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上诉审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裁判的效力,进而导致实践中频频出现原审法院重新审理案件后,仍然做出与上诉审法院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裁判中判断完全相反的判决,当事人对此大多不服,再次上诉.为了根本解决上下级法院在同一案件审理上的冲突问题,以及发回重审制度自身功能的发挥,民诉理论有必要明晰上诉审法院作出的发回重审裁判的效力.  相似文献   

2.
上诉费是上诉人提起上诉的前提,上诉后案件发回重审的责任在于一审法院,应由人民法院承担。但现行法律只是规定了上诉费由当事人承担的原则,排除了一审法院承担上诉费的责任。因此,应进行立法调整,在法律中规定人民法院承担发回重审案件上诉费的制度。  相似文献   

3.
刑事速裁程序首选效率价值,但公正价值的基础性地位不能抛弃。基于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实质,速裁案件的对抗性极小,被告人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的可能性也应该微乎其微。但在实践中,被告人以量刑过重为由上诉或空白上诉后又撤回上诉,随意否认认罪认罚协议,这些程序滥用的行为降低了刑事速裁程序的效率。与此同时,速裁案件一审判决中的错误应当允许通过第二审程序得到纠正。一审终审制观点重视效率价值但忽视公正价值,其理论根据与实践基础不足。两审终审制观点将速裁程序的效率优位限于一审、排除于二审,对上诉权滥用行为予以容忍。速裁案件宜实行有限二审制,在保留检察机关抗诉权的同时,改无因上诉为有因上诉,对上诉理由进行审查,从而避免无实质性错误的案件进入二审,以保持速裁程序的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4.
法律咨询     
编辑同志: 去年我与当地一家工厂发生经济纠纷,起诉到法院后,一审法院判决我败诉并且负担诉讼费用的90%,我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又预交了上诉案件的受理费。请问,上诉案件受理费可以向第二审法院预交吗?如果我在上诉中胜诉,那么这两次的诉讼费用该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5.
急于取消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有悖于我国的文化传统,不符合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在一定条件下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不是"无诉而审",而是一审、二审之诉效力的延伸与补救,不是对诉权的侵夺而是对诉权的监护,合国情,顺民意,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度和司法效率。我们应以审判行为瑕疵为标准,区分生效裁判"客观上错误"与"法律上错误"来确定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法院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是对法院审判工作的质量、效率与效果予以整体评价的量化标准。目前中国法院的指标体系存在着指标设置不能有效化解价值冲突、不能合理评估裁判行为以及指标体系在法院系统内部未得到切实有效运行等问题,因此,今后在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在价值冲突与平衡中合理调整案件质量效率指标体系的结构与指标权重、尽量减少重复评价、提高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对法院管理决策的参考作用,完善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的管理机构和配套辅助制度。  相似文献   

7.
海关案件和外贸案件远比一般的经济行政案件复杂。美国于1890年设立总评估局,对海关和外贸行政行为进行裁决;于1909年设立海关上诉法院,审理就总评估局的裁决所提出的上诉;于1926年改总评估局为海关法院。198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立法将海关法院改为国际贸易法院,并明确了该法院的地位和受案范围。研究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既有助于中国企业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为建立中国的涉外经济审判机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海关案件和外贸案件远比一般的经济行政案件复杂.美国于1890年设立总评估局,对海关和外贸行政行为进行裁决;于1909年设立海关上诉法院,审理就总评估局的裁决所提出的上诉;于1926年改总评估局为海关法院.198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立法将海关法院改为国际贸易法院,并明确了该法院的地位和受案范围.研究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既有助于中国企业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为建立中国的涉外经济审判机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急于取消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 ,有悖于我国的文化传统 ,不符合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在一定条件下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 ,不是“无诉而审” ,而是一审、二审之诉效力的延伸与补救 ,不是对诉权的侵夺而是对诉权的监护 ,合国情 ,顺民意 ,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度和司法效率。我们应以审判行为瑕疵为标准 ,区分生效裁判“客观上错误”与“法律一错误”来确定法院主动启动刑事再审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区法院刑事裁判文书审判质效评估均注重合法与和谐而忽视合理性,文书质量评查只注重激励性评优而忽视惩戒性纠错,审判权运行注重院长、庭长对案件的审批权而忽视主审法官、合议庭对案件之决定权,上述做法是制约刑事裁判文书法律说理的三大体制机制性障碍。未来可考虑将审判质效评估定位于公正、效率、效果与合理等目标,将"依据有关说理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纳入案件质量评查指标,将合理界定主审法官、合议庭独立裁决案件的范围作为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引导改革的走向和回应当前现实的需要,应当将提高审判的正当性确立为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现实目标.我国传统的民事审判正当化途径即"通过结果的正当化"途径存在无法克服的结构性功能缺陷,仅凭这一途径无法有效提高民事审判的正当性.这正是传统诉讼体制下审判正当性水平不高的症结所在.正当程序对于民事审判正当化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正当程序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开辟民事审判正当化的另一条途径,即"通过程序的正当化"途径.因此,实现我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现实目标的整体思路应当是:在保留和完善"通过结果的正当化"这一传统途径的同时,通过观念转换和制度改革打通和拓宽"通过程序的正当化"这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任何理论上的探讨都是为了给实践提供支持。对集中审理原则所做的一系列研究,无非也是希望能给我国当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民事诉讼改革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因此,本文通过对集中审理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分析,结合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实务的现状,探讨民事诉讼程序,企图从集中审理原则的视角对我国几项具体的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一点看法,包括审前程序的重构,庭审更新制度和当庭判决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生效后,符合公开条件的生效裁判文书已基本实 现公开。从现有的裁判文书公开情况来看,实践中裁判文书存在逻辑性不强,证据分析不足,法律适用说理不充分等情况,本 文以民事裁判文书为例,从说理的原则、说理的内容、说理的方法、说理的语言规则四个维度对民事裁判文书说理情况进行分 析,提出应当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裁判文书技术规范、法官责任制、裁判文书考评制度等方式,保障裁判文书说理公开。  相似文献   

14.
判决理由改革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裁判文书改革的重点是判决理由的改革,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制度问题.应明确判决理由作为判决合法性证明的功能;重视对改革过程中对司法独立等相关制约因素的分析;通过判决理由的改革,以抑制司法腐败、提高法官素质并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民法院在发回重审问题上,存在着理念上对发回重审过分依赖,过分强调以审判权为本位;发回重审的理由缺乏可操作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对发回重审的案件审理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对发回重审制度进行重构:明确发回重审的理由;限制发回重审的次数;赋予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增加对发回重审案件的审理的制约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试图让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问题在庭审过程中得到解决,以摆脱审判形式化的诟病。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中,应构建“侦审分离”的证据采信机制,降低立案环节的证据标准、将审判环节中“重侦查证据”的形式化的证据采信机制转变为“一切证据以经庭审质证为准为先”的实质化的证据采信机制,同时不应因程序简化而弱化审判时的证明标准,而更应以审判时所坚守的证明标准去规范审前程序中证据的采集过程及程度。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改革目标,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为进一步研究推进贯通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的合理、可行做法,在评估近年来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国家审计的新特征,阐述国家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的耦合性,探索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监督体系下的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可能发展模式。当前,贯通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的可能模式是:基于国家治理的整体视角,构建党内监督与审计监督的联动机制,将党内巡视(巡察)定性为政治责任审计,并与经济监督的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在联动机制下,坚持经济审计与政治审计相统一,二者相互协调、同步运行、紧密嵌合。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不少法官撰写法律文书时有意识地减少说理的比例和频率,法官“不会说理、不敢说理、不想说理”的现象正在“稀释”法院规范裁判文书释法工作的效用。裁判文书说理有助于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权威,助推司法系统的改革和进步。从构建裁判文书说理标准与质量的体系、建立裁判文书专业化转型激励机制、法官法律技术方法培训常态化等三个方面提出强化裁判文书说理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庭审形式化是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力图克服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审前程序入手,对审前准备程序的含义、特征、建立审前准备程序的必要性以及完善审前准备程序的具体构想等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期能为庭审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提出对复杂的审计系统建立模糊审计评价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识别方法对被审计对象作出评价,建立了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