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朴民 《社区》2008,(20):48-49
明末清初思想界巨擘顾亭林尝云:“一为文人,便无足观。”以古律今,可知此语实为平凡而不朽的真理,尤其是放在那些终日与青灯古案、竹头木屑为伍的历史研究者身上。这更是“一语成谶”式的宿命!因此。我曾以调侃的方式说过:“对于一个人而言,把研究历史作为他一份业余爱好,那是莫大的幸福:把研究历史当作他自己谋生的饭碗,则是真正的悲哀!”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和经济文化的萧条。清代初年 ,为了挽救四川的残破局面 ,稳定中央政府对西南的统治 ,从顺治帝开始 ,掀起了移民入川进行开发的运动 ,至康熙、乾隆时达到高潮 ,史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入川 ,不但恢复了四川的繁荣 ,而且引起了四川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和巴蜀文化的流变 ,对近代巴蜀文化的新面貌产生了直接作用 ,对四川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影  相似文献   

3.
四川会馆建筑 ,其数量与分布 ,位居全国之首。这与明末清初以来的“湖广填四川”等历史背景无不相关 ,在此 ,本文以成都洛带会馆建筑作个案分析 ,在剖析会馆建筑本身的建筑、空间特征的基础上 ,对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作个初步的考察 ,试图从地方文化的角度诠释这一特殊建筑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方以智“通几”与“质测”管窥关增建“通几”与“质测”是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1611—1671)提出的一对命题。对于这对命题,学界多有研究。但这些研究常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对这两个概念的由来、它们的具体含义、二者之关系等因素的讨论,都还可以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纸币产生于公元10世纪,比其它国家早二百多年。在正式使用纸币之前,汉武帝(公元前一世纪)时的白鹿皮币就具有纸币的性质。唐宪宗(公元合世纪初)时的“飞钱”曾被史学家们公认为纸币的滥觞。“飞钱”类似汇票,是一种兑换的票券。后来真正的兑换券,也带有“飞钱”的性质。兑换券和纸币是由“飞钱”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代最早的纸币是由兑换券演变而来,而最早的兑换券是北京四川商人先行使用的。当时四川使用铁钱,一贯重25斤,携带很不方便,于是四川商人便印制了一种纸券叫做“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最初的交子是用楮…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化郑万鹏“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学习西方的运动,它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运动引向一个极端。早在明末清初,西主传教士带来了一些实用性的科学技术,明人也翻译了一些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这些都属于理智层面的。变法运动失败,...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为中国和西方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同时也开始了最初的文化冲突。由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分别提出的“中学西源”和“西学中源”两种完全相反的学说就表明了这一点。但明末“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极力主张“会通”与“超胜”,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比较健康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兴观群怨”说的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儒家诗学的一个古老命题“兴观群怨”说作了重新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仅从接受的角度来解读船山的这一理论命题,未得船山诗学的要义。其实,“兴观群怨”说与船山的“诗道性情”说一样,同属船山的诗学本体现。“兴观群怨”说在船山诗学中被本体化、美学化、系统化了,这是船山对儒家诗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无疑,船山的“兴观群怨”说仍有其历史局限性和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唐甄(1630~1704)明末清初四川达州(今四川达县)人,是我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之一,稍后于王夫之、黄宗义、顾炎武等人.唐甄的政治思想比其他早期启蒙思想家更激进,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十分尖锐,提出了一些进步的政治主张,具有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关系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以传教为契机的中西文化交往关系之课题现已成为一大学术热点,中外学者对此作出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问题为核心,从四个方面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体性的反思:一是就传教士之主动因应与被动附会问题提出了“文化的双重强制”观点,指出传教士与中国入教儒士在受制于中西文化之双重强制的同时,也开启了超出单一文化桎梏的双重视域,从而造成了对于中西文化的一种奇特贯通;二是从现代的学理脉络之下对“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对话论”提出质疑,指出这次中西文化交往关系远非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对话”,因为构成交往关系的各方无一例外都是“真教惟一论”、“正道惟一论”者;三是结合对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名著《中国与基督教》之评议,反驳了以此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错位论”观点,指出中西文化之间的意义传递实有赖于话语中介的形成;四是提出了中西文化交往中的“理解”问题,并以笔者近作《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为例,阐述了以“理解”为方法论线索来探讨中西文化互动机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李怡四川地区作为一个“巨大的盆地”具有种种的“生态效应”,地大物博让它成了闻名中华的“天府之国”,盆地的闭塞又带来了它在文化交流上的诸多不便,造成了文明步伐的滞后。直到现代以前,四川地区作为“盆地”的闭塞效应固然存在,但并没有...  相似文献   

12.
四川方言的被动式和“着”李海霞四川方言的被动标志“着”[tsau ̄2],同时又表示倒霉、遭受、损失等多种意义,是一个活跃而颇具特色的词。书面形式有时也写作“遭”。但是,该词的许多用法同“遭”相去甚远,笔者认为用“着”标记更恰当。一来标音准确,二来可以...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是中国学术思想大变动的年代。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大变动既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之背景 ,也有内在的思想文化之缘起 ,这就是儒学“体”、“用”、“文”之重心随社会变迁而变迁  相似文献   

14.
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明末清初的反对甚至痛恨讲体面话的人或文章、反奴、颂真率等思想为周作人所接受。中国古代笑话至明末蔚为大观,清朝建立,遂渐湮没。周作人看重王谑庵,重在其幽默的风度。他把幽默看作国民健全的标志,缺少幽默是社会疾病的一种征候。周作人的乡曲之见和“苏杭文学”的提出,延伸为一种深广的悲悯情怀,汇合成他明末清初思想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1942年秋,著名作家老舍在四川青城山采风,只用一个字“翠”就概括了“青城天下幽”的特色,实乃点睛妙笔。  相似文献   

16.
晚清至民国时期,巴蜀之地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动和风俗变迁,当地方志呈现了这些变化。该地区婚俗也发生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转向,具体表现为蜀地婚礼重视对“古礼”的传承,崇尚俭朴婚;巴地婚礼则对古礼删繁就简,多以时俗为是,财礼婚盛行。造成两地婚俗差异的不仅有自然经济、历史文化这样的客观因素,也有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以及社会风气等主观因素的共同推动。巴蜀婚俗在地域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与混合性的特征,折射出的是传统思想与近现代西方思想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维护“君主私利”的封建法律,追求以“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正义法律,超越了以礼治为核心的“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现代化因素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外在因素,明末清初思想家价值观念的转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内在根源。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8.
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傲劲爽的顾贞立词邓红梅顾贞立的词,不仅在明末清初的女性词坛上,即使在整部女性词史中,都是一个“异数”。她的词作,不再沿袭伤春伤别、雕红刻翠的闺怨传统,以及“怒而不怒”的敦厚诗教,来表现发乎一己、终乎一身的脉脉忧伤,而是将传统词美原则的固范完全突破,...  相似文献   

19.
郭文婧 《社区》2010,(33):5-5
近日,四川一网友在“四川在线”发帖,诟病四川省德阳市发改委对网民回复均是一个“模样”,像是“机器人”在办公。该帖一经发出立即引起网友热议,认为有些政府网站“作秀”“不作为”,其背后暴露出执政者慵懒傲慢的官僚习气。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四川省部分政府网站确实存在“市长信箱”形同虚设、注册登记难、网页信息更新速度慢等诸多问题。(《新京报》9月12日)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的精神品格之一,在于寻求自我意识的发展。晚明袁了凡是汇通三教的阳明后学,其“立命之学”与阳明心学的“主体性自觉”一脉相承,深具阳明心学色彩,在士庶阶层中产生广泛影响。对“立命之学”的支持和反对,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阳明心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两派,儒学转向及阳明心学的世俗化、民间化于斯可见。“立命之学”用“神道设教”的方式进行儒家伦理道德劝化,堪称“世俗版”的“良知之教”。“立命之学”和《功过格》的传播,从一个侧面说明阳明后学在明末清初“劝善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