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校报、有线广播、校园计算机网络等构成了现代高等学校校园传播媒介的主体,在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着资源互通和整合不够的问题,制约了整体作用的更大发挥.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发挥校园传播媒体的舆论导向、服务教育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推动校园人际关系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改变媒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关键是构建高效、有序、统筹的高校校园传播媒体运作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展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发展,校园新媒体促使大学生日常生活媒介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价值观念复杂化;透视校园新媒体的优势,发掘育人功能,即:促进大学生的现代化、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方向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协调校园媒体资源,加强校园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校园新媒体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高校的管理者是否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在应对媒介进行危机公关过程中能力如何?成为信息时代高校实现和谐发展的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话题。通过对来自全国高校90名中青年干部媒介认知中媒介功能、角色认知及日常的媒介接触,对记者角色的理解,对媒介和高校的关系的认识以及包括危机初现时的信息管理,危机中媒介选择、网络运用、媒介策略在内的危机中媒介策略的问卷调查,并在了解高校管理者的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策略、提升信息时代高校管理者的素质结构和领导能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充分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把握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深入挖掘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社会功能、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 ,发挥高校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并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 ,加强高校文化创新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社会环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儿童信息世界中的信息内容、信息建构及信息差异发生了变化。其作用原理在于电子媒介改变了儿童的信息表征、信息解读、信息互动。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给予回应:一方面,明确并保障儿童的媒介权利,发挥儿童生命张力;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区三主体共同开展儿童媒介教育,三者合理分工形成教育合力,让儿童在真实的媒介环境中学会生存、发展自我,从而做到对电子媒介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网络已成为高校教育手段、文化构建的重要部分。然而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一些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高校网络管理亟待创新。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回归网络为媒介的本质,遵循其媒介运作规律,还原其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的功能,通过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复合型人才管理队伍的培养,最终达到提升管理高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农村大众媒介的接触情况仍不乐观,农村传媒生态的良性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建设。本课题通过对吉林省四平地区农村传媒受众接触情况及传媒环境的抽样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农村传媒生态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有益于优化农村传媒生态,使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媒体具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潜在功能,但此一功能的发挥至今仍处于自在自发样式中,效果不够理想。如何实现高校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功能由自在到自觉的样式转换,由潜在到显在的价值彰扬,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在广西五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之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际,对高校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传媒环境下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大众传媒通过每日每时不间断的信息传播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传媒环境已成为继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后又一个影响青年健康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对青年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如何正确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除了大众传媒自身加强行业自我规范,政府对其加强引导和调控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正确甄别、接收和利用媒介信息,学会积极地接触媒介,批判地消费媒介产品,使大众传媒成为自己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1.
从解析大学生就业力入手,阐述了高校传媒对提升大学生媒体人就业力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发掘高校传媒的教育潜力,提升大学生媒体人就业力的措施建议:(1)建立高效的传媒管理制度体系;(2)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梯队培养计划;(3)探索与社会传媒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4)鼓励大学生媒体人在传媒领域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主体性特征明显化、教育手段多样化等时代特征。新媒体技术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稳有序发展,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其原因主要有:思维模式单一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有效性障碍,教育模式陈旧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教育内容结构碎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应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新能力,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既取决于民营经济追逐利益的内生动力,也处于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刚性约束之下。在我国由政府所有、领导的媒体体制下,行政指令通过社会意识形态化的媒体传导,相应体现为某种社会舆论的变化形成。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民营经济与社会舆论强烈的互动关系仍对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厘清自身社会职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我国大众媒体需要加以重视和研究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基本安全的生命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重要基地,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贯彻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媒介化时代,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媒介应用的异化加剧了教育生态的复杂化,媒介化环境中教育对象个体的迷失等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成巨大挑战。新形势下,教育者应淡化身份权威、强化职业伦理,学会用新媒体理论引导;加强信息媒介环境建设、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社会生态;强化大学生媒介伦理素养教育,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认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以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设备和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大学生深度依赖新媒体,课余休闲生活日益网络化和娱乐化,休闲观念也日趋消极化。因此,高校要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观念,帮助他们提高休闲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对高校学生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提供新的机遇与创新可能。分析高校学生在新媒体复杂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背景,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变,将传统教育教学与新媒体相结合,努力创新适用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时间管理、学习生活方式、兴趣点和关注点、道德认知标准等均存在失衡现象,甚至部分问题较为严重。过度依赖媒介、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手段滞后、个体健康心理缺失等是问题的诱因。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促进教师的教育职能转变、发挥学生组织的影响效力,以期对大学生的行为失衡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高校新媒体文化以其社会性、包容性、自觉性的文化特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政治倾向、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个性心理,他们思想文化的变化,必将影响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层面的变迁,为了繁荣和发展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高校新媒体文化的核心特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高校新媒体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等院校网络环境的建立和完善,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并向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在学校教学中采用校园网与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满足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扩大教育的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教学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