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隐秘王国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游移古典与现代的时空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施蛰存 17岁开始小说创作 ,一辈子都在探索“现代”的蹊径上艰苦跋涉。施蛰存大胆创新的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第一人 ,他主编的《现代》等多种杂志兼收并蓄的办刊精神 ,使他成为中国期刊第一人。施蛰存终生致力于现代性的追求 ,为世界文学进入中国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依据弗氏的本能理论剖析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泄义现象,可以获得一种新的审美认识,即施蛰存相信或希望经验与感知之外另有一个世界存在,他的写作由心灵主宰而不为外部世界左右,这一点为文学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道家文化在浙江传承不绝。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道家文化对施蛰存的人生影响深远。同时,施蛰存所处时代,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为了弥补信仰危机,施蛰存选择走进道家文化。自此,道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审美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内容。道家崇尚自然,使得施蛰存的文学叙述中多了渴望走向田园生活的乡村记忆;道家崇尚心灵自由,使得施蛰存的文学叙述中多了世俗人的自然情怀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论施蛰存对外国文学研究与传播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集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编辑家和学者于一身,是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大家。在七十余年的创作和翻译生涯中,他为国人留下了一笔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侧重论述了施蛰存先生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的成就和特点,探讨了他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小说创作中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中的“新感觉派”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现代》杂志。尽管他在《创刊宣言》中明确宣告,“因为不是同人杂志,故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但由于在此之前同刘呐鸥、穆时英、徐霞村、戴望舒等人有着共同组织创办和热心扶植《无轨列车》、《新文艺》的历史血缘,因此在他主持编务期间,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本人以《现代》为根基,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流派。应该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施蛰存主编着《现代》,刘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是中日新感觉派文艺土壤里生长出的两朵奇葩。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试验中转而走向传统,从而取得了不菲的创作成就。他们在新感觉文学实验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各有侧重。川端康成倾向于现代主义的虚无与日本传统物哀美的有机融合;而施蛰存着重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其笔下的传统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以及传统的道具与场景如上元灯、梅雨之夕、古塔、扇等,只是叙事的偶然因素,或者说演绎现代心理的道具。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先生有70多年的学术和文学生涯。要研究这样一位经历沧桑而丰富的学人世界,并不容易。事实上,关于施蛰存的研究,1930年代就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施蛰存的研究断断续续,虽然时有研究论文问世,但是缺乏整体性突破。单篇论文零零星星,专门论著寥寥鲜见。杨迎平教授《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5月),可谓是施氏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视角往往体观着小说作家的审美倾向和艺术个性。正是在这种美学意义上,我们对施蛰存小说发生兴趣,不仅因为循着作家的小说视角,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施蛰存小说的艺术形态特征,而且,能够从中窥见现代都市文学的某种审美特质与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30年代文名正盛时,施蛰存停止小说创作,其因有三:一是他的文学观念与抗战后的文学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他在新的环境里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表达他的生存感觉,三是职业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的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 ,使大多数作家的创作有着显明的政治化倾向。现代派作家施蛰存企图远离政治 ,注重文学的超功利的纯美学价值 ,在创作上另辟蹊径。然而事实上 ,施蛰存不仅没能远离政治 ,反而陷入政治的旋涡。所以 ,他在创作和文学事业中都体现出思想的矛盾性 ,并由此带来痛苦和困惑。  相似文献   

14.
施蛰存小说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经验的同时也呈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质,思乡与怀旧是他在现代都市文化中驻足传统的思想方式,诗化与写意是他继承传统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表现都市分裂的人格,还是回望乡镇忧伤的往昔,或者审视历史人物的苦闷,施蛰存的小说创作都体现出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将军底头>和<迷舟>分别是施蛰存与格非历史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比照之下可以看出,两部作品在情节结构、角色设置、冲突模式以及人物心理分析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共同之处.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方式上,都侧重于对人物内心世界以及潜意识活动的展现,从中也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与施蛰存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将军的头》和《石秀》是三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代表性历史题材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正是对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施蛰存式书写,为此,将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这一人格分析理论的统摄下,细致研析文本,从而挖掘出施蛰存对以花将军、石秀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神性化去蔽的初衷,实现其还原生命和欲望以真实存在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灵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既是一种现代哲学思想,又是一种现代科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之一,它在文学层面的应用导致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产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吸收运用,表现在思想与技巧两个方面。施蛰存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其小说创作,其作品便具有浓郁的现代派色彩,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却有其独创性。  相似文献   

19.
进入1957年,新中国的文学力量和文学版图都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施蛰存在"双百方针"的大背景下,积极为上海<文汇报>撰文,发表个人对文化和政治的观点.反右运动开始后,<文汇报>集中批判施蛰存,发表的系列批判文章,实际在不断解构施蛰存从现代文学史中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这一现象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理解当代文学发生史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感觉调和者"施蛰存用乡土情结书写迥异于刘呐鸥与穆时英的"城与乡"。"回乡"中有想象性的"返乡"与现实版的"下乡","进城"则统一流露出辛酸与悲哀。如此,若简单概括施蛰存对城与乡的感情是二元对立的未免显得偏颇,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施蛰存自己也挣扎于对待城与乡感情的双重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