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苦难"是文学写作的一种重要的叙事资源,在当前"底层写作"和"苦难书写"已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论题时,本文尝试以"苦难"书写为视点透视近年来作家的写作立场,反省文学中的"苦难"书写所提供的写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寻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写作中,作家关注的是生活中的何种苦难境遇、如何去讲述苦难、面对苦难作家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策略?考察这样的一些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话语逻辑,在今天多元共生的文学视野里,不仅能提示文学如何观照当下生活,而且期待通过对苦难叙事的历史流变的梳理,透视一个时代文学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
穿越故事和话语的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60年代叙事研究取代了其它小说理论 ,成为文学研究领域里一门最富活力且不断超越其自身范围的学科。在索绪尔语言观和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启发和影响下 ,60年代其精力主要集中在对各类故事结构的研究上。 70年代以热奈特为代表的叙事学家使它穿越了单一的故事层面 ,走向了对讲述方式和话语方式的探讨。 80年代的叙事研究则冲破了“文学和小说”这个独特的领域 ,一跃而成为一切人文学科研究的主要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野调查,引用调查对象谭振山的第一手口述资料,描述并介绍了“谭振山民间故事”的讲述现状与传承困境。通过“给故事家讲故事,构建故事讲述情境”的实验,尝试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发展策略,为解决当下民间故事的传承困境提出个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七月诗派”是诞生于抗战的硝烟中一直活动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革命激情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而曾卓是“七月诗派”中较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之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当其他的七月作家都在尽情的探索自己的‘世纪愤怒’之时,曾卓却以心灵折射现实的风云,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苦难中不乏温暖”的情思世界,于“七月诗派”中,曾卓是独特的,他是一朵“七月”诗心中别开的异花。  相似文献   

5.
陆光亮 《今日南国》2005,(24):50-51
母亲去世那年,我还在小城的电台工作,主持一档收听率很高的节目,叫“真情实感”,在每天下午五点半钟到六点半钟的时候,准时向听众们讲述一个个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都是由听从打进电话,然后在节目中讲述,之后,让更多的听众们参与进来,一起探讨故事里关于爱的主题。因为这些故事源自于生活,真实而感人,很是受欢迎。所以,这成了小城里很出名的一档节目。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 ,一代代文学青年可能都有我在学生时代的经历———像读一个童话一样 ,那么着迷地读到了“梅塘之夜”的故事 :1879年的一个夜晚 ,在大雪覆盖的森林里 ,一所小木屋里灯火通明 ,六个小矮人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 ,为首的小矮人提议每个人都以同一个背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来度过漫漫长夜。故事一个个都很精彩 ,最后讲述的是一个最年幼的小矮人 ,他的故事也最为生动感人 ,这个故事就叫“羊脂球”。于是我千方百计地把《羊脂球》这篇小说找来读 ,我被女主人公羊脂球的高尚品质与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了 ,对她同路旅伴的无耻行…  相似文献   

7.
晨晨 《社区》2002,(10):40-42
在武汉,有一个单亲妈妈搀扶着收养的盲孩子走过了8年的旅程。2002年1月22日晚,央视三台“爱心世界”栏目讲述了这个深情的故事。单亲妈妈叫黄林清,今年50岁,执教于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盲孩子叫甘惠颜,是一个弃婴,今年10岁了,就读于武汉市盲校,在他成长的岁月里,妈妈一点一滴的爱,像永不知疲倦的溪流奔流,歌唱,汇聚成一曲母爱的歌谣。1月26日,单亲妈妈黄林清向我讲述了她和盲儿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张莺 《今日南国》2010,(6):41-41
43岁的南宁市民王芳是个普通女性,曾于2002年创办了广西首个民间公益性脑瘫儿童康复机构“安琪之家”,并被评为“中国优秀母亲”,获得联合国“服务残疾人事业杰出贡献奖”。“三八”妇女节前夕,王芳向笔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三方面的叙事情策略:第六代导演大多选择边缘性的故事本体作为创作题材,故事情节编排呈现一种多元化格局;习惯把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而且采用“内聚焦”性的讲述策略;其影片在拍摄手法、画面构成、剪辑方式和声音构成等语法方面都显示了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给小朋友写的童话。 故事里讲述了一个名叫匹诺曹的小木偶改掉坏毛病,后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