,只能在成长的不可逆转中矛盾挣扎,无法解脱。  相似文献   

12.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3.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运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引用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阐发大唐盛世丝路贸易的繁盛.特别处于中西交通枢纽的西州,商品经济发达,处于全国前列.对其作为物资集散中心的国际市场,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转贸易所呈现的若干特点,值得我们刮目相看,并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汉画中有关鹿的画面,可分为猎鹿和神鹿。猎鹿是汉代人对原始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反映;神鹿具有升仙工具、阴性象征及祥瑞象征的性质,与鹿的奔走、性情、生育特征、医药功能以及“物候历法”的作用密切相关。在鹿神话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飞廉、麒麟、天禄等神话。  相似文献   

16.
李世涛 《阴山学刊》2005,18(3):26-31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变化导致了贵族嫡庶妻等级婚制的变化。其一,各国国君先后称王,国君称号的变化导致嫡庶妻等级婚制名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君嫡妻由夫人改称王后;其二,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导致了嫡庶妻等级婚制功能的变化,除嫡长子继续承袭王位外,余子一般不能再分到封邑,失去了原来的大宗地位,既不能“有采以处其子孙”,也不能再世卿世禄了。其三,官僚制度的建立使嫡庶妻等级婚制也呈现出爵制、品级的官僚化特征,以秦国最显著。其四,以官僚制度、郡县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王权的加强使列国出现太后摄政现象。  相似文献   

18.
霍然 《西域研究》2006,(4):93-99
我国西部自北朝以来发生的民族大融合及因之形成的西部审美观,已经渗入唐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亦即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盛唐美学思潮的全面展开,与北朝西部审美观的深远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此乃中国美学主潮在封建社会顶峰形成“盛唐气象”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9.
在 跨 国宪 政 的 比 较 研 究 中 ,存 在 着 两 个 必 须 克 服 的 障 碍 :一 、把 美 国 标 准 绝 对 化 ,而 忽 视 其 他 国 家 的 历史社 会 环境 、法 律背 景 和其 他替 代问 题 解决 方案 的 直接 影响 和 可能 的副 作 用。 二、假定 每 个文 化 体 系 是如 此 唯 一 ,并与世 界 共同 体截 然 不同 ,以 致认 为科 学 家所 发现 的 它们 之间 的 任何 相似 性 都显 得毫 无 意义 。 对于 比 较 政 治学 者 们 来说,他们 的 关键 问题 就 是在 比较 研究 中 如何 平衡 共 性与 特性 ,认 识 清楚 在哪 个 层次 上具 有 共性 ,哪 个 层 次 上具 有 特 殊性,并且 必 须时 时提 醒 自己 ,什 么样 的宪 政 体制 最符 合 特定 社会 的 需要 。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过程与邓小平经济理论形成与深化过程是一致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中有五个重要的里程碑,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会议公报,十二届三中全会及《决定》,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十四大和十四大报告、十四届三中全会及《决定》,十五大及十五大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