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大学生却表现出了非理性的畸形消费倾向。为此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中的畸形消费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他们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后现代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以及群体心理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深刻反思,虽然它对现代性诸多后果的批评基调悲观,而且不无偏激,但它在这种批判中所阐发的许多思想仍对我们不无启迪。我们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必要吸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当代世界掀起新的影响。对它的追述与诠释 ,关系到它与现实消费社会的互动。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比照 ,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与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有着密切关系的思潮 ,是一种全球化话语的描述。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中 ,它正从一种内敛独立的思想系统逐渐泛化为一种向外辐射的文化思潮 ,同时在幻变中体现出深刻而明显的构成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它诞生后便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了世界各方面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化,造成文化生态失衡,出现精神危机和伦理道德失范。为此,应充分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本质。完善社会制度,建立有效机制;创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建立正确的生活范式,以抵制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通过对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存在问题的考察 ,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及其整个学科体系的合理建构 ,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重视社会心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 ,但是对这种研究成果的分析要上升到理论层次 ,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水平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正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所要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将儒学阐释为能够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甚至可以救治现代社会的负面效应,从而超越启蒙,超越现代性。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精神是解构主义,它要解构的现代主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从修正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出发,推至对现代性的激进否定。新儒学对现代性的僭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国内产生影响是当下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两者都脱离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语境,对于中国尚处在生成中的现代性具有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思潮既给人文社会各个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散播、生根、发芽与结果.而《后现代主义无助于解决中国问题》一文对这一思想资源的理解陷入了流行的窠臼之中:过度夸大其解构维度,严重忽视其建构维度.以此为基础,该文张冠李戴式地批评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保守.虽然后现代主义不能包治百病,但它确实可以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晶 《阴山学刊》2005,18(6):50-52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汇集了多种文化、哲学、艺术流派的庞杂思潮。既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反思,又是对后工业社会的回应,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后现代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它的扬弃也是对它的反叛。反理性、肤浅性、非中心性和商品性就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中国已经遭遇了后现代主义,透析这股思潮的文化观,把握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抵御西方不良文化观念的影响,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方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平 《社会科学研究》2002,27(2):115-119
后现代主义是影响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文化的重要理论思潮 ,到 2 0世纪 90年代据称已取得文化霸权。探讨后现代主义作为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内涵 ,包括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关于历史及历史著述的本质、解读文本到构建新的历史叙述的方法及其意义等 ,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带来的一些新颖而深刻的观念 ,以及它的一些极端观点具有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建刚 《理论界》2010,(1):111-1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及生活和知识的态度,实质是对资本主义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叛和矫正。马克思思想具有后现代的意蕴,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对现代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批判即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是马克思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后现代性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但由此激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显然又超越了后现代性的视界。  相似文献   

11.
对于现代性文本学而言,文本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和开放性,但仍然处于一种既定的现成状态。文本背后始终假定原初意义的确定存在,思想的生产机制仍旧局限在非生产性的封闭结构中,以再现对某种原初性目的论的符合。在后现代性文本学的视域中,文本的既成性与意义的原初性,经由复合性和生产性的发生逻辑,被动态化为一种能指意指的生产过程。思想构境论充分结合了主体的生产性反思与特定历史情境的多元编织。它在去中心的、开放的思想生产过程中,颠覆和超越了真理原像的恒久秩序,并把思想的生成当作主体当下所建构的对文本"原初语境"的拟现,从而指向一种后文本学的主体反思。  相似文献   

12.
周露 《浙江社会科学》2012,(4):105-109,159
在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评判中,常常出现两个误区:首先,把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外部因素绝对化,绝对归因于外部社会政治条件;其次,断言后现代主义文学完全沿着“地下文学—持不同政见者文学”的走向来发展.但是,我们认为,即使在前苏联所谓的“官方文学”、“受审查文学”内部也能观察到后现代主义文学发端的萌芽,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内部成因.  相似文献   

13.
Building on a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we develop a formal mathematical model of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 The extant theoretical literature implies that factions and status should have non-linear effects on social influence, and yet these theories have been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linear statistical models. Our formal model of influence includes these non-linearities, as specified by the theories. We evaluate the fit of the formal model using experimental dat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one-parameter mathematical model fits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 conclude with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research and a discussion of how it may be used as an impetus for further work on social influenc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包含着一个关于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的理论说明:(1)社会进步的路径有其规律可循,同时社会进步的具体展开过程又是开放性的。(2)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和人与物相统一的尺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三个基本尺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衡量社会进步由其主导性尺度,同时尺度又是多样性的;不同种类、层级的进步尺度之间既可能是和谐兼顾的,又可能是矛盾冲突的,而且和谐兼顾与矛盾冲突往往相互交织。(3)社会进步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折射出社会进步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进步对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既有积极的重塑作用,又有消极的破坏作用,而且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往往相互交织。(4)不但社会进步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存在复杂的关系,对这两个评价尺度的评价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于尺度本身的评价,既要处理好现实评价与理想评价的关系,又要处理好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关系。这个理论说明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模式的内在生成逻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观察六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变迁,研究假设和研究取径是两个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最有效的分析概念。因为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假设和核心概念之下,均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学术问题、视角方法与之相辅相成,形成具有某种规范意义的研究模型。六十年来,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研究经历了革命史—事件史、现代化史—社会变迁史、后现代视野—社会文化研究三种模型的变迁和兴替。革命史—事件史模型的典范期是20世纪50—60年代,80年代为其发展期。现代化史—社会变迁史模型形成于80年代,在90年代深入发展。后现代视野—社会文化研究模型则在21世纪以来的辛亥革命研究中崭露头角。时至今日,方法视角多样、边界模糊的辛亥革命研究日益成为主潮。辛亥革命研究的学术变迁,是六十年来时代变迁的反映;辛亥革命研究的发展和走向,也必定存在于其对新的时代问题的关怀之中。  相似文献   

16.
石国亮 《浙江社会科学》2012,(6):32-37,122,156,157
公共政策是整合分化社会与分化利益的有力工具,制定一项良好的公共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项良好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方面基于各参与主体的特质情况,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策产出的体制.关于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与分析,国内外学者仍是“仁者见仁”.在后现代话语理论方兴未艾的情势下,公共政策在“公共能量场”中的制定与修订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中抗辩、博弈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难民、秉持公共精神的管闲事者、相关的政府机关、不可触犯的上级权威等四类公共政策主体的特质.而政策主体的特质在“公共能量场”中的能动性,既取决于政策主体的主体特质的话语表达,也取决于在解构传统公共政策体制的基础上建构基于后现代话语理论以“公共能量场”为场域的新的公共政策体制的平台搭建.  相似文献   

17.
Student level data on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student effort on assignments in 117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Social identity theories of race, social class, and attachment to school, and research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both suggest differential levels of student engagement among diverse student groups. Using multilevel models,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context and students’ levels of engagement. Levels of engagement among black and low SES students are mostly insensitive to classroom context, suggesting there is little collective action directed at fostering anti-school norms among these student groups. However, consistent with research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students who begin class with weaker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are less likely to be engaged, setting the stage for a cycle of reduced achievement growth.  相似文献   

18.
当代心理学的困惑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社会科学》2006,35(6):177-183
当代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科学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争论。在研究对象方面,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精神实体”,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文化的建构;在研究方法方面,经验实证方法处在主流地位,但是方法多元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科学观方面,自然科学模型的心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模型的心理学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骆正林 《兰州学刊》2011,(10):33-39
中国社会的转型使公众的社会心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功能分化,中国人的生活空间、精神空间被放大,公民的人格更加独立,参政热情明显提高,契约意识普遍强化,国际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结构、制度环境的变化,在传统与现代、进步和落后的碰撞中,社会心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如落后心理乘虚而入,社会诚信遭遇挑战,仇富仇官心态严重,维权事件频繁发生等。社会心理的负面效应,并非只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力量。只要社会能够正确地对待、引导,负面社会心理不但不会起到负面作用,反而会提高社会肌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