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南朝梁代开始,宫廷成为诗歌的创作中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初唐。本文认为:贞观时期宫廷诗风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诗歌意境的拓展,表现出对“大”的事物的普遍兴趣;其次,诗歌中体现了南朝宫廷诗所缺少的强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这些变化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初唐宫廷诗与六朝诗歌有着渊源的关系,这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时代的主体不同以及汉赋的影响等原因,初唐宫廷诗在诗歌的题材与意境、写作构思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对齐梁诗的变革与创新。初唐宫廷诗正是在对六朝诗歌以及汉赋的继承与超越过程中丰富着、完善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诗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唐诗的自立过程 ,就是对魏晋以来诗歌传统的整合过程。本文考察了初唐诗歌对宫廷诗的改造消化过程 ,并从这一过程中审视宫廷诗这一形式如何被消化为唐诗的底色。  相似文献   

4.
初唐诗歌的主体是宫廷诗,在这些宫廷诗歌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初唐各种宫廷宴游、集会活动,且名目繁多。有为友人饯别的,有文士雅集聚会的、有节日应景的,有大臣侍宴的、有相携游赏山水风光的,有同僚聚会联络感情的等等,《全唐诗》和《全唐文》中留下大量此类“命题即同,体制复一”的宴集作品,是初唐宫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宫廷文人”,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唐代的宫廷文职官员,几乎人人都必须具备写作应诏诗的技能。只是有些以文学进身的官吏尤其擅长应制奉和,并留下了较多的作品,于是这些人便被笼统地称为“宫廷文人”了。长期以来,研究初盛唐诗歌大多只着眼于革新派这一方面,很少考察宫廷文学的内容及其与革新派之间的联系,并往往过分强调宫廷文学与革新派之间的对峙关系。这就很难对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发展中的地位作出客观的评价。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太宗贞观至中宗景龙年间宫廷文学的演变过程,对这一问题再作细致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李峤宫廷诗是武后时代①宫廷文学的代表.它渗透着这一时期宫廷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初盛唐女性参与政治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初盛唐主要女性参政事件。研究认为长孙皇后以身份之尊影响朝政,对太宗朝谏诤风气的形成功莫大焉;武则天倡扬科举取士制度,影响了社会阶层之升降、变更和流通;上官婉儿身处唐代文学发展演进的关键点,通过品评来称量天下,引领宫廷诗歌词气充盈、刚健开阔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初唐诗坛宫廷诗流风犹存,创作大多局限于宫廷范围。沈佺期、宋之问以宫廷诗人的身份,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融合山水、田园、隐逸等题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首开风气之先。贬逐南方的经历进一步开阔其创作视野,将岭南风光引入诗歌创作是其首创。此外沈、宋诗作中,还有一些质量较高的边塞诗和送别诗。沈、宋以出色的诗歌创作在丰富诗歌题材、扩大创作视野方面做出成功示范,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宇文所安是著名的美国汉学家,他凭借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与热爱,以及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精彩的研究成果。《初唐诗》即是一例。作者通过宫廷诗这一线索,对初唐时期近百年的诗歌发展,作出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长孙无忌历仕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位尊权重。其在初唐政坛上之大作为,一是佐太宗夺嫡,一是定高宗储君地位,皆挟私心以为帝王个人效力,自始至终皆非唐朝社稷之臣。其在太宗朝,慑于太宗之英武,加以长孙皇后之约束,以善避嫌疑获得保全并为太宗所倚重。其在高宗朝,则因误认高宗柔懦,专擅政柄,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诗词作为承前启后的传世之作,其传播是极具典型性的。作品依托帝王、名士、歌者这几个关键的传播介质,在不同场合和渠道进行着动态的组织、互动与传播,并以题壁、题红、题扇等方式实施着静态的转换、保存与传播。在大量的诗话、词话、笔记和作品等史料的基础上,对不同传播环境和传播介质的特点与效果进行对比,着重分析唐宋诗词的动态创作活动及其由动转静的过程,并试图从通过传播模式的研究,探求其传播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诗文成就的重大压力下,明代文人虽努力使诗文创作恢复唐宋盛世面貌,然诗文仍无情的受到清代文人的讥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明代诗文功用的转变原因不可忽视。奉和、雅集、题画之诗充斥明人诗文集,不幸的是此类诗歌仅仅成为日常雅致生活的点缀及交往的媒介;文章之中的代笔、请托之作更是比比皆是,文人往往借此显己扬名、赚取润笔,所以文章的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主要生活于嘉靖、隆庆年间的松江文人何良俊即为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诗歌作为诗歌与网络传播两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天生就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这种属性赋予了网络诗歌不同于以往的独有的文化特征,并藉此挑战着传统诗歌创作、发表、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此文从网络诗歌所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与民间立场、消费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并且提出希望网络诗歌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W.H.奥登的代表诗作“纪念叶芝”,从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和诗艺特征等角度对诗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评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展现奥登作为一代大师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5.
对王维和华兹华斯诗歌作品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二人诗作在题材、意象、语言特色及作诗技巧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旨在增进从属于异质文化的诗歌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与交流。这种研究对于跨文化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治世与盛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史学和政治有着特殊的关联 ,对王朝更迭和治道兴衰的历史现象的探讨 ,构成了对治国理论进行探讨的核心内容。“贞观之治”是唐代以后中国政治传统和历史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治世而非盛世。贞观君臣以尧舜之世、唐虞之道为自己时代的政治理想和治国指导思想 ,并将抽象的帝道、王道落实为具体的治国方略和施政措施 ,将自己时代定位为用唐虞之道开创的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治世。传统史学也是将贞观之治作为一个治世来看待的。唐代以后 ,治国者往往不再把五帝三王视为楷模 ,而是把贞观之治视为典范。  相似文献   

17.
从初唐至中唐,是早期文人词创作的阶段。与之相应,词体兴起于初盛唐,中晚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成熟。从词的产生、发展过程看,民间创作固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但早期文人的创作对于这一新兴诗体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也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在词学界,早期文人词的贡献影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未得到适当的关注,早期文人词研究近乎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最初朝廷不重视、社会观念轻视、唐诗宋词成就卓著、诗词分界不明、敦煌曲子词被发现等五个方面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8.
词是典型的抒情文学,尤擅长抒发心灵深处窈深细腻而难以直叙的情感和情调.宋词抒情的内涵分别是具有代表性的豪情与柔情,后者以"本色"占据主导地位.宋词在大胆抒发私人化的情感、塑造生动多姿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深入刻画无可名状的情绪和情调等方面体现了自己的抒情特色.宋词在抒情文学史上具有质的进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