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宪政"是民主与法制的完美结合。"82宪法"突出了"政治模式归依生活秩序"与"制度理性软化阶级专政"两项特征。前者强调权利实现,后者意味权力限制。它们分别在"公民权利的具体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党政分开与依法执政行政"方面得以落实。这些在当时蕴含着新意而于当下成为了中国宪政的趋势和重心。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对西占区德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再教育"运动,试图用西方民主价值观对德意志民族进行思想改造和政治教育。这场由英国首先提出,美、英、法共同推动的"再教育",对后来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思想上很好地对西占区德国人进行了民主的文化启蒙,也为后来联邦政府主导的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乡镇是我国行政管理层次中最低一级的行政建制,它责任重大,但处境窘迫。乡镇政府违法“寻租”、“创收”的“非法生存”现象非常普遍,危害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要从行政体制、财政经济改革和强化依法行政等方面来杜绝其“非法生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过程,形成了一些基本思路,主要是: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坚持经济基础变革与上层建筑改革相结合;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上,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度上,渐进发展与有所突破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发展中,利益集团的出现和演变往往有其客观必然性,通常一种良性的利益集团政治有助于推动社会民主进程,但一种畸形的利益集团架构则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利益重构下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事实上推动着中国特殊利益集团一极独大利益分配格局的形成,并已经开始成为社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阻力。既然特殊利益集团的问题是从发展中来的,那么解决的根本路径也必然要到发展中寻找。因此,可以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四维一体的社会发展逻辑来代替"政治-经济"相互强化的社会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行政改革步伐有所加快,并在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民主参政议政、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并没有到位,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还有差距,改革还有待进深化。为此,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立足本国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我国行政改革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合具有特定的善恶取向,其合理性取决于价值主体的指向性,即政治为了何种主体、满足何种欲望。殷商以来特有的历史情境造就了民本主义的政治情感,至战国时期,养民、惠民已经成为急切的政治需要。墨子关爱民生,以一种显别于儒家"仁政"的"义政"来推行、倡导"兼爱"以利天下的秩序安顿,在政治路径的选择方面主张"尚同"以实现"一同天下之义",并通过"尚贤"缓和"人异其义"的伦理困境,以"君无常贵"、"贤无常贵"的贤德建设和合治德冲突,突显其异于时代的政治智慧,对当下的民主政治改革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科评估在我国高教界受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视,因为它与"双一流"建设的紧密相关。通过对学科评估目的、学科排名手段和学科趋同化结果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学科评估运作是行政主导式的,具有集中性统一化特点,它通过学科排名方式来实践。学科排名虽然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参与的热忱,但却造成了盲目攀比和趋同化效应。尽管第四轮学科评估在技术上做了重大改进,但根本特征未变,且所采用的"绑定原则"与"自愿参评"初衷相悖,坚持"一级学科"评估原则也不利于学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学科评估应当注重诊断而非排名,高校自主权应当受到重视,大学个性和学科特色应受到高度尊重。  相似文献   

9.
论少数民族人权的国内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人权问题,是现代各国和国际关系中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少数民族人权的国内保护以民主政治体制为政治基础,包括立法保障、社会保障和救济措施等方式。目前,许多国家在少数民族人权的国内保护中都面临困境、存在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必须通过实行民主政治,完善立法,采取有效的司法、行政及社会进步与发展措施来调整民族关系,切实保障少数民族人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促进和推进包容性发展需要发挥政治建设系统的特殊作用和选择动态稳定的政治建设形式.包容性发展的内容体系在政治建设层面首先表现为民主政治建设与法治建设的有机统一.这是因为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与法治建设发展路径相近、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外在保障.包容性发展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包括政治参与的包容、政治群体的包容、政治差异的包容.包容性发展的内容体系在政治建设层面其次表现为政府与社会的和谐支撑.通过推动体制的包容,增强政府行政能力,以建设责任型政府、效率型政府和法制型政府.通过实现治理的包容,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以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和谐支撑.  相似文献   

11.
“大官 (儿 )”是明代《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小说、戏曲中出现频繁的一个称谓词。然而现今许多辞书对这个词或是失收 ,或是解释不够准确。该文通过考证古代多部文献 ,进一步解释了它的意义 ,并指出这个称谓词在历史演变中曾出现过的一种“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4.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和”与“同”的思想随着先秦天下纷争的局面而出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它首先是人们自然观在社会、政治、人生诸方面的伦理展开。“和”“同”思想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论艺术语言“形”与“神”的相互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的"形",既包括视觉上的形体,也包括审美上的形象。本文从艺术语言的形的生成,形与神的相互制约,艺术语言的鉴赏三方面,对艺术语言的"形""神"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9.
"新集体主义"是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集体主义冲击的一种回应.在"新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对个人和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认可、尊重和保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坚持"新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两课"作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作为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应率先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讨"两课"教育教学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措施等三方面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