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研究杜甫在生命的晚年所写的“三峡诗”,不仅能更清楚地看到他诗歌内容的广泛性、深刻性、丰富性、现实性,而且更能看到杜甫诗歌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功勋和伟大贡献──杜甫的三峡诗歌是罕与伦比的。  相似文献   

2.
孟棨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3.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 ,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及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者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 ,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 ,垂老的诗人道出了自己生命的最后的挽歌 :思乡恋归 ,忆昔怀旧。其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 ,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 ,都显示了经历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厚重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时代的沉落和他的诚实刚毅的诗品发生碰撞,形成了中国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在对大时代沉落的体验和书写的精神联系中,杜甫对中国的诗学贡献了三个关键词,形成了三种诗学的传统:第一个关键词是“诗史思维”,他把诗歌的描写伸进了动荡不安的历史发展的潜流和脉络之中,开创了一个用诗来见证历史的传统。第二个关键词就是“沉郁顿挫”,他精心地锤炼诗歌的意象和篇章肌理,以泪为珠、以血为碧的苦心,凝思着沉重的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热力。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性耽佳句”,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呕心沥血地发挥中国语言、语境和诗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史官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有唐一代修史成风,在此种氛围的笼罩之下,杜甫受此濡染,加之他特殊的身份,形成的史学思维、史官意识、史官品格等史官文化的要素便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使得其诗“善陈时事,号为诗史”的性质更为凸显,也使得诗歌的艺术使命经杜甫一变而为史官文化的诗学使命。  相似文献   

6.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甫以诗而名垂千古,被后世誉为诗圣。杜甫的人品堪为后人楷模,也是世所公认的。然而,宋代以来,论杜者却多推崇他“一饭不忘君”的忠君爱国之心。到了清代,梁启超对杜甫忠君爱国、同情人民的深情大加赞许,誉他为情圣。诚然,杜甫作为一位封建社会里“奉儒守官”的诗人,忠君爱国自然是其为人的主旨,但是,杜甫既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必  相似文献   

8.
杜甫流寓秦陇之地为时约半年,共留有诗作一百余首。寓陇诗作是杜甫苦难行踪的真实纪录,它再现了杜甫生命沉沦的漂泊。寓陇诗形成了一幅特色鲜明的异域行旅图,它的基调是苍凉的,情感是沉郁的。在寓陇诗作中,杜甫突出地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现世人生的认识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共同构成了寓陇诗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9.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最困苦的一年,也是他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继《三吏》、《三别》之后,杜甫又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陇右诗作。诗人在饱经战乱、颠沛流离、间关秦陇之际,挥如椽巨笔,蘸满腔激情,写下了诸如《秦州杂咏二十首》、《同谷七歌》、《陇右纪行诗》等大量脍炙人口,传之不朽的陇右诗作,从而开拓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指出的:“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可以说,没有陇右之行,就没有陇右诗作,也就没有他在成都乃至晚年在夔州等地的光辉诗篇。因而,陇右诗作是诗人前期和后期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伟大是任谁也不会怀疑的了。尽管一千多年来对他和李白的评价见仁见智,不尽相同,那也不过是在太阳与月亮之间、在两座高峰之间进行比较罢了。然而也许因为我们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有着特别丰富深厚的现实主义土壤的缘故,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杜甫的诗歌更多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所谓“古今注杜诗者号千家,注李诗者曾不一二见” (肖士赟语),似可说明这样一种倾向。在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长河里,在灿若繁星的古代诗人中,杜甫以其杰出而又独特的贡献赢得了“诗史”和“诗圣”的盛  相似文献   

11.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熟典 ,以豁人耳目 ;2 .活用典故 ,以方便抒情 ;3.不露痕迹 ,以增加韵味。  相似文献   

12.
被杜甫喻为“宇宙蜀城偏”的成都,在杜甫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杜甫没有想到,这座城市的官员、亲旧、邻里甚至僧寺不仅敞开胸怀接纳了他,而且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他的审美情趣、诗歌风格、生活方式与诗学独照。杜甫一生流离颠沛,只有在成都,才得到难得的喘息。诚如仇兆鳌所言“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这成都的“少休”,竟成就了杜甫与成都的一段经典“传奇”,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注定要永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一生创作了三首《望岳》,望的分别是泰山、华山和衡山。本文力图寻找出流贯其中的思想蕴含和人生际遇的不同,从而对三首《望岳》作出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合理的诠释。同时认为,杜甫始终都没有放弃“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而随着的人生遭遇的转变,这一理想的内涵在其不同的人生时期又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百年杜甫研究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即民国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无疑,改革开放之后是杜甫研究的高潮期与高峰期,成绩斐然。百年杜甫研究的成绩概而言之有:杜诗文献、文本及杜甫相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杜甫生平、思想、个性及人格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甫文学思想与诗学理论批评研究;杜甫对前朝文学文化的学习、继承、评述及后世对其诗歌的接受、传播以及杜诗鉴赏、普及、传承研究;比较研究;域外杜甫、杜诗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文化研究;杜学与杜诗学的建构;各类研究综述、概述;有关杜甫研究的团队、平台、阵地建设。百年杜甫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重复研究是主要不足之处。需要拓展的方面:一是大量宋元明清杜诗笺注、笺释等文献的整理;二是大量宋元明清杜甫及其诗歌的诗话类、笔记类等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三是大量域外杜甫研究的梳理;四是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拓展;五是大众化视野下的杜甫文化与杜甫精神的普及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5.
张綖是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杜诗研究专家,著有三种杜诗学著作。其中《杜律本义》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诗学思潮的影响,以元代张性的《杜律演义》为底本,同时参考明代张孚敬的《杜律训解》,对杜甫的151首七言律诗进行注解。《杜律本义》在注释体例上虽沿袭前人注本,但其融通的杜诗编年、畅达的诗意疏通,亦具有一定价值和特色。张綖还对《杜律本义》和《杜工部诗通》中部分相同诗歌的注解进行了增补、删改,使《杜工部诗通》更趋完善,从中也可见张綖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6.
杜甫“遣”字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含义深邃。不少“遣”字诗内容表达了作者的多重思想。杜甫的“遣”字诗艺术形式和手法多样灵活,特色鲜明。其抒情方式特殊,喜欢从眼前景、身边事谈起,情景交融,叙议结合,把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戏”体、俳谐体、连章体的“遣”字诗更是诗人所独创,极大地丰富了“遣”字诗内涵,为后代的诗体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杜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典范确立于宋代。而在这一典范的确立过程中,黄山谷学杜和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无疑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在黄山谷学杜是否得其精髓这一问题上,历代学者争议颇多,至今未有定论。文章在详细考察历代学者有关论点的基础上指出,面对唐诗这样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人必须对诗歌创作的题材、写作方式等进行变革,这才符合中国诗歌发展递嬗的规律。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该对黄山谷学杜的功绩予以确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黄庭坚是诗歌史上学杜得其精髓的重要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杜甫在陷贼及为官时期(公元756年—公元759年)的作品为代表,杜甫的诗歌因其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特的风景。“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这是杜诗所独有的,本文着重从杜诗的收蓄与崇高两方面,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杜诗中清新俊逸千古流传的佳句,有许多是经过"点化"翻新而来的.他借前人看似被用废、耗尽审美意义的枯槁词句,经过陶冶点化,或是小小的变动,或是兼采众长,巧妙组合,去粗取精,加以翻新、改造、引中、提升,就会使普通之语变得诗意盎然,成为意蕴深邃、情思飞动的佳词妙语.无疑,多种"点化手法"的运用,是杜诗审美情感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戏为六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论诗的一组绝句,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开创了我国诗论体系中以诗论诗的形式先河,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戏为六绝句》的具体分析,充分肯定了杜甫对庾信等的正确评价,最后指出“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是杜甫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