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吉方(以下简称段):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您置身美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能首先谈谈这三十年来您的学术成长历程吗?王杰(以下简称王):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三十年了。1978年我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开始并没有太明确的兴趣,除了听哲学系的课程以外,也选修了诸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相似文献   

2.
南帆  滕翠钦 《学术月刊》2012,(1):155-160
○南帆先生,我很想知道,您的文学兴趣是如何养成的呢?回到治学历程的源点总是更有利于梳理学者的学术脉络,您的求学生涯对您的学术职业选择有着怎样的影响?●严格地说,我的文学工作始于大学求学阶段;进一步追溯起来,我的文学兴趣可能更早一些。中学毕业之后,我下乡插队。三年左右的乡村生活,我开始犹豫地向文学靠拢。除了兴趣之外,从事文学研究成本低廉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高老师,您的学术研究主要在美学,请先谈谈您选择从事美学研究的原因和经过,好吗?●我是1977年参加高考,次年入学的,入学以后正好赶上了中国的"美学热"。那时,美学书是卖得最好的,美学家的讲演听的人也最多。像朱光潜、李泽厚、蔡仪等人的书一出来我们就买,买了以  相似文献   

4.
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是李泽厚对自己美学理论学术特征的准确概括。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同时也典型体现了其固有的学术局限。它对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是中国当代美学从传统哲学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学术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厚实践美学在人类学美学、审美文化研究和审美的当代文化功能三个方面尚有极好的学术前景,可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实践美学既可作为一个学派继续发展,亦可以更自由的形式融入当代中国美学,为各家广泛吸收。  相似文献   

6.
置身美学研究三十年,王杰教授一如既往地致力于现代美学的理论发展与学术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他的美学研究突入审美幻象的理论空间,介入当代审美文化现实,全面审视现代审美文化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王杰以扎实缜密的问题意识和严肃认真的研究态度,努力探索建立现代美学体系的理论方案,拓展了现代美学的发展空间.无论是那些可见的成绩,还是那种诚挚的努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考量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试验与实证方法,实践美学也不例外。西方实验美学的三种理论模式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并相互对应:心理动力学模式—中国古代的“心动说”—高尔泰的主观论美学;行为主义的S→R模式—中国古代的“物动说”—蔡仪的客观论;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模式—中国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在此复杂的理论博弈中,实践美学不仅用“实践一元论”解决了哲学美学中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心物关系问题,而且用历史和逻辑、共时与历时相统一的方法将试验心理学与审美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使自身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实证基础上。当前有必要重提实践美学的实证方法,以抵制美学玄学化的倾向,并对种种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  相似文献   

8.
段老师,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我希望借此机会能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您能先谈谈您是怎样走上哲学研究之路的吗?说来话长。我是文革期间的老三届。1969年1月,我作为北京知青,到山西省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3月,我被推荐到地处长治的晋东南地区太行五七大学上学,并在那里第一次学到  相似文献   

9.
黄健云 《云梦学刊》2006,27(5):158-160
随着世界性的人文关怀的呼声的再度高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再度成为哲学和美学研究的主旋律,如何发挥学科的优势为培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服务成了哲学家和美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张玉能站在为新世纪培养新人的历史高度,凭着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其仁慈的育人良知、敏锐的学术思维和独特的学术视角深刻解剖了美学史上首倡“美育”的席勒思想的内蕴,推出了令人兴奋、引人思考的新著——《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该书的问世,对丰富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构具有独…  相似文献   

10.
金瑶梅(以下简称金):吴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这次学术访谈,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请您大致描述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1.
陈琰 《学术论坛》2006,1(5):34-38
中西美学都注重听审美,但二者处于不同的维度之中。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听审美所强调的是一种自然体验,庄子的心斋把它阐发到了极致同时也把它带向了边界。而西方美学中的听审美主要是人神同在的一种超越性的经验,通过与自然的分离,它使精神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但也抽掉了感性活动的丰富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听在中西美学中的不同审美经验是我们反思审美生存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普遍意识:中国美学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意识缺乏是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之突出局限。当代中国美学需走出本民族文化特色守护神角色 ,以人类文化共性为立足点。超越中华审美精神个性 ,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审美共同性问题之普遍意识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自我超越、深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传统 ,此正为西方美学之弱项 ,深入、系统地研究此三大传统 ,将大有益于中国美学史和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亦大有益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由进化论思潮的流变所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在"后现代转向"中面临着理论困境和表述危机,而由后现代转向的解构性生发的反思与讨论,使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对旧有进化模式的省思中,具有新的理论转向的路径--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学理建构和理论表述,形成了一个需要引起学界关注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学术论争。其中三个最重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问题的论争。在当前,汲取论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休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邹老师,您好!您在学界以对文化哲学理论的研究而著称,在此领域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反响。借此机会,可否请您谈谈您是怎样走上文化哲学研究之路的?  相似文献   

16.
张雷声,女,1954年2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高中毕业后插队农村,后进工厂当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就读于安徽大学经济系,1982年1月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研究生,1987年6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93年5月晋升副教授,.1997年5月破格晋升为教授,随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  相似文献   

17.
德国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当代德国的最重要哲学美学学派。它大体经过了奠基期、发展成熟期、走向“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理论特征表现为:(1)具有鲜明的批判性;(2)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的人道主义美学;(3)受到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影响;(4)具有一种反对科学理性的浪漫主义倾向;(5)最终走上了营构审美乌托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美学思想,没有美学体系。没有美学体系的原因在于美学所赖以存在的哲学没有形成体系。马克思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只有关于美的论述,这些论述散见在他的多部著作中,尤其是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很多人发现了一个不同的马克思。中国马克思美学的兴盛与中国学者对《手稿》的阐释密不可分。但在这种阐释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绝然不同,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中国被迫纳入现代性发展轨道的历史条件下从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反省起步的。从承继的关系来看,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若干精神有所反思和张扬,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又是在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学基础上开始建构的,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有着相当的差异。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发轫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在之后的岁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审美观念强有力的两翼,即审美自由主义与审美功利主义。审美功利主义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但审美自由主义也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在民族决战和阶级决战的关键时刻,对审美自由的向往仍然被顽强地表述着。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萌芽和发展到1949年告一段落。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西方美学思潮和理论大量引入,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生成和定型,尤其是为后来发生的若干次美学大讨论准备了人才和资源。就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基本特点而言,美学问题始终是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决定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历史特征和命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学术史是一部西学东渐的历史,以中西之易谋古今之变乃其实质性历史内涵,自主性创新能力缺乏是20世纪中国学术最大局限。在新的世纪,中国学术已然进入一个可以自主创造的时代。就美学而言,最关键者有三:走出观念,面对当代大众审美实际;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审美普遍性问题;在自主性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升自主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