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肖仁福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仕途》以还原现场的方式展示日常而世俗化的官场生活,将权力、金钱与情欲对人性的扭曲进行聚焦,揭示出转型时期国人的精神困境。作家通过对权力、金钱、情欲与人性的博弈,反思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缺陷及其对官场中人的改造与扼杀。  相似文献   

2.
《金锁记》的伦理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伦理学角度观照《金锁记》可以看出,七巧的悲剧实际是在婚姻、金钱、情欲的三重枷锁下人性的毁灭和扭曲。通过对人物的毁灭的伦理分析,实现对封建伦理道德尤其是封建贵族文化的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3.
《金锁记》执着于展现曹七巧与情欲、物欲搏斗的命运史,张爱玲在她身上把封建伦理、金钱对人的异化展示得最为彻底。小说前半部分表现人性被异化的全过程,后半部分则描述人性沦落之后的七巧的变态人生。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丑陋的展示,更展示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贬抑下如何一步步丧失了母亲的本性,被彻底异化成为变态的母亲,展现了人性的荒凉。  相似文献   

4.
<金锁记>执着于展现曹七巧与情欲、物欲搏斗的命运史,张爱玲在她身上把封建伦理、金钱对人的异化展示得最为彻底.小说前半部分表现人性被异化的全过程,后半部分则描述人性沦落之后的七巧的变态人生.小说不仅仅是对人性丑陋的展示,更展示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在男权社会的贬抑下如何一步步丧失了母亲的本性,被彻底异化成为变态的母亲,展现了人性的荒凉.  相似文献   

5.
《金锁记》是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一部挖掘、探究女性人性的作品。张爱玲虽然只着墨一家人的生活,但20世纪上半期国人的精神岁月却在这里聚焦。曹七巧则是这里的焦点,她是张爱玲以非凡的艺术魅力塑造的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情欲的无法满足而泯灭自我、泯灭人性的女阿Q形象。张爱玲揭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情欲的束缚和压抑,并发现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的“女性原罪”意识。  相似文献   

6.
美国自白派诗人约翰·贝里曼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建构以男性为中心、以感官享受为主的情欲世界,其情欲诗写不仅表现出自我分裂、性施虐等生命价值和人性本真的失落、挣扎,更蕴含了极为深湛的负罪感和自赎情结,这种负罪感来源于他对情欲体验的强烈渴望与内心宗教道德伦理之间的种种矛盾.在灵与肉的剧烈冲突中贝里曼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向上帝忏悔却未能实现精神上的涅槃,最终自杀身亡.贝里曼情欲诗写中的自我情欲从压抑到萌芽再到爆发直至息止的变化,揭示了人类心灵中深邃、阴暗和错综复杂的欲望本质,亦为情欲泛滥的现代社会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7.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淘金热潮驱动下人们各种欲望交织、挣扎生存的图画。在奥尼尔看来,人的欲望主要表现在人性中的物欲与情欲,如果性欲只是情欲的最初级的表现方式,爱情就是情欲的最高级的表现方式,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会遭遇情感的毁灭,从而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分析人性欲望产生的社会原因,探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物欲和情欲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讲述张爱玲通过对她那个时代的人的内在的外来的痛苦的独自把玩体味和描摹,建构了其作品中的人性世界:情欲 物欲=人性恶。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认识和把握,她的凡俗性、物质性、情欲等人性现在其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对<金锁记>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塑造,更是鲜明而深刻地体现了上述人性观.  相似文献   

10.
莎剧中的人性世界是原型人性与历史人性的融合,而宇宙元素(水、土、气、风、火、天)则构成其中一个层面,其中每一个宇宙元素都是人性世界的一个原型,它们的不同组合决定了莎剧人物不同的情欲世界。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相当系统而丰富的社会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之贪得无厌的共性、对正确幸福观的无知和不懂得欲望的节制是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基于这种认识,他猛烈抨击了人类劣根性的突显表现者———富人,论述了他的幸福观和节制欲望的意义,提出了相当完整的道德伦理律条,以期造就好公民、好青年、好富人、好官员、好妇女、好父亲和令人尊敬的好老人。同时,他强调教育在塑造国民崇高精神品性中的巨大作用,并深入讨论了教育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经济行动在于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行动是原子化的个人行动,不涉及任何社会关系。新经济社会学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对人的经济行动加以解释,指出人的经济行动是理性的,但理性的经济行动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经济行动是一种社会行动,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关系中并产生了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3.
刘恒创作的煤窑系列小说是其农村题材小说的一部分,但又因其独特性而自成气候。这些小说表现的是金钱欲望的主题,是对其惯于表现的食、色生命本能主题的丰富和超越。本文试图从金钱欲望的视角,对刘恒煤窑系列小说展开研究,探于其小说的独特审美风貌和价值,并客观指出作家意欲突破和创新而陷入困境的令人同情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在李大钊的大量文章中,对众多中国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李大钊认为,历史上的英雄是由时势造就的;伟大人物也是在实践中求真知,长才干。他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分阶段评价一个人的漫长一生,并把历史人物的评价融入历史过程之中。李大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认为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变迁全为人力所造,决不是几个伟人。李大钊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功过是非、褒贬抑扬依据于客观历史事实。李大钊评价历史人物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值得史学工作者学习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中技术代码、技术民主化、机动边缘和次级工具化等术语蕴含了丰富的技术价值观理论.芬伯格认为技术代码是占霸权地位的技术价值观的凝结,社会力量借助主体的技术价值观介入技术发展的内核;技术民主化赋予其他参与者技术价值观的社会位置,为社会利益主体参与技术活动提供契机;机动边缘显示技术价值观的反作用;次级工具化为技术价值观提供运行的空间.芬伯格运用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使他的技术价值观充斥着社会建构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柳屯的》中有对“柳屯的”借助“宗教”愚惑乡民的漫画式描写,于是,有的研究者往往以为作家老舍其时的宗教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将其作为背离基督教的文本资料。实际上,老舍是站在基督教本位的立场上,透过对中西合璧的“妖术邪法”的描绘,谴责利己主义猖獗的社会病态,并流露出无力回天的惶惑情绪。  相似文献   

17.
权利意志论的典型代表德国哲学家尼采被誉为发疯的太阳,这不仅是因为他生命的五分之一是在疯人院度过的,更因为他的哲学的疯狂性。在哲学界尼采哲学的“疯狂”几乎无人能比.探讨尼采疯狂哲学产生的根源、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人产生的疯狂影响,有利于更深入地探讨尼采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矛盾的魅力--茅盾的小说世界及其审美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从文本切入人本会发现矛盾正是茅盾的魅力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存在着一系列与其审美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矛盾在整体风格中呈现男性特征与女性化倾向的对立与和谐;在题材选择上存在社会矛盾与两性冲突的对比与互补;在塑造女性形象时隐含着性别视角的转换与错位;在创作与构思过程中时时可见情绪化与理性化的纠结与挣扎.这些矛盾是解读茅盾文本的钥匙,也是走近茅盾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凯恩和麦科伊被称作洛杉矶文学开拓先锋,他们的创作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有着相似的城市经历。其次,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没有归属感,都是无根之人。 他们背离自己的生命之源土地,被蛊惑来到这片精神贫瘠之地寻找希望和梦想。在这片梦幻的空间,人类基本的关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以致最终崩溃。这两位作家赋予洛杉矶一种 全新的文学身份。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作为与不作为法律行为分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法律行为的说明是提出和分析不作为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和不作为的根本区别不是表现形式,而是是否做出了一个确定的意思表示。法律行为只是表明一个社会活动状态和社会主体的一个意思表示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之下接受调整并会带来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