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李氏节孝牌坊"上阴刺着署名为倭仁的<吴太母李孺人节略>.从吴氏家族的地位、吴氏家族与倭仁的关系以及牌坊的建造规制等方面考析判定,此文确系晚清名臣、理学宗师倭仁的一篇佚文.  相似文献   

2.
南宋名臣吴潜出身理学世家,以政名、文名继其家声。他的文学思想既得到了家学家风的浸染,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又能有所发展,成为振兴南宋宣城吴氏文学家族的杰出代表,也使宣城吴氏成为宋代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学家族。  相似文献   

3.
严羽家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祖籍华阴,汉时居蜀。严式为严羽家族引以自豪的祖先,有诗名。其远祖为汉代严君平。邵武吴氏与严氏联姻;吴景仙原本姓严,严羽诗派以邵武人为主,严氏、吴氏受其影响尤著。  相似文献   

4.
王世贞是有明一代最出色的书论家之一。他在吴中的生活经历对其书法思想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吴中生活对他产生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吴中地区博雅的文化传统;其二,王氏家族;其三,与吴门书家的交往。  相似文献   

5.
兴化李氏家族是明末清初苏北地区的一大望族.兴化,明属扬州府高邮州,清属扬州府.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地区的世族繁荣,其地域背景和家族文化贯穿于其所经历的整个历史时期,并且作为精神支撑延续于整个时代变革.明清时期的兴化李氏家族,成员众多,著述丰富.本文从李氏家族成员之一的李长科的世系家传和主要著述情况的论述来考见此家族的在精神和文化上的沿袭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庄盘珠为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女诗人、女词人,出自常州望族庄氏家族。庄氏家族与地方名门、书香门第等均有姻亲关系,亦注重与地方科举鼎盛的家族的联姻,与毗陵薛塾吴氏一族的世代姻娅便能反映这个特点。文章通过勾稽方志、族谱与清人著作,对此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7.
历代典籍对吴融的记述或详或略,详者几百字,短者几十字甚至十余字.吴融的身世及家族事迹传述不算很广.文章梳理了关于吴融身世、生平及家族方面的相关史料,认为吴融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家风厚朴,家族中人才辈出,其弟很有可能叫吴蜕,但吴蜕生平事迹不详.吴融的诗歌流传不广,也没有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全椒吴氏与江苏南京有密切的关系 ,吴敬梓中年更移家南京 ,最后卒于扬州、葬于南京。吴敬梓十分热爱南京 ,在南京接受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在他所作的《儒林外史》中也反映了当时南京社会的现实 ,江苏南京读者读来会感到分外的亲切  相似文献   

9.
九相公作为汪王信仰的附属神祇,是徽州地区广为流行的民间信仰,但各地的功能和显灵故事差异较大,需要详细的个案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明清时期,徽州边缘山区札源村九相公崇拜的形成,与里社制度密切相关,进而与吴氏宗族的驸马传说相联系,成为札源吴氏共同信奉的神灵.该民间信仰在经历了与周边村落族姓的联合和分化过程之后,形成了一定的祭祀规则,反映了札源吴氏宗族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与利益秩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陆机、陆云在吴灭后退居读书,于太康末并入洛仕晋的旧说作重新考订。通过各种晋史材料的比较,对陆氏兄弟的诗、文自述以及其他有关史料的梳理,可以看出,吴灭后,陆机被俘去洛阳,陆云在建业出任扬州刺史从事。太康三年,陆机放归,退吴读书,至元康二年方应征辟入洛。兄弟俩在吴灭后仕晋的时间不同,经历也不相同。他们约在元康六年以后才同在洛阳仕宦,直至被害。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吴梦窗五首重午词以及相关词作,考定出梦窗约在嘉定十五年(1222)前后,即青少年壮游期间曾至淮安,途中滞留扬州,与一位歌妓相恋并最终天涯揆离。回忆这位扬州歌妓亦即楚伎,构成了梦窗此类词作中重午情结与年少情怀的双重色调。  相似文献   

12.
清中叶扬州学派是乾嘉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学者大致可分为纯考据派和通经明理派两类 ,通经明理派在重视音训考据的同时 ,也着力批判封建道德和程朱理学。李汝珍与扬州学派的学者有广泛的联系 ,《镜花缘》中以学问为小说的特征和反封建、反理学的思想倾向 ,都与作者李汝珍受扬州学派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3.
"邗城"的涵义与江岸无关,而与吴国人对刀剑的神秘崇拜有关,"邗"字乃吴国人特殊钟爱,吴王自称邗王。邗城是吴国在江北的桥头堡,是吴国向北发展的大本营。考古证明吴国的核心地区长期在镇江,直到吴国后期核心地区才东移。邗城在吴国政治军事格局中始终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邗城营建历史比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早很多,关于扬州建城2 500年的结论有待推敲。  相似文献   

14.
作为“桐城正宗”的吴德旋,在其古文理论著作《初月楼古文绪论》中论及六朝人范晔,谓其文“无事外远致”,这恰与原始出典范氏《狱中与诸甥侄书》之原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误差。范晔所理解的“事外远致”集中体现了六朝的文观(既重视作者的情志,又对文的藻韵有一定要求),而吴德旋的理解实则是借此来表达桐城派的古文理想。吴氏一千多年后,重新拈出“事外远致”概念,接续其议,并非一种巧合,正可由此发掘他们各自时代对于“文”之典范的不同理解,藉此也可透视古代文论抒情传统在不同时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马可波罗是否在扬州为官,已成为肯定与怀疑“马可波罗到中国”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些文史工作者在万历《扬州府志》和康熙《扬州府志》中找到了马可波罗扬州为官的史实,使长期困惑人们的这一疑虑得到诠释.  相似文献   

16.
清初诗人王士禛任扬州推官的五年,是他毕生政治、文学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在这五年中,他利用自己的家世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学才能,积极地结交在当时拥有舆论影响力的江南遗民群体。除了频繁地在扬州举行歌咏宴集外,还借公务之便拜访、结识苏、常二府和金陵的遗民诗人,以“布衣交”赢得遗民群体的普遍赞赏。通过出版、批评和提携后进,他逐步树立起文坛领袖的形象,为日后雄踞文坛盟主的地位积累了必要的声望。  相似文献   

17.
家学是清代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扬州朱氏颇具代表性,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扬州朱氏世居宝应,虽分为朱翁朱氏和界淘朱氏两支,然同出吴郡朱氏。朱氏名家辈出,从《清史稿》、《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和《江苏艺文志》所未录或未详的36种著述书目中,可以发现扬州朱氏有着与时偕行又专长宋学的家学特点。  相似文献   

18.
扬州评话继承宋元平话,造成清代评话繁荣,印证了鲁迅提出但长期无人论证的平民文学再兴现象;还在创作方面跨越"五四"前后,对文学史分野和分期很有研究价值。扬州评话小说主要包括市井小说、武侠小说、名著新编。其审美特点是平民色彩和阳刚精神,与当代大众文化一脉相承。扬州评话历史久,价值高,涉及众多学科,须要建立"扬州评话学",加强全面研究,争取申报非物质性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整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扬州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以其宅园合一的诗意化空间环境,丰富的建筑、装饰艺术语言,兼融南北的设计风格和大规模较为完整的存留,成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古民居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样本。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追求心理和谐下诗意安居的时尚和民居建筑艺术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自清与扬州名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现为:朱自清散文生动表现了扬州旅游文化、美食文化、风俗文化;扬州儒商文化精神的“儒雅”与“浮躁”影响朱自清人格的铸造;扬州美女文化与方言文化构成其散文特殊的审美机制,而使其散文成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