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具有多个代理人的机制设计问题通常讨论代理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假设代理人的行为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和代理人的偏好只追求自己收益最大化而不考虑他人的收益。然而在实践中存在大量多个代理人之间可能合作的现象,并且代理人行为受情感因素影响和采用公平偏好。本文考虑人的行为受情感因素影响下,探讨信息不对称下具有公平偏好的双代理人选择竞争或合作行为时的委托代理问题。给出了激励代理人竞争或合作的条件、提出了代理人选择合作后的分配方式以及分析了人的情感因素和公平偏好对信息租金的影响。在不同偏好下得到如下结论:(1)代理人选择竞争时均有更大的最优努力水平。(2)激励代理人竞争或合作的条件会随着公平偏好而发生改变。(3)竞争系数、单位产出带来的收入、自豪强度越大,信息租金减少量越大;嫉妒强度、同情强度越大,信息租金减少量越小。(4)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将促进代理人合作。研究结论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社会生产生活中委托人需要激励代理人去竞争或合作的两类委托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将委托人和代理人公平偏好同时引入到多任务的委托代理模型中,研究国企高管和政府主管部门均具公平偏好下的国企高管最优薪酬机制。研究发现,在企业经营任务目标激励方面,当多任务成本函数为独立关系、互补关系或者替代性足够小的,国企委托人和代理人公平偏好将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途径共同促进高管最优薪酬向公平工资回归,其中,间接影响表现为公平偏好先影响最优薪酬激励强度进而间接地影响总体薪酬水平;在此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公平偏好和高管同情偏好对最优薪酬激励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替代效应。在社会责任任务目标激励方面,显性薪酬激励不是有效的激励方式,因此政府应该借助于隐性激励方式来激励该任务目标的实现。研究还发现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管具有更强的公平偏好心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代理人过度自信的委托-代理关系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代理人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过度自信对委托-代理关系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代理人的效益工资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都不为0时,代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将随着其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大而提高,委托人的最优监督力度将随着代理人过度自信程度的增大而减弱;当代理人没有效益工资时,代理人的过度自信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不发挥作用.另外,代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和委托人的最优监督力度都将随着委托人监督成本的增大而降低,而且前者还将总是随着代理人固定报酬和效益工资的增加而提高,后者虽然也将随着代理人固定报酬的增加而提高,但并不总是随着代理人效益工资的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研究复杂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设计最优合同,以激励代理人减少项目持续期限。在代理问题中,以往的数量研究大多使用随机变量刻画项目参数和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项目参数和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不能被历史数据获得,而必须由专家进行估计。运用不确定变量刻画专家对这些参数的估计,并且证明这样做是合理的。通过应用不确定理论,提出复杂不确定环境下考虑代理人通过努力减少项目持续期限的最优代理合同模型。之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出了该模型的确定性形式。此外,对是否考虑代理人不确定努力的最优合同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委托人在考虑代理人不确定努力程度的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收益不低于在没有考虑代理人不确定努力程度的合同中到的期望收益。最后,为了更好地展示模型的应用,给出了一个数值例子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5.
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下国企经理激励问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江天  张维 《管理科学》2006,9(3):45-53
运用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国企经理的最优激励合同后得出,若多工作任务努力的激励成本之间相互独立,那么激励相容条件下的各工作任务的最优业绩报酬也是相互独立的,且最优业绩报酬是绝对风险规避度、边际激励成本变化率和可观测变量方差的递减函数;而如果多工作任务激励成本是相互依存的,那么在激励相容条件下,政治性活动和满足上级偏好的最优激励合同为"门槛型激励合同",即只有当国企经理所创造的业绩超过一定的"门槛值"时,对其的激励才是正向的,否则将是负向的.并且定量地给出了国企经理的"门槛型激励条件".  相似文献   

6.
共同代理与独家代理的激励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品亮  陆毅 《管理科学》2006,9(1):47-53
比较分析了共同代理和独家代理两种代理模式的激励效率.通过两个委托人面对同一个代理人的多任务代理模型分析与两个委托人分别面对自己的代理人的代理模型分析,研究任务相关性对共同代理与独家代理选择的影响.通过代理人对不同任务的努力程度、委托人收益和激励效率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为:相对容易完成的任务激励效率较高;而相对难以完成的任务之委托人更偏向于选择共同代理;相对容易完成的任务之委托人,其对代理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两个任务的互补程度.并将基本结论应用于研究型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代理人自利行为下的最优激励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线性契约委托代理框架中引入代理人的自利行为,主要从隐藏收益和在职消费两种自利行为视角分析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对最优激励契约设计的影响.通过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发现,代理人隐藏、转移收益自利行为降低了最优激励契约业绩薪酬系数.代理人在职消费自利行为提高了最优激励契约业绩薪酬系数.说明代理人不同自利行为下,委托人提供的最优激励契约是不同的.从代理人的最优努力程度来看,代理人的自利行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努力水平.研究表明在当前我国企业薪酬激励制度背景下,代理人的自利行为可能表现为一种自我激励机制.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目前薪酬激励扭曲的后果和未来薪酬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来向红  王文平 《管理学报》2013,10(3):430-437
研发努力表现为互补还是替代关系,对于合作新产品开发中激励契约的设计有重要影响.在研发努力存在互补关系的情形下,探讨垂直合作新产品开发中的收益共享机制.研究表明,新产品开发的组织安排取决于由研发努力弹性和成本参数所确定的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当双方的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相差悬殊时,新产品开发应由效率更高的一方独自承担;当双方各自承担部分开发任务时,收益共享契约可以有效调节合作者的研发努力水平;最优收益共享率介于使合作者分别达到各自最大努力水平的不同收益共享率之间,且取决于双方的研发努力弹性,而与双方的研发成本参数、新产品市场风险等因素无直接关系;研发努力弹性较高的一方应分享到更多收益,而当双方研发努力弹性相同时,应均分收益.  相似文献   

9.
代理人间具有竞争关系的薪酬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销售系统中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委托人(公司)对代理人(销售人员)的努力程度具有不对称信息,委托人不能观测到代理人努力程度,因而常根据销售业绩来制定薪酬激励机制.本文研究销售系统中具有多个代理人且代理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委托代理问题.在假设市场最终需求对努力水平敏感,且某代理人努力水平提高时,他可以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吸引对方顾客的条件下,建立了具有多代理人且代理人间存在竞争的委托代理模型.得到当努力成本、风险规避度、产出不确定性越大,代理人的风险分担越小,利润提成越低,越倾向于取得固定工资;竞争程度越高,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也随之提高;利用代理人之间的竞争可以使委托人获利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社区团购平台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履约效率,通过招聘团长开展社群运营服务。针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团长努力程度不足和平台提高定价的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绝对绩效激励和相对绩效激励两种契约模型并进行优劣分析,通过MATLAB数值仿真分析影响团长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认为:绝对绩效激励契约无法达到完全信息下的帕累托最优,而引入相对绩效机制后,基于平均销量对团长实施单位奖励,可以消除平台提高定价对团长薪酬的影响,进而激励团长付出最优努力;团长的努力水平与平台的单位奖励程度呈正相关,与边际努力成本系数、风险规避系数、外部不确定程度呈负相关;当团长的努力成本较高时,平台的激励效果和总体收益会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 根据主次委托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不同作用, 建立存在主次委托人条件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并利用实验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实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 当代理人为次委托人付出的努力水平对主委托人存在外部性时, 主委托人支付给代理人的最优激励性报酬和代理人为主委托人付出的最优努力水平都将高于单一委托人条件下的情况;当代理人为次委托人付出的努力水平对主委托人存在正(负)外部性时, 主委托人获得的预期收益将大于(小于)其在单一委托人条件下获得的预期收益;代理人在存在主次委托人条件下获得的预期总收益将高于其在单一委托人条件下获得的预期总收益。论文基于主次委托人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拓展和深化了传统委托-代理理论。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two forms of commonly used threshold‐based incentive schemes on the observed sales variability. The first form of the incentive comprises an additional marginal payment on crossing a specified sales threshold and the second form of the incentive scheme comprises a lumpsum bonus payment on crossing the predetermined sales threshold. We model the effect of such incentives under two specific scenarios: an exclusive dealership selling a single product and a non‐exclusive dealer selling two competing products. For an exclusive dealer, we show that a bonus contract not only increases the expected sales, but, more importantly, decreases the sales (order) variance. Consequently, the bonus‐based scheme allows the manufacturer to regulate sales variance better. With a non‐exclusive dealer, the sales variance increases substantially with an additional marginal payment contract. However,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bonus contract continues to perform better in this case, too, if the threshold level is set appropriately using the underlying demand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创新顾客的公平偏好程度、薪酬合同类型(最优激励系数)与激励机制效果的关系入手,引入公平偏好理论(不公平厌恶和地位追求)、相对绩效评估(RPE)和参与成本要素,构建顾客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激励模型;其次,通过模型求解和分析,探讨分析各类薪酬合同中风险成本、不公平预期损失和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并确定企业采用的创新顾客最优薪酬合同类型。研究发现:在同一薪酬合同下,创新顾客愈不在意其参与成本的投入,该合同的激励效果愈积极;关于创新顾客最优合同类型的选择,意味着求解一个三方面权衡,包括风险成本、不公平预期损失和公平偏好的激励效果;对于公平偏好程度较低的创新顾客,企业可采用相对绩效合同,例如锦标竞争合同;对于公平偏好程度较高的创新顾客,当其风险规避程度较高时,可采用团队报酬合同,当其风险规避程度较低时,可采用完美团队合同。  相似文献   

14.
再制造企业出租二手产品并在租赁期间向用户提供配套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努力和用户精心使用产品的努力既会影响到使用期间的服务数量和成本,也会影响到退租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进而影响企业的再制造成本和环境效益。本文研究双方努力程度对于再制造下租赁产品服务系统绩效的影响,引入企业对用户的转移支付作为调节因素,讨论基于服务节约收益共享机制下的最优努力程度与收益函数之间的性质关系。研究表明当回收产品关于再制造企业和产品用户努力程度的边际价值大于其付出努力的边际成本且服务节约转移支付的激励效果有限时,系统可以实现协调并且渠道总收益要优于传统固定服务收费的情形。进一步数量仿真发现:服务需求量和渠道总收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增加服务量不会减少渠道收益;并且服务节约转移支付与再制造企业的努力程度成反比,与产品用户努力程度成正比。此外在不具有成本优势的条件下,再制造企业付出努力的意愿程度也更高。  相似文献   

15.
Companies undertaking operations improvement in supply chains face many alternatives. This work seeks to assist practitioners to prioritize improvement actions by developing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the marginal values of three parameters – (i) lead time mean, (ii) lead time variance, and (iii) demand variance – which measure the marginal cost of an incremental change in a parameter.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reducing lead time mean versus lead time variance is captured by the ratio of the marginal value of lead time mean to that of lead time variance. We find that this ratio strongly depends on whether the lead time mean and variance are independent or correlated. We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with a numerical example from an industrial setting. The insights can help managers determine the optimal investment decision to modify demand and supply characteristics in their supply chain, e.g., by switching suppliers, factory layout, or investing in inform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以一个由上游制造商和下游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为建模背景,在汇率风险和需求风险聚集(pooling)在下游零售商的情况下,分别建立了有无批发价激励情形下的两个动态博弈模型,获得了相应的均衡。通过分析相应的均衡,结果表明,(1)在两种情形下,零售商的汇率风险对冲行为具有稳定供应链生产行为的作用,但批发价激励能够提高零售商的汇率风险对冲比例和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交易价格;(2)与无批发价激励的情形相比,有批发价激励时的制造商利润较高,从而制造商有使用批发价激励零售商对冲汇率风险的动机;(3)在风险聚集下,"通过较低的批发价来激励零售商对冲汇率风险"这一策略能够实现供应链盈利水平与风险承担之间的权衡:需求和汇率风险增加均会使得供应链节点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盈利水平降低,同时也将降低风险聚集处的节点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方差。  相似文献   

17.
We present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monotone matching in environments where utility is not fully transferable between partners. These conditions involve not only complementarity in types of the total payoff to a match, as in the transferable utility case, but also monotonicity in type of the degree of transferability between partners. We apply our conditions to study some models of risk sharing and incentive problems, deriving new results for predicted matching patterns in those contexts.  相似文献   

18.
传统报酬契约的机制设计以委托代理模型为依据,并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加以分析、讨论。实证研究认为,委托代理模型中决策者的行为偏好更符合累积前景理论假设,即委托人与代理人均会依据不同预期收益呈现相应的风险偏好,并对收益的概率估计赋以非线性的决策权重。本文引入累积前景理论重构报酬契约模型,通过构建价值函数、决策权重函数,设置参照点,研究委托人、代理人均无明显风险偏好表征下的决策行为。模型结果表明,在参照点为0的情况下,代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与自身风险态度系数或决策权重系数无关;在信息透明情形下,委托人制定的最优利润分享系数,完全由自身的风险态度系数与决策权重系数决定。据此,本文提出系列激励机制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9.
In a systematic process of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fter risk assessment is implemented, the risk analysts encounter the phase of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of the project risk response actions (RA). As indicated by many researchers, there are less systematic and well-developed solutions in the area of risk response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The present article introduces a methodology including a modeling approach with the objective of selecting a set of RA that minimizes the undesirable deviation from achieving the project scope. The developed objective function comprises the three key success criteria of a project, namely, time, quality, and cost. Our model integrates overall project management into the project risk response planning (P2RP). Furthermore, the proposed model stresses on an equivalent importance for both "risk" and "response." We believe that applying the proposed model helps the project risk analyst in m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anner dealing with his or her complicated RA selection problem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model was implemented in proj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which it showed tremendous time, cos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