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论对象潜意识与自我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潜意识和意识一样,都是人的整个精神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谓对象潜意识,就是主体自我关于对象的潜意识。一般说来,它有三个来源:一是伴随意识活动,而被无意识地摄入头脑的那些对象;二是原先曾经意识过,而后进入潜意识那些对象;三是潜意识自我想象、幻想所建构的那些对象。所谓自我潜意识,就是主体关于自我的潜意识。它包括自我存在潜意识、自我无主潜意识和自我无为潜意识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2.
顾波 《理论界》2013,(3):10-13
马克思应用反映论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意识与潜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潜意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丰富、完善了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为我们认识潜意识,了解和把握人类的潜意识,调整人的心理状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对科学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文化创新是科学创新之母.科学创新需要文化自觉,通过文化自信、文化整合、文化创造,在传统和未来的结合、继承、拓展中,增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构建以顺道文化为主体,和谐竞争的文化空间,才能促进科学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审美在科学创新中对科研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激发科研主体的科学创新欲望 ,完善科研主体的心理结构 ,培养科研主体的自由想象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主体因其在科学活动中的所"做"所"为"而成就和规定自身,使其或向"神格"提升,或向"兽格"倒退。然而,科学主体之为人的根本在于成为一个人,并具有"人格"。人格以德性为核心,并一起构成德性人格。科学主体的德性人格在科学活动中生成,并反作用于科学活动,从而使科学主体更"好"并使其活动完成得更"好"。为此,需建构科学主体的德性生态人格以更出色地完成科学活动并实现人之幸福。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文章以创造的视角去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关系,从创造的三维立体定义出发,分别从创造成果、创造过程和创造境界三个层面分析研究了两种文化交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历史学转向在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库恩、拉卡托斯等人发动的科学哲学的历史学转向,克服了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批判理性主义的语言学转向的形式理性和单纯规范研究的局限性,赋予科学主体在科学的形成、变化与发展过程中以主体意义,使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与科学史以及整个历史的丰富性和具体性相联系,并使这一问题域内的研究成为科学哲学的根本性主题。  相似文献   

8.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调控主体的行为是搞好宏观调控的前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造必要的调控客体是搞好宏观调控的基础;完善市场机制改革,创造必要的市场环境是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把握重点,科学调控是搞好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看 ,科学的根本精神是主体间的批判 ,这种精神亦可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同时 ,应批判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问题上的种种形而上学和非理性主义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时代寻求信仰理解的可能性,是威廉·詹姆斯哲学思考的主要目的。为了实现宗教与科学的融合,詹姆斯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在对大量个人神秘的宗教体验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一门"宗教科学",即以心理学所公认的"潜意识的自我"解释宗教经验中个人与"还有"的会合,使宗教现象成为能够为科学所分析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宋宏福 《学术论坛》2002,42(6):93-97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在人类的审美创造实践中 ,科学与艺术作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在美学基础上得到了融合和统一 ,具有更深层面的审美共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创造本质、形式美法则以及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对科学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也需要辩证认识科学发展的主体.不仅需要彰显主体自觉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更需要对科学发展的主体自觉、主体自觉下的科学发展与社会主义内在本质之间的联系给予正确揭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入,传统科学观面临诸多困境,实践科学观应运而生。实践科学观是一种理解科学的新途径:它认为科学具有活动性、主体间性、语境性和异质性。从原来的理论优位转变为实践优位,以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取代了作为知识的科学。科学观的这些新进展必然要影响和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中无疑存在主观性.其主观属性来自科学的人类维度、人性维度、社会维度、方法维度、认识维度.科学认识具有主观性的原因在于:首先,我们不可能把认识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严格分开;其次,感知并不是完全是由客体强加的,而是包含主体选择和建构的主动过程;再次,我们不知道或原则上无法知道事物本身(物自体),科学具有某种主观虚构的成分;最后,作为客观性根基的主体间比较并非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科学进步势头仍然强劲,正在更广、更深层次上推进。科技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表明了科学劳动规模的扩大,而现代大生产则把科学劳动直接纳入企业结合劳动之中。科学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大趋势,更多的科学成果成了商品,更多的科学活动成为创造商品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王克忠 《社会科学》2002,26(1):16-19
文章提出 ,在当今时代“新的实际”条件下 ,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并对经营劳动和科学劳动及其价值创造的特点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李莉 《理论界》2008,189(3):122-123
科学接受是认知主体的一个认知状态。在科学接受中认知主体对理论的归纳评价取决于其认知情景,即背景知识、背景信念等。主体的认知情景因素为主体的科学接受活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照标准。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主体的认知情境中的各种要素与科学接受活动的关系,并结合科学史的实例来说明其对科学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科学创造中存在审美活动,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表现为:开始阶段的起动作用;实验阶段的建构作用;假说提出阶段的整合作用;理论建立阶段的鉴选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冠军 《文史哲》2002,46(1):162-164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科技价值的源泉是科技劳动。理论科技成果的价值转移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科学价值库”,它是所有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学人员高级复杂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和。科学价值库中的价值是由基础性研究人员的劳动所创造的,并通过历代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不断进行而得到累加,其价值的转移是借助于技术成果这一中介来完成的,并通过技术成果并入社会生产过程,最终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0.
屠友祥 《社会科学》2008,(4):108-124
言说者潜意识的记忆能力或联想能力由各种各样的相似关系唤起.言说者的语言意识一方面是主体对语言符号再现特性的内在反思;另一方面,言说者的语言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潜伏的,无意识的.意识的呈现是经由语言和语言结构完成的,我们通过意识反思无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了语言和语言结构,也就掌握了无意识.因此,无意识是通向语言科学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