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尹,名挚,夏末人。以佐成汤伐夏救民,建立商朝而功德昭著,汤举任以国政,委其以“冢宰”(宰相)。尊为“元圣”。  相似文献   

2.
郑红、曾祥明两同志在《而——名词作状语与作动词的“试金石”》(见《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而”文》)一文中,认为“凡是遇到‘名词+动词’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又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名词作状语与作动词难以区分,便可用‘而’这块‘试金石’去试一试。如果可以加上‘而’,即是连动;如果加不上去,则是名词作状语。”  相似文献   

3.
关于伊尹问题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尹是我国商朝具有弘毅之器的开国贤相。几千年来,人们对伊尹的名号、出身、如何就汤就桀等问题,争说不一。本文对此,试加考析。 一、名号问题 伊尹确有其人。“伊尹”二字,在甲骨文中屡见不鲜。有称伊尹为“黄尹”的,郭沫若释称“黄尹”即“阿衡伊尹”之意;有称“寅尹”的,古读“寅”亦如“伊”;有称“伊(?)”或单称“伊”的。据《甲骨文编》卷八·一第三四○页记载:“甲五六四伊尹,甲七四  相似文献   

4.
伊尹是商代元老重臣,其过人的才干,喻示着其身份并非陪嫁奴隶,其出身的隐秘性,说明其可能来自外族。各地伊尹祠墓和伊尹耕莘等诸多遗迹,并不能以后世附会所能简单解释,而是族众分蘖繁衍的结果,都有着历史的根据。各地在伊尹文化的开发建设中,应当克服无序争抢心态,把握好“度”、“位”关系,如河南的伊尹故里,山东曹县的伊尹墓,山东莘县的伊尹躬耕处,积极鼓励就伊尹传说联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伊尹文化品牌,才能有效提升地方文化实力,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5.
对语气词“呢”、“哩”的来源,吕叔湘先生和太田辰夫先生均作过考察。吕先生的意见是:“‘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此一语助词,当以‘在裏’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单言‘在’,以‘在’概‘裏’;宋人多单言‘裏’,以‘裏’概‘在’,‘裏’字俗出多简作‘里’。本义既湮,遂更着‘口’。传世宋代话本,率已作‘哩’,或宋世已然,或后人改写,殆未易定。”按照吕先生意见,“呢”的来源大体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6.
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对“人”、“民”两字用了不少篇幅,进行了考证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统治阶级,‘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孔丘对‘人’言‘爱’,对‘民’言‘使’”(《论语新探》第三页)。又说:“‘民’是奴隶阶级,‘人’是奴隶主阶级。”(《论语新探》第二十六页)等等。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此结论,有的学者采取了不理会的态度,有的也作了一些与此不同的阐述(见《郑州大学学报》七八年三期三十八页)。但是有的同志,至今还作为不可动摇的定论来引用。我在《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一文中曾说:“孔子的‘爱人’是泛指,有普遍意义,不是指特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接受文学遗产”》①一文中,以“涂炭”为例证,作了以下训诂: “‘无数的父老兄妹遭受倭寇涂炭’,这‘涂炭’一个词便是被乱用了的。‘涂炭’本是名词,可变为自动词。例如‘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是名词,也是这个词的起源,‘生民涂炭’则被  相似文献   

8.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9.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10.
原注释是这样的:“[媒人去数日……承籍有宦官]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无法解释清楚。有人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当在‘阿母谢媒人’之后,是阿母辞谢媒人的话。意思是有兰家之女,出身于做官人家,可配太守之子,而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不能相配。”  相似文献   

11.
周原出土甲骨“虫伯”卜辞,有的认为:“‘虫’与‘崇’疑为同声字。‘虫伯’,似为‘岽伯’。……《周本纪》‘文王……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歧下而徙都丰’。二十二号卜甲的‘虫伯’(崇伯)疑即崇侯虎。持相同观点者还认为‘崇为方国名’。但对其地望提出不同意见,说“商末周初之崇伯,亦即崇侯虎,皇甫谧以为崇在丰、镐之间,恐误会《诗》‘诗伐于崇,作邑于丰’的意思,……按‘崇’一作,崈’亦作‘嵩’、‘崧’。王念孙谓古无‘嵩’字,原作‘崇’。其地望“据《水经注》青要山在新安县,即在今崇山附近”。而持相反观点者则进一步指出;“‘虫伯’即‘崇伯’,即指‘崇侯虎’,‘虫’和‘崇’声音  相似文献   

12.
《春秋左氏传》庄二十三年:“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颖达注:“‘斗谷於菟’,令尹子文也。‘谷’双走反。楚人谓乳曰‘谷。’汉书作彀,音同。‘於’,音邬,菟音兔。”孔颖达把“斗”当作姓,只注了“谷”字。近人编《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这个人时,也就照这个注的传统解释在“斗”和“谷於菟”之间加上点。这个加法,好像很有根据,因为除了“斗·谷於菟”之外,还有“斗·伯比”,“斗·椒”等。  相似文献   

13.
广笑府     
张慕一译 《可乐》2010,(7):57-57
劳心劳力 北魏孝文帝给儿子起名为恂、愉、悦、怿,大臣崔光给儿子起名为励、勖、勉。 孝文帝对崔光说:“我儿名旁皆有‘心’,卿儿名旁皆有‘力’。” 崔光笑道:“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啊!”  相似文献   

14.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15.
<正> 《古汉语别称词初探》一文在谈及方言词的使用时举例云;“又明·杨慎《升庵全集》卷六十九:“食之精者有樱桃(饣毕)(饣罗),今北人呼之为‘波波’,南人讹为‘磨磨’。”“‘(饣毕)(饣罗)’,古代的一种有馅面制点心。‘波波’今作‘饽饽’,‘磨磨’今作‘馍馍’,南北方言有别。”(见汕大学报文科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在撰文谈外来词研究时曾提出要理清外来词词形和词义之流变,如“应该考察‘骆驼’一词在不同时期、不同典籍中之不同词形如何由‘橐它,橐驼’而‘(?)驼’,又最终成‘骆驼’”,本文试就骆驼一词的不同词形及演化过程等作一较为系统的清理和探讨,并对骆驼的其它称名也一并作个较为全面的整理,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18.
竖子至欹枕一作欲寄江湖客,提拪日月长《杜臆》云:“‘欹枕’,作‘欲寄’者是,寄人则‘提拪’久,‘山风’、‘野露’不俱往矣。”修远则谓:“诸本作‘欲寄江湖客,提拪日月长’,谓欲寄远客,恐其道路之长,徒费时日也。考旧本,乃‘欲寄江湖客’,良是。公此时,方伏枕。‘江湖客’、公自谓也。‘提拪’、指竖子言。见其年年从幽园提拪而归,奖其勤,亦悯其劳也。因(木奈)以写己久客之怀。‘日月长’三字,含悽无限。”上若以为:“‘欹枕’句,公自言多病客居,而竖子年年久从园摘柰提拪而归,一‘长’字,奖其勤,亦自伤久客也。”沧注言:“‘提拪’,谓竖子勤于供事。黄生谓:‘公素提拪此子,故能善会人意。’与前说不同。”按: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八○年出版的《辞海》中,某些有关文艺理论条目还颇有“左”味,像“人间词话”条就是一例。该条说:“《人间词话》……论词以‘境界’说为中心……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为‘有境界’的‘最上’之作……其所谓‘真感情’是指先验的‘赤子之心’。作者最为欣赏李煜的词,认为最能体现这种‘真感情’。……”看来,编者也注意了词书的“客观叙述”的特点,没有正面断定是什么“主义”;但是,在加引号的“真感情”之前加上个“所谓”,并说是“先验”的“赤子之心”,这样,“先验唯心主义”的断语,也就“呼之欲出”了。《人间词话》那几条词论原文是这样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称汗血马为大宛马,美称“天马”,它是当时产自西域大宛国的一种名马,因流汗如血,故有此称《。史记·大宛列传》载“:初,天子(汉武帝)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