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劳动关系的变化。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一体格局 ,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分化与协调的方向发展 ,劳动关系内部的力量对比也正在由旧的均衡态势向充满利益差别的不平衡状态转化 ,劳动关系问题将日益成为政府和企业重视的问题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变化动因 ,分析劳动关系分化的方式 ,把握劳动关系未来趋势 ,把对劳动关系政策的挑战变成强化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机遇 ,已成为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对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发挥利益行为的导向作用扩大就业。经济增长优先、忽视以人为本和利益调整失序共同制约着扩大就业。应充分尊重人们的利益诉求,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化解当前利益格局呈现的失衡状态,将利益格局调整的导向适时转变到改善就业环境和促进就业上来。  相似文献   

3.
旧体制下,利益主体不明确,利益关系不直接,利益分配不合理,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利益差别。改革就是调整旧的利益关系,构建新的利益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4.
重视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工会职能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体制特轨引起了国家、企业与职工三者之间利益格局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在维护职工利益、协调劳动关系方面越采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真正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对于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和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促使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关系日趋复杂,一方是为生计而奔波的劳动者,另一方是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对立性,使得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而引发的劳资纠纷也大量上升,劳资关系不和谐已成企业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重视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的研究,进而推动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1994年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中,分税制作为基础性配套体制可谓重中之重。它以规范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尤其是调整财力增量的分配格局,强化中央财政职能为目标,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由“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向分税制过渡,实质上是对现存中央与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无论从近期还是中长期看,都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地方经济如何改变传统经济行为模式,寻找发展地方经济的新思路,走效益性财政发展的路子,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富有活力的地方税源体系,实现地方收入的最大化,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目前正在时行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场革命,是社会不同阶层、群体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重建,思想观念的更新,在过去几十年中形成的一整套稳固的人际关系正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1.由间接利益关系向直接利益关系转化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国家统得过多、过死,集体与国家、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相互间的利益关系都不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被推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  相似文献   

8.
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日美联合宣言》为标志,日美安保同盟体制建立。随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同盟关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下,日美安保体制逐步发生了嬗变。至冷战格局瓦解后,该体制质变为日美推行霸权主义的攻击性军事联盟体制。这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变化,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利益矛盾关系及解决方式张洪慧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各种利益矛盾关系不断发生分化和重新组合。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  相似文献   

10.
复旦学报 2004年第4期 洪远朋等:《中国当前经济利益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 指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利益关系格局出现了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来源多样化、经济利益差距扩大化和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化等新的特征。这种新型的经济利益关系格局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电力企业所有权的演进过程中,一直贯穿着政府主导作用这一主线。政府每次对电力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调整,都改变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利益关系、契约权力关系,其实质是企业与政府进行着权利与利益的博弈。每一次企业所有权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加速了电力企业生产的快速扩张,解决了中国电力短缺的“瓶颈”问题。但是,政府主导下的电力企业所有权的演进,存在着制度缺陷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2.
经济利益关系调整与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是生产关系调整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关系,着重指分配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如何控制经济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的失衡现象,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迫切问题。一、经济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的失衡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产生了一个必须正视的后果:经济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的失衡现象及其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从收入标准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长速度连年下滑。从消费能…  相似文献   

13.
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劳动争议是我国集体劳动关系调整中的基本问题。虽然已经大量出现劳动法传统意义的、利益争议为主的集体劳动争议,但在法律制度上,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集体劳动争议不过是个别劳动争议的累加,缺失以利益争议为调整对象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为此,重构集体劳动争议机制是社会立法的重要课题。重构的基本思路是:在整合《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集体合同法》;完善《工会法》,建立不当劳动行为等制度;修订《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完善权利调整为主的个别劳动争议机制的同时,构建利益争议为主的集体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4.
劳动基准作为法律对劳动条件的强制性规定,其实质是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一种举措。劳动基准的三个功能决定它对劳动关系主体利益分配的必然性。劳动基准的设置应以主体利益均衡分配为其要旨,同时还应采取灵活方式,对非典型劳动关系进行调整,并保护边缘劳动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近期,中国劳动成本的增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国劳动成本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一个不合理的低水平向劳动者应得权益的回归。劳动成本的增长压力可由各成本组分间支出水平的相对调整,以及由更多分配引致的生产率增长所化解,并且可以为企业转换发展模式提供激励。劳动成本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利益分配问题,其结果根本上是一个博弈均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北地区某大型国有企业个案的实地研究发现,市场体制下国企工人的阶级意识源于在劳动过程中权利与利益被削弱或剥夺的过程。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国企工人逐渐从"国有工人"变成了"契约工人",这不仅影响了国企工人的生活境遇,而且影响了国企工人阶级意识的变迁。即国企工人阶级的认同意识从单位认同转向了阶层认同,利益意识从政治利益转向了经济利益,合作意识从一致转向了分化,冲突意识从指向国家转向了指向企业管理者。国企工人阶级意识的变迁深深嵌入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制度逻辑中,而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制度、工资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等核心制度变迁成为国企工人阶级意识变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前经济利益关系的特点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利益关系格局出现了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来源多样化、经济利益表达公开化、经济利益差距扩大化等特点.其原因在于: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变化、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利益观变化等引起的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经济利益问题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促成了农村“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然而近年来,随着农地流转在广大农村地区兴起并产生新的利益主体,“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呈现出参与主体扩大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新兴利益主体与原有“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的参与者既存在利益关联,又有利益冲突,原有的“乡政村治”治理格局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角色期望和行为方式,基于农地流转的利益关系,将各利益主体置于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框架下,并探索治理的优化,是今后广大农村地区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利益是经济关系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至少有十大利益关系。一,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二,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关系;三,地区与地区的经济利益关系;四,工农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五,行业与行业的经济利益关系;六,企业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经济利益关系;九,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十,国内与国外的经济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对于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调整各种经济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新权威体制的合法性危机及其改革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从全能主义的极权体制过渡到了新权威体制。在新权威体制推动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新权威体制的低政治参与、缺乏有效监督,造成了腐败现象蔓延,使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其合法性危机日益明显。在利益分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权威体制向民主体制的转型是政府追求合法性的必然选择。在当前政治形势下,增量民主改革是中国新权威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的理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