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精髓和亮点,但其在实施中面临多方面局限,贫困群体的脱贫动力和需求与国家提供的 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对称性,而社会工作的特性与精准扶贫在价值、专业和机制方面相契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局限 性。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是该进程中的应有举措,在顶层宏观设计层面的思考已有诸多研究,而具体微观层面的介入 服务模式还留有空白。基于河北Y县N乡的调研发现,根据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四种服务模式,分别是驻点服 务、定期服务、政府吸纳和非直接服务。但在四种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社会工作人才来源与留住困难、基 层政府与民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欠全面的问题,提出强化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健全有效的资金支持与管理体系、引进留住社 会工作人才、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工作过程、目标追求等方面都与"精准扶贫"工作十分相似,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项目有天然的优势.本文通过对"三区计划"中社会工作在受援地发挥的作用、效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社会工作在农村发展扶贫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最后,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分析了社会工作在农村建设发展中的能为和可为.  相似文献   

3.
反贫困既是专业社会工作历史关注的焦点,更是当代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专业社会工作不仅更新了扶贫的价值理念和服务模式,更促进了扶贫社会政策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但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反贫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多元化、制度化、专业化和理论化水平还有待完善,关键是社会工作者精准扶贫的核心能力不足.因此,需要以"价值—知识—技术"三位一体的能力框架为基础,从共同富裕、城乡平等、内源发展、社会政策、生计发展、服务管理、精准识别、跨界融合、统筹整合、评估跟进等十个方面构建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系,并通过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实务拓展和政策引导来培养、提升、拓展和巩固其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教育扶贫对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根本作用?西南民族地区作为集中 连片的相对贫困地区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难啃的“硬骨头”?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能不断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形成“志智” 发展思想?进而实现“依靠教育扶贫”的目的?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通过坚持民族教育扶贫长期战?持续 为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注入动力?贯彻“志智双扶”新理念?以新理念指导实践?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重视对扶贫客体微 观关注?构建民主协商教育帮扶机制?精准掌握贫困群众现实需求?发挥制度规范与保障作用等方式推进西南民族地区教育扶 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以推动当地教育扶贫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反贫困既是专业社会工作历史上关注的焦点,更是当代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不仅更新了扶贫的价值理念和服务模式,更促进了扶贫社会政策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但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反贫困社会工作者的本土化创新、多元化协调、制度化保障、专业化和理论化水平还有待完善,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不足。因此,需要以“价值—知识—技术”三位一体的能力框架为基础,从共同富裕、城乡平等、内源发展的价值理念层面,社会政策、生计发展、服务管理的知识层面,精准识别、跨界融合、统筹整合、评估跟进的实务技术层面构建精准扶贫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系,并通过专业教育、继续教育、实务拓展和政策引导来培养、提升、拓展和巩固其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推进和谐社会进程,都必须以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为前提条件,因此,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尤其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社会工作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我国现阶段势在必行。然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迟缓,尤其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刚刚启动,培养模式不成熟,办学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文化国情和现实需求,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比较成型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力求在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邀请了该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对为什么本土化、如何本土化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推进和谐社会进程,都必须以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为前提条件,因此,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尤其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社会工作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我国现阶段势在必行。然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迟缓,尤其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刚刚启动,培养模式不成熟,办学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文化国情和现实需求,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比较成型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力求在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邀请了该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对为什么本土化、如何本土化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推进和谐社会进程,都必须以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为前提条件,因此,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尤其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社会工作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我国现阶段势在必行。然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迟缓,尤其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刚刚启动,培养模式不成熟,办学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文化国情和现实需求,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比较成型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力求在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邀请了该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对为什么本土化、如何本土化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推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推进和谐社会进程,都必须以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为前提条件,因此,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尤其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大批社会工作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我国现阶段势在必行。然而,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迟缓,尤其是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刚刚启动,培养模式不成熟,办学经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文化国情和现实需求,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比较成型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力求在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化,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邀请了该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对为什么本土化、如何本土化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强调本土化、处境化以及回应地区及服务对象之特色和需求。衡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于其能否不断回应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及需要,不断探索本土化、处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机制在于是否构建起了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环境、是否形成了能力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否激发了社会工作者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动机和热情,是否促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文以上海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发展为背景,通过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轨迹的归纳分析,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背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之契机,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Y县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评估,探索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村社会生态及生活环境问题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倡导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号召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教育力量作为一种专业力量,应积极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社会工作教育力量在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受推动嵌入与阻碍嵌入两种力量的影响。推动嵌入的力量主要包括国家关于社会工作参与扶贫的宏观政策、社会工作项目的需求、专业自身的要求;阻碍社会工作嵌入的力量(反嵌)主要包括进入路径带来的局限、预估与计划制定的妥协、服务过程中对专业的困惑,以及结案中对各种因素的权衡。社会工作教育力量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就是嵌入与反嵌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前,国内社会工作是在嵌入与反嵌过程中由多方力量角力所形成的一种建构过程,折射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要议题,反思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与社会治理中的理论基础、行动逻辑和经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灾害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生计发展为背景,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进而构建了包括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路径和治理内容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分析框架,作为社会工作参与灾后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视角;继而从介入前提、组织载体、参与主体、实施路径和成效评估五个方面呈现了社会工作介入灾后农村社区生计发展的经验实践.最后,对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将“生态保护”与“扶贫”辩证统一起来?以“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论基础?以 在扶贫中保护生态和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基本原则?以生态移民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以及生态补偿扶贫三种具 体生态扶贫模式为基本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扶贫”理论? 习近平关于生态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我国扶贫事业与保护 生态兼容并蓄提供了重要指导?其时代价值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精准扶贫的比较优势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扶贫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现有的精准扶贫政策面临政策能否“落地”、村庄能否重构以及农户能否自助等方面的挑战。社会工作在专业性、职业性、与国家行政力量合作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均具有优势。社会工作参与农村贫困治理有三种途径:一是对贫困人口所在村庄的民情进行精准把握;二是重建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三是对贫困群体的可持续生计能力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扶贫与乡村治理获得了一定的关注。本文立足于重庆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X、K两个项目点,从微观层面出发,以社会工作者与村民、基层干部的互动为切入点,关注“实践智慧”对进村和在地化过程中的实践形态进行研究,以此来回应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在地化)问题。研究发现,本土与专业之间双向建构的形态表现为:专业社会工作进入本土,被建构成蕴含本土意味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部分专业理念、技术和方法的渗透,同时嵌入到行政体系中,产生对本土的形塑和建构。实践经验表明,双向建构是社会工作实现本土扎根与专业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扎扎实实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确保到2020年全国买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1]要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指标就是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我国的贫困人口和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如西南民族地区75%以上的人口就集中在农村社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扶持力度”.[2]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和发展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反贫困中的政策、领域和作用等方面,而对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贫困问题的研究甚少.这不仅制约了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更严重的是影响到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目标.因此,本文从民族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来探讨其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贫困问题,以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近年来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包括大学介入社会服务模式、行业协会全覆盖建设以及政校合作模式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过度依赖政府以及本土化等问题。因此,要加快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加快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建设,正确对待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探寻符合域情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再次被提上日程.嵌入式发展、内生性发展和自主性发展三种类型成为了时下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流模式.合作式发展模式是太仓市对于社会工作模式的创新,但在政府认可度不高和社会认同度不强的双重挤压下,这种模式存在行政化色彩浓厚、机构资金来源单一、其他主体支持力度较小、本土社会工作人才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梯队断裂等困境.其推进路径为:深化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社会工作发展社会生态;强化社会工作与非制度性主体协同度,形成主体互嵌共生结构;衍化社会工作发展能力,促动其服务效能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T县与河南C县的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为例,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基层实践中,因责任推卸、僵化服从和模糊治理等科层制体制惰性,导致了政策“变通”、政策“悬浮”和“边缘人”谋利等问题,自下而上倒逼着地方政府进行扶贫体制机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出于政治压力与社会压力,通过运动式治理的方式,整合体制力量与社会力量,再造了精准扶贫的组织结构和识别流程等,有效地在反倒逼中实现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和扶贫政策的纠偏。精准扶贫由“非精准化”向“精准化”的变迁过程,根本上反映了转型期国家治理中存在自上而下体制认证的不足和自下而上社会认证的缺陷,需要整合体制与社会力量,建立体制——社会交叉认证模式,以提升国家认证能力,实现精准扶贫的精准化。国家认证能力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体制与社会力量在国家认证能力建设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从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利的视角探索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