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中叶的双城堡屯田,是一次开发吉林,同时也是开发东北的移民运动,它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早期督办王履泰不仅认真查办屯田事宜,还撰述了《双城堡屯田纪略》一书,将双城堡早期屯田活动记述下来,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2.
乡村聚落景观由于所处的自然生态、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选址理念、空间布局方法和景观空间形态。本文运用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结构理论对湘西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层"逐层探源溯流,对苗寨聚落景观设计"表层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集体记忆认同)进行深度挖掘与阐释,指出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的文化特质即是创造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人神共居的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筑了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繁衍的聚落景观文化空间,处处体现着和谐的乡土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历史文化村镇概念渊源与内涵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进行简要回顾并总结该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认为已有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聚落形成变迁研究、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和传统民居专题研究3个方面,初步形成了基于文化、社会、建筑视角的三大研究模块,而在聚落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历史文化村镇的定量评价与保护规划、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对传统聚落和民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缺憾和不足。关于传统聚落形态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也没有现成的研究范式可以套用。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地域、民族、文化、历史、经济等特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理统计分析、城市形态学、历史学、案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最终建立了以"传统聚落"为载体,以"空间形态"为核心,以"形成机制"为主线的聚落研究方法,从而指导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土聚落是中国传统的"社区",可分为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组织系统、精神观念系统三部分,其组织管理制度立足于聚落的空间环境,而通过礼制、宗教、哲学、美学表达出的文化精神同样离不开聚落的空间环境.这种以环境空间为核心的一体化的形态,对当今的生活方式和小城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的分析,研究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因素及生态影响。研究表明:侗族总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结构的多样性使得民居建筑在数量、形态和功能需求上产生变化;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变化使得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由此导致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而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对民居的生态系统影响则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危险和对民居社会生态系统中"款"组织形态这一核心因子的破坏。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媒介变迁对于所传播的内容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媒介融合式的变迁更是以裂变的能量级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的整个过程,文学的整体形态尤其是小说形态也因此不断发生着变迁。截取从"话本小说"到"网络小说"等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横断面,剖析小说变迁背后所渗透的媒介逻辑,可以发现这种变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朝军事政策与晋冀沿边地区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冀沿边地区在历史时期曾经多次得到开发,但就其力度、规模和影响之于环境的变迁,则莫过于明朝。该文从聚落平面布局、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森林的减少等三个方面,就明朝政府对蒙军事政策影响下的该区域生态环境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军事是人地关系中最为突出的因素之一,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力也更大。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理和空间已经成为今天马克思主义介入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以其为落脚点产生了都市马克思主义动态。通过元理论拓展和社会历史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有助于阐明空间再造与生产关系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具体实现机制,剖析社会环境变迁的当代矛盾,澄清技术和组织条件变迁动态,揭示内生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社会权利和价值要求及其实现条件。在都市马克思主义话语看来,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替代资本主义推动的传统对抗性城市化,创造新型聚落形态,也即是新文明的创造。1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笔者针对酋邦理论和"博物馆清单"式的文明观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将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而提出文明与国家起源途径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和"邦国—王国—帝国"说。这一理论体系虽已在考古学界和上古史学界产生一些影响,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本文即本着深化和完善的目的而对它做出进一步阐述和概括。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科学、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定位及其变迁的基础上,洞察其变迁的原因所在,并对新阶段的农业综合开发进行定位,以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潜在优势,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市场体制的健全,大批的农民涌进城市,他们在城市边缘或城区形成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聚落,本文以深圳市集装箱聚落为例分析了外来人口形成的特殊聚落形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所形成的特殊聚落的生长原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美岱召村形成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美岱召村聚居活动是人类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与自然相融合,其聚落形态的演变发展需受到自然变化、历史演变、社会变革等因素相互的影响,聚落形态永远是一种没有完成的形态,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处于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企业尽管被主流经济学斥之为落后的组织形态,但它却依旧强劲地发展着。绝大多数私营企业都倾向于"锁定"家族企业制度,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具有对传统文化、已有的制度安排和现实制度环境的路径依赖性,而且家族企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性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将对家族企业的未来演变产生重要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不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原始聚落与公共权力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聚落是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基本社会组织形态,也是公共权力的萌发之地.公共权力缘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与稳定的聚落形态出现的同时,聚落内的公共事务与公共权力也告出现.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聚落形态走向成熟,聚落的内部结构与功能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聚落内的社会组合也日益清晰、复杂,无论是聚落的内部组织结构,还是人员的分工与社会分层;无论是个人意识、贫富分化,还是公共权力,都日益凸现.随着聚落内部的分层与管理者的出现,聚落权力的继承或许也已出现;而且随着聚落内部公共事务的增加以及管理范围的扩大,聚落共同体的功能与聚落权力也处在不断的强化之中.  相似文献   

16.
早期聚落时期,聚落中的血缘组合大致可以分为聚落族氏与室家二级,血缘组合模式为母系血缘组织。母系血缘组织中,可能有母权存在,也可能是男性执掌其中权力。随着聚落内部组织形态逐渐复杂化,形成了聚落族氏、家族与家户的分层关系,家族成为实体性血缘组织。与之同时,父系家庭与父系家族从中脱胎而出,聚落内的父系血缘组织逐步取代了此前的母系血缘组织。男权在家族成长与发展中的膨胀,是父系血缘组织成长过程中显而易见的动力所在。在上述历史进程中,聚落中的血缘组织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处在不断强化与发展中,并最终形成了跨越聚落的更大范围的血缘组合,从而为正在形成中的文明基因打上了明确标识,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明代军事管理体制演化进程的分析,以及对明代辽东长城军事聚落与沿海军事聚落在防御对象、地理条件、建置沿革、规划布局、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的形态特征,证明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是一个立体化而高效率的防御空间;其体系化的规划布局和功能设计,使这一系统具备了层次化的纵深防御和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8.
堡寨聚落作为我国古代聚落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针对“传统堡寨聚落”这一重要课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陕西地区作为分区研究对象。首先对这一地区堡寨设防聚落的整体环境与发生机制展开背景分析。进而借助地图、方志等文献资料,通对实物遗存、地名称谓等相关信息的统计,从总体上考察本地区堡寨聚落的分布规律与各类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实地调研为依托,选取典型堡寨聚落实例加以陈示,从而充实深化对这一特殊聚落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聚落形态研究 1.关于聚落形态 聚落形态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于“聚落形态”的定义,美国著名考古学家戈登·威利在20世纪50年代曾做如下表述:“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古村落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日本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早于中国,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造聚落的调查和研究是日本古村落研究、保护、开发的典型案例,正是在各方保护与研究的推动下,合掌造聚落才于1995年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对合掌造聚落被发现、研究、保存和开发的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国古村落的研究、保护、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