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慎的六书“转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的“转注”,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种表意方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字分别表示同一事物,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建类一首”。“类”,当解释为事物之首,“建类”即用不同字形表示相类的事物;“首”,当解释为事物之首,一首”即那些相类的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正因为用不同的字形所表示的相类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所以这些不同的字形的意义才完全相同,才可以展转相注,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同意相受”。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与旨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将“文”、“字”、“词”等古汉语各级语言形式和“实”、“名”、“辞”等古代各级逻辑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思维的一致性。(一)古汉语中“文”和“字”的本义是有区别的。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  相似文献   

3.
我在《什么是六书》(《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曾引证了许慎《说文》叙,认为汉字的造字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类象形”,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文”;一种是“形声相益”,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做“字”。此外,再没有第三种造字方法。这两种方法是标志着汉字的两个历史阶段,汉字发展到“字”的阶段,没有再向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这是由汉语是单音节语的性质所决定了的。我又引了《说文》叙:“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学,  相似文献   

4.
以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  相似文献   

5.
一、从词义上看“杀”和“弑”是同义词。都可以指把人杀死,使人致死。《说文》:“弒,臣杀君也。”《易·坤·文言》:“臣弑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高亨为它作注道:“弒,杀也,以下杀上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也这样解释:“古代下杀上口多叫弒。”“弑”的意义和用法,一般地说,确实如上面所解释的。  相似文献   

6.
“台”辨     
说到台,自汉代以来,一般都认为它是一种积土而成、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例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毛传:“四方而高日台。”《楚辞·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王逸注:“无木谓之台。”《尔雅·释宫》:“谓之台。”郭璞注:“积土四方。”《辞源》:“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中国古代衣食住行》(198年第1版第118页)也说:“台均为土石堆积而成。”诸家说法侧重点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积土成台,高平无木。(唯姜亮夫先生作《楚辞通故》引《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选登视台以望”及杜…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文字学 1.什么是文字学。在我国,“文字”这个名词是后起的。“文字”本叫“书”、“名”、“文”或“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①这里的“书”就是指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郑玄注:“或曰:古曰名今曰  相似文献   

8.
汉字,今天我们也叫它“文字”。但是,在汉代人们却认为“文”与“字”是有区别的。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将其致力于四十余年的文字学专著,名之为《说文解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不仅说明在许慎看来,“文”与“字”是不同的,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汉代人的文字观点。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道: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寖(jin)多也。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字学的核心是“六书”,“六书”中说解最纷纭的是“转注”和“假借”两书,本文想从新的角度给这两书作些新的解释。“六书”是西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家接受古代遗产时从研究、比较篆文字形里归纳出来的六种“速字法”和“写词法”。“六书”一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的细目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次见于郑众的《周礼》注,所注“六书”名称、次序有的和班固不同,他说:“六书: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郑众的“六书”都可能是从刘歆《七略》里接受来的,不过他们只列名  相似文献   

10.
夺《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大多数古代汉语教科书“夺”字都不加注释,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常用词“夺”下认为“勿夺其时”的”夺”“表示一种强迫的行为”,这样的解释似可商榷。按:“夺”,本义应为失。《说文·在部》:“(大隻),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集韵》末韵:“(大隻),或从寸”,是“(大隻)”即“奪”字。据此,“勿夺其时”应解释成“不失其时”。《孟子》原文“鸡豚狗彘  相似文献   

11.
殷墟即商丘     
殷墟并不是殷人的废墟,如《新华字典》所解释的那样:“有人住过而现在已经荒废的地方:废墟、殷墟。”(“墟”字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墟”字古书多作“虛”,它是集镇。我国南方各省至今还把集市叫作墟场,把赶集叫作赶墟。 “殷墟”一词,最先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这个殷虚,《史记集解》说它是“故殷都”,“故”即“从前”,并没有“废墟”的意思。 古代“虚”、“丘”一义。《说文解字》说:“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  相似文献   

12.
谈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亦称“音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例如: ①《易·序卦》:“晋者,进也。” ②《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③《尔雅·释言》:“颠,顶也。” ④《说文·衣部》;“衣,依也。” ⑤《释名·释天》:“风,放也,气放散也。” 例①“晋”“进”同音,例④“衣”“依”同音,均以同音字为训。例②“庠”“养”叠韵,“校”“教”叠韵,均以叠韵字为训。例③“颠”“顶”双声,例⑤“风”  相似文献   

13.
《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易·屯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 《易·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易·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上面几首爻辞都是反映远古社会,一个氏族到别一氏族求婚也可能是抢婚的情景。歌辞句尾都用“如”字。只就这个“如”字略加考释。  相似文献   

14.
秦诅楚文考释——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释文诅阻豫切,御韵。又音阻,语韵。字亦作謯,咒诅也。《小雅·何人斯》:“以诅尔斯”,《释文》:“以祸福之言相要曰诅”。《书·无逸》:“否则厥口诅祝”,《疏》:“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告神谓诅祝,请神加殃谓之诅。《周礼》春官之属掌盟诅之祝号”。古者出师,必底敌人之罪于神,如武王伐纣,底纣之罪于皇天上帝。诅楚者,(?)人以祸福之言,相要于楚、齐、诸侯三晋诸神,令加以诛讨,以咒楚齐之盟,求胜之也。诅楚文或题曰秦祀巫咸文(《集古录》),或曰秦誓文(《西溪丛话》),或曰巫咸碑(方勺《泊宅篇》),而题诅楚文者为最多。其文凡三篇,题曰《诅楚》,分题三篇曰湫  相似文献   

15.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16.
一、“六书”的分职与伪素辨“六书”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六书”之说提出较早,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成文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详释于许慎《说文解字·序》,至今两千多年,可谓流长源远,历史悠久。“六书”之说,见文虽早,然内容为何,未见名列。《汉书·艺文志》虽列“六书”各名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但未明其各自意义。所以,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才对其分别详细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序》的卷上中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  相似文献   

17.
一、“美恶同辞”与“同形对义词” 1.0 “落”一词同形共居“降”“始”二义。《尔雅·释诂》:“落,始也。”《说文·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这类词义现象,前人谓之“美恶同名”(词、辞)。在训诂史上最早采用“美恶同名”来解释上述词义现象的是东县时期的注释家郭璞。《尔雅  相似文献   

18.
古文字有字,它就是燕。《说文》:“燕燕,玄鸟也。齐鲁谓之。” 其实就是“乙”字。明人梅膺祚撰《字夤》说:“《说文》燕之、甲乙之乙,字异音异。隶文既通作乙,而燕乙字亦与甲乙字同音,故甲乙之乙亦云燕鸟。”陆机《文赋》“思乙乙其若抽”,李善注《文选》本作“乙乙”。 就是燕子。山东人至今仍把燕子叫做“重乙”;梁山泊好汉燕青(山东人),大家叫  相似文献   

19.
<正> 《诗·大雅·思齐》首章载:“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汉·毛氏旧注:“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则众妾宜百子也。”郑笺:“徽,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会。”唐·孔氏疏:“大任以有德之故,为大姒所慕而嗣续行其美教之音,思贤不妬,进叙众妾,则能生百数之此男。”(见《毛诗注疏》) 近代注释家恫城吴闓生关于以上两句,只释“‘徽’,美也”,而总论中称:“先言大任之德,而大姒能嗣之。”(见《诗经会通》)  相似文献   

20.
立社与分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立社是同分封制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着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心理。什么是“社”?《说文》云:“社,地主也。”《周礼·大司乐》:“土示,五土之总神也,即谓社。”社又称“后土”,与主宰上天的“皇天”相对应。《尚书·武成》:“告子皇天后土。”什么是“立社”?为什么立社?《白虎通·社稷》云:“封土立社,示有土尊。”该书《祀典》篇又说:“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极功也。”《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