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互相推动、互为源头,具有和谐性.教学和科研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螺旋式发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高水平的科技攻关人才,在教学上加强制度创新,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人文教育等纳入教学环节中来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科研带头人的培养是发展地方高校科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科研带头人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科研发展和科研特色培育的决定因素.地方高校应当以重点扶持为核心、以条件支持为先导、以方向整合为依托培养科研带头人.  相似文献   

3.
洪堡反对传统大学只把传授知识作为大学的唯一职能,提出了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倡导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这一理念对于提升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对于推动科研的进步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育人这一角度来分析,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于提高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是湖南省教育厅在探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实践。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创新基地,通过创新基地建设,企业或科研院所解决了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了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增强了就业竞争力;高校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对社会而言,高校培养更高素质的研究生、企业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的增强,都将直接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效益。所以创新基地的建设是一种更好的实现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共赢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优秀领军人才与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科研创新团队构建不科学、文化建设薄弱、制度保障缺乏等问题,提出通过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模式的创新和团队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发挥科研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和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管理新理念,创新科研管理方式,着力营造宽松宽容的管理环境,协调处理好部门间、科研与教学、基地与平台的关系,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通过培育创新人才、建全评估机制、强化科研道德建设等措施,实现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孵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人才的“孵化”模式是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一个新探索,它是以科研团队为核心,将教学、科研“孵化”、科研营销三大系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该模式的四个组成部分——科研团队、科研“孵化”器、科研营销和教学各有特定的功能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为了探讨如何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坚持科研的育人性与教学的学术性有机统一,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阐述了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剖析了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教中有研、研中有教、协同育人;探讨了搭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实践;提出了完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3个方面:建立寓教于研的管理体制、完善寓教于研的激励机制、构建寓教于研的监督机制;总结了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实践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对于数学教师在创造教育中要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思想,发挥知识再创与鼓动潜能,重视学生自学能力与大胆猜想能力的培养.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做好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科研育人”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高校的育人方式,目前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主要有“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三种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科研育人”的提出,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科研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影响学生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增强学生识假辨伪、反对迷信愚昧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6.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国内外的一些高校已在科研育人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值得学习.“科研育人”应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需要学校、社会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行为 ,需要有适合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组织形式。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 ,所以 ,真正的创新主体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科研与生产分离、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痼疾 ,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积极培育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 ,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所成人高校,搞好科研、发展科研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创新、培育人才,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新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实行分级把关,抓住工作重点,把握科研发展的态势,才能真正提高科研实力.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管理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技术以锐不可挡之势迅猛发展的21世纪,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而教育为兴国之本,以创新教育管理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如何改善现有的教育体系,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就创新教育管理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以理念服务实际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用伦理原则指导高校教研人才管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培养人才、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使命是由教研人才承担的,但由于高校定位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评定贡献、竞争职务和地位、获取报酬等方面却对教学型和研究型人才给予不平等的待遇,造成教学与科研管理的对立和高校教研人才的流失,因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导入伦理原则来指导教研人才管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药学专业教学与科研的现状与问题:教学责任的缺失、科研责任的缺失、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失衡。阐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利关系: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指导科研。提出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求发展,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着力打造复合型人才。最后,探讨了教学与科研的协调与发展关系:教学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科研是高校的强校之路,常青之藤。教学中有科研,在科研中有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助互利。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高等学校在教学和科研关系上不协调的两种表现形式,探讨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促进教学、培育人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先锋队,高等艺术院校依靠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承担着艺术科研创新的重任。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艺术院校把科研工作作为其发展的龙头,逐步实现从单一教学型院校转变为教学、科研综合型艺术院校,但如何真正实现艺术领域里的科研创新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强化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为社会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学科建设是集学术队伍、学科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基础条件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化建设。学科建设具有知识创新的功能、聚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承载和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高校学科建设可以为创新型河南建设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根据学科建设总体落后、高校创新作用发挥不足的实际情况,河南省高校应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优化学科组织,改进学科制度,促进自主创新;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研水平,发挥好知识创新和科技支撑作用;建设创新团队,开发和培育高水平人才,为创新型河南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建设学科基地,构筑创新平台,为创新型河南建设提供条件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掌握有效的指导方法至关重要.研究生若得不到正确而有效的指导,就难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就要求指导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其次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方法.就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生而言,指导教师应当如何对他们进行指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根据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点,全面考查了我国的研究生指导工作,并从学术道德、创新能力及论文写作等多方面提出了改进办法和建议,对于解决研究生的有效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