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坚定历史自信是一种正向健康的精神坐标与政治品格。而唯物史观、科学的党史观、尊崇历史的中华传统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成就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实践自觉;一系列具体精神形态的集合体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坚定历史自信有着深层次意蕴,能够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锚定历史主题、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的路径主要包括不断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进而巩固和筑牢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坚持发扬“三个务必”的作风以巩固坚定历史自信的根本目的、作风保障和动力支撑;坚持完善和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机制,为坚定历史自信筑牢正确的党史观。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中,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理论自信的存在基础,唯物史观是理论自信的科学逻辑,"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自信的价值旨向。从理论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对于坚定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文化实践的坚强支撑;秉持开放包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融通古今中外、与时俱进的显著特质;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永葆发展的不竭动力。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格,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突出文化主体性,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其内在逻辑在于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智慧的合理汲取,是对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接续传承。其核心要义包括将党的奋斗史作为自信的源泉,在党波澜壮阔的成长历程中争取主动;把握历史潮流和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增强历史自觉,强化历史担当,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和实践者。其现实意义在于为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为新时代新征程把握前进方向、做好现实工作提供思想指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自信,既是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的历史展开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凝聚奋斗力量、形成历史伟力的精神力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历史自信,要以学懂、弄通、做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弘扬伟大精神为思想动力,以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以淬炼党性修养为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6.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与理论的坚定信仰、信念与信心,是心理认可、思想认同和行为拥护,必须强化对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揭示制度理论和制度实践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规律是把握制度自信的基础前提;始终把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作为评判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准是坚定制度自信的价值主线;在制度建设中注重制度理论总结并检验和深化其科学真理性是提升制度自信的动力支撑;实现制度目标感性认知和制度观念理性认同的融通转化是强化制度自信的关键环节;以强有力的制度执行促进制度效果的最优化呈现是实现制度自信的核心保障.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没有进步则继承无效,没有进步也就无以引导。坚定文化自信,从理论传承到创造创新,从理论生成走向进步引导,有其内在机制。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理性传承、创新发展、价值引导。这三个内在机制的良性运行对抵御多元文化的冲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忠诚发展"为人类求解放"事业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因时因势挖掘时代性因素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实效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系统研究历史自信的深刻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进而将历史自信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党长期执政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本理论线索。历史自信贯通昨天、今天和明天,体现着对过往历史成就、当下历史现状的自知自省,内蕴着对未来历史发展的自觉自强。历史自信与世界观教育的融通性、与政治观教育的适应性、与人生观教育的契合性,是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根本表现。充分发挥历史自信的思想引领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实践驱动功能,是实现历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坚持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逻辑,坚持指向文化发展实践的现实逻辑,坚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未来逻辑,借助三重逻辑的关联耦合,推动文化自信的广泛生成。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的重要论述,在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现实中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政治高效运行和重大事项落地来彰显制度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上以制度不断完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辉煌提供了可靠保障;在价值上遵循了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从以上四重维度出发阐述习近平关于制度自信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对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置身新时代历史方位,追问和反思“历史自信”因何出场、怎样出场、出场如何,绝不能止步于作相关的语词辨析、原则建构与实践确证,而要穿越经验事实的迷雾深入到思想出场的逻辑本源,从出场语境到出场路径再到出场形态作出场学审思。“历史自信”的现时代出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本真面貌的呈现,内蕴特定的本体论语境、认识论语境与价值论语境。“历史自信”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场持续实践,其生成路径凝结着三重结构:首先是体认归属的生成,即凭借良好知识素养和美好生活体验提供知性内容;其次是同一延续的生成,即凭借历史积淀和现实创生提供理性意向;最后是行动期许的生成,即凭借期待标定和实践筹划提供行动意愿。“历史自信”的出场语境与路径相结合,最终型构出整全的出场形态,即前提性的本源自信形态、实质性的承接自信形态和终极性的实践自信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从哲学、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等维度全面审视文化自信,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和实践的文化观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哲学基础;国内外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的理论指导.我们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强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意义深远。政党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自然天成,其有独特的生成和发展逻辑。新时代坚定政党自信需要系统回答“何为政党自信”“政党何以自信”“为何要坚定政党自信”“如何坚定政党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定政党自信需要遵循政党认知、政党认同、自觉遵从和坚定维护这一循序渐进的生成和发展逻辑。以正确的政党认知为前提和基础、以建构普遍的政党认同为关键、以自觉内化的政党遵从为核心,以坚定的维护行动为目标构成了政党自信的生成与发展逻辑。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需要在政党认知、政党认同、自觉遵从和坚定维护的有机统一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使命担当、奋斗目标的科学认知而表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和精神品质。它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之优良政治基因,涵育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思想滋养,赋能于党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党在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对于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坚持“三个务必”,增强历史主动,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度重视发展道路问题,在不同的场合以多种形式作了一系列关于“走自己的路”的重要论述,科学阐释和回答了“走什么路”“为什么走”“怎么样走”等时代之问。习近平关于“走自己的路”重要论述,源于中国独特文化基因的滋养、中国共产党寻路实践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的启发、新时代党面临的现实境遇的影响,涵括了新时代“走自己的路”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经验来源、原则遵循、精神动力和对外逻辑等。习近平关于“走自己的路”重要论述蕴涵重大的时代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世界价值,对于我们坚定道路自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思想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任务。 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形而上的理论逻辑到实践实现的步步推进,演绎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 坚定文化自信要到民族精神中去寻找,这是必要的起点和基本条件;在当今时代,文化自信必须具有自觉的形式,这种坚定过程就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统筹文化的过去与将来。 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目的本身,衡量坚定文化自信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文化自信内部去寻找,而是要到文化自信的外在去确认。 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此,在上述三重维度下可以确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五条路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公开问世,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哲学的贫困》在批判普鲁东主义的同时,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石,为世界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贫困》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已有170年,历史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哲学的贫困》既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时代,又属于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当代价值。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道路自信,坚定理论自信,坚定制度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党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生主体、指导思想及内核话语上的高度契合性,决定了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价值宣示、价值澄清、价值阐释及价值引导四大功能。要保障其功能实现,必须积极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劲挑战,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着力强化党史研究的根本支撑作用,切实发挥学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并结合时代条件积极创新党史宣传教育工作方式。细致探究党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问题,既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党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内容,对凝聚价值共识、增强价值自信,培养党的坚定拥护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践行者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教育重大战略地位的新认识,体现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探析这一论断的历史逻辑进程、科学理论内涵以及实践根源和发展路径,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对理想信仰的坚信、对革命道路的自信、对创立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自信、对跟党走的自信。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是当年红军长征的继续,弘扬长征精神,能够使我们夯实走好新长征路的道路自信根基,坚定理论自信指引,强化制度自信保障,厚植文化自信力量,坚定跟党走的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