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由于大中型上市公司一般是由国企改制上市,这些公司主要为国家控股,因此一股独大,内部人即国企上市公司经理或董事控制现象严重。由于内部人比外部人拥有信息优势,加之内部人一般为经理人员,有很高的经营技巧,因此内部人掌握控制权有助于上市公司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经理人员和股东即国家的目标效用不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有可能偏离股东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内部人控制”失控,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容易出现的缺陷。当公司的所有者由于股权过于分散或其它原因,失去了对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公司被“内部人”所控制,内部人往往会为牟取私利作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决策。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内部人控制”的失控。如何解决国有企业内部人(经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和掌握的控制权损害国家利益,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经理人》2006,(6)
中国国有企业搞不好,病根往往在于公司治理。《淡马锡的公司治理》一文,揭示了新加坡全资国有企业淡马锡公司拥有令他国的国企不能望其项背的良好经营表现的原因——卓越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独立董事占董事会多数的制度。《“内部人”控制导演山东巨力败落》则揭示了“内部人”是如何一步步“化公为私”,掏空上市公司的。《浪潮“换标”背后的战略变奏》一文讲的是,浪潮启用新标识并非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换标行为,而是其“专注化、体化、利益共同体和国际化”战略深化的结果。浪潮变革能顺利实现,与浪潮集团股改完成,员工持有25%股伤有密切的关系。当然,我们也认为,浪潮要长盛不衰,仅有管理层及员工持股也是不够的,他们不妨也学学淡马锡的公司治理,建立一个与政府股东、下属公司的良好治理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互惠式”的利益框架出发,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会否以及如何利用信息优势与证券分析师形成关联,并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命题.使用2007年~2013年内部人减持与分析师评级数据,研究发现:1)分析师在内部人减持前会集中发布乐观评级报告,内部人减持的金额与分析师乐观评级的数量正相关; 2)这一关系在非高管股东与高管股东减持时均存在,并随高管影响力的提升而增强; 3)这一关系更可能在内部人管理公司信息环境动机强烈时出现; 4)内部人和分析师的以上行为增加了彼此收益,内部人通过减持获得了超额收益,而分析师获取了更多私有信息.这些证据总体上支持了公司内部人与分析师“共谋”的猜想.这些发现全面地展现了公司内部人与分析师进行互惠利益交换的动机、手段与后果,增进了对新兴资本市场中公司内部人与分析师互动行为的理解,也为监管部门加强披露监管、打击内幕交易、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了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5.
高管报酬的确定并非单纯的技术设计,而是与财务、公司治理机制密切相关的整体.以2002年~2004年深、沪两市的224家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处理方式,实证检验企业绩效、治理机制与高管报酬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与高管报酬正相关,内部股东比例与高管报酬正相关,外部董事比例与高管报酬负相关;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股东比例越大反而带来更高的高管报酬水平,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说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中存在大股东对高管层的赎买行为;外部董事的治理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高管层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降低代理成本,表明董事会在民营上市公司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关系随之转化为信任托管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一般来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在公司的发展目标方面并不存在实质性对立。但是由此也产生一些新问题。一是出现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属两个不同利益主体,经营者可能对委托人利益漠不关心;三是如何对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以保证委托人的利益。为了规避上述风险,国有公司必须正确构造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五”期间,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是内部人控制问题。根据何竣1998年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中平均拥有董事9.7人;平均外部董事3.2人,内部董事6.5人,平均内部人控制67%。内部人控制为100%的公司有83家,占20.4%;在70-100%之间的有145家,占35.7%;在50-70%之间的有86家,占21.2%;在30-50%之间的有54家,占13.3%;小于30%的有38家,仅占9.4%。可见,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上市公司2007年的公司治理整体状况比上一年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理状况较差公司的数量明显减少、质量有所提高,是上市公司整体治理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样本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趋势,但公司治理状况在不同维度上的发展并不均衡。股东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司间差距逐年缩小;上市公司间股东治理质量的差异开始缩小,总体的股东治理质量倾向于向中上等水平集中。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的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监事会治理总体水平得到稳定提高。相比较去年数据,经理层各项评价指数呈现增长趋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状况方面仍要好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平均值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评价中经理层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评价,着眼于公司治理核心从治理结构建立转向治理机制构建的新观念,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套评价指标及其标准,以期客观判断“内部人控制”的风险程度,科学测评公司治理中经营者行为激励与约束体系的完善程度,为建立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治理机制奠定基础。一、经理层评价体系总体框架的思想基础在国际学术界,对现代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产权主义、超产权主义等理论流派纷呈。传统的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由此导致的经理人员不积极、不努力和滥用职权,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依据,基于2004年的样本,从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六个维度控股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和年度差异.2004年公司治理状况较之2003年有较大改善,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产生了积极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本文对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未来研究提出了规划.  相似文献   

11.
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年~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考察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间的互动机理,检验公司治理在两权偏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其负向效应随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而趋于降低;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治理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其负向效应随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而趋于降低;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在终极控制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超过50%,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提高会降低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优化公司治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评价与治理指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跃军 《管理科学》2005,18(4):14-21
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设置公司员工参与程度、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公司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公司诉讼与仲裁事项等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指标,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状况,并得出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较低、治理机制较为薄弱、治理机制在不同上市公司之间差异较大.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较好的上市公司只是少数,多数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特别是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有待加强.建议在公司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鼓励利益相关者适当而有效的参与公司治理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南开管理评论》2004,7(2):7-11
2004年2月22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和《管理世界》杂志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研讨会。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推出了“中国公司治理指数(CCGINK)”,作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晴雨表”,该指数不仅为开展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构筑了平台,也为有关部门监管上市公司、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上市公司开展自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还以“中国公司治理指数”为依据,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100佳”排行榜。这是“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在公司治理实践方面的初步应用,标志着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系统工作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对深化上市公司治理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积极的作用。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国公司治理问题和公司治理指数的推出进行了讨论,本期编发部分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中国制度背景,理论推演公司治理与债务期限水平之间关系。接着,采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应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公司治理如何影响债务期限水平,采用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程序实证检验法律制度对债务期限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确实影响债务期限水平。实证结果支持了这样的论点——当公司治理水平高时,内部人(管理者/控制股东)受到更严格的监督,更少的管理者壕沟效应,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受到限制,公司将使用更少的短期债务。这些结果表明公司治理与短期债务的使用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国2000至2005年期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政府控制的特殊经济环境下,股权安排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试图从会计契约角度对公司治理有效性做出新的诠析。本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而第二大股东则对控股股东的壕沟防御效应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研究还发现,在政府行政干预力度加大和内部人利益侵害行为加剧的双重推动下,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将进一步被降低。  相似文献   

16.
武立东 《管理科学》2006,19(5):83-91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治理改革的焦点.从分析影响控股股东收益结构的因素出发,从上市公司独立性、股东大会有效性、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关联交易状况4个方面采用 12 个指标构建控股股东行为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展开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效应指数偏低,其行为具有引发较强负外部效应的倾向,根源在于中国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强化了控股股东的控制收益,激励其实施隧道行为.只有通过一系列旨在增加控股股东攫取私人收益成本的制度建设,才能抑制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激发正外部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依据,基于2006年的样本,从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6个维度:控股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进行分析,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本文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公司治理整体状况较前两年有一定的改善。决定公司治理质量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差异较大,信息披露的质量相对较好,监事会治理评价则最低,董事会治理在专门委员会建设、董事激励等方面需要改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在合规性方面好于民营上市公司。近3年来上市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呈现提高的趋势。公司治理前100家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显著好于其他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8.
王翔  杨慧 《管理科学文摘》2011,(28):170-171
上市公司一直是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行者”,近几年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大量国有资产在“内部人”的控制中流失,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此外,公司的财务监督体系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设计科学、运转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不仅对改善公司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业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章将结合着当前的实际情况,对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宏智科技的股权之争为例,研究了股权设置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制衡结构并不能提高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恰恰相反,董事会总是被某个控制性股东完全控制,并在巨大控制权收益的驱动下,不顾其他股东利益而将上市公司掏空,引起各股东之间激烈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局面。我们认为,被有些学者所称道的股权制衡模式,并不比被大家广泛诟病的“一股独大”更有效率。在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中,股权设置不能解决公司治理中的根本问题,而加强保护投资者的法制建设,约束经营者的具体行为,才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一、上市公司审计关系的失衡及其影响通过“股东-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员”的代理链,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建立起了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所有者)委托经理人员(代理人)运营与管理其所拥有的财产,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然而,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经理人员在代理过程中可能会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损害委托人利益。于是,所有者委托审计师对经理人员进行审计,以了解报表是否真实、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如何以及其利益是否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