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管理防御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较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理论界一般将其归因于股权融资资本成本低、大股东控制权收益、有缺陷的监管制度和低效率的资本市场等。本文认为,这些因素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在当前公司内外部治理失效,对管理者监管弱化的背景下,管理防御行为应是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重要解释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对两类股东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壮大,在面对大股东利益侵害时,机构投资者由于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较多的股权份额,在一损俱损的情况下对大股东的侵害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并且对我国资本及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投票权制度改进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的意志完全主导了股东大会,而小股东意志对公司决策变得毫无意义,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大股东通过掠夺小股东利益的方式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那么投票权如何配置才能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呢?本文以2002~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中赋予外部股东超额投票权的分类表决制为研究背景,发现分类表决制可以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尤其是基金持股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利用分类表决制可以解决财务学中的"再融资之谜"。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现有股权结构下如何更为合理地配置股东权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股权分置改革后控股股东代理行为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助所构建的控股股东代理行为指数,对股权分置改革后的控股股东代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董事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间接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比较普遍;大股东间的股权制衡对控股股东代理行为有抑制作用;增加独立董事比例、保障中小股东的投票权,减少隶属于控股股东单位的公司董事数量,建立适度规模的董事会有利于抑制控股股东代理行为。  相似文献   

5.
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造股权再融资价值创造关于其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式,对2000-2007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以及2006年间我国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为全体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进行估算与比较.结果显示:1)样本期间内A股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给股权价值带来了负面影响,每1单位股权再融资所增加的总股权现金流与其机会成本之差的均值在-117~095之间;2)香港样本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也对股权价值造成了负面影响,但负影响程度比A股上市公司小,每1单位股权再融资所增加的总股权现金流与其机会成本之差的均值在-075~-067之间.  相似文献   

6.
大股东控制下的资本投资与利益攫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资本投资形成控制权收益的理论阐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攫取控制权收益的自利动机和市场风险分析,本文以2001-2005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发生了非流通股交易的公司作为考察对象,从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两个方面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攫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大股东不仅通过资本投资形成了控制权收益,而且资本投资规模越高,增加等量资本投资所攫取的控制权收益越低;尽管通过股权投资攫取控制权收益的隐秘性较高、成本较低,但由于增加了控制链的代理层级,控制性股东的收益占有程度也较低;大股东的自利性资本投资行为不仅挤占了中小投资者的共享利益,而且形成了从增加资本投资、形成更高控制权收益到损害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根据经验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业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国沪深股市1999年-2006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分位回归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探讨业绩处于不同分位点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对业绩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从1999年~2006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下滑是整体性的.通过在模型中引入股权再融资虚拟变量,基于分年度的OLS回归表明,在2000年实施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与在研究期内没有股权再融资行为的上市公司相比,经营业绩的下滑更严重;处于高分住点的股权再融资样本公司不同于其他公司,它们的业绩变化与股权再融资并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表明股权再融资后公司的业绩变化存在内部差异性,同时在各个分位点上市公司的规模增加均对经营业绩具有促进作用,负债率对业绩改善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上市公司以“一股独大”、“股权分置”、“同股不同权”等为特征的股权结构向来被认为是造成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以及证券市场众多弊疾的根本原因,并成为目前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依据。但我们认为,在股权结构选择的问题上,应该以股权结构能否促进上市公司效率水平的提高为标准,毕竟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上市公司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率的高低。本文从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两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以及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以及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而与技术效率水平提高的相关性却并不显著。这说明,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和较高的持股比例会激发控股股东的“支持行为”,其“掏空行为”并不严重,而大股东之间的制衡则往往成为企业效率提高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当今公司代理问题研究焦点已经从第一类代理问题转向第二类代理问题,即向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随着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对民营上市公司研究也成为一个焦点.由于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集中度高的现象,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掏空行为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从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视角,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得出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大股东掏空行为呈U型关系;股权制衡度能有效地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等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的双重代理成本决定了大股东出售解禁股行为与股权性质及公司财务特征相关.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控股股东,国有控股大股东的减持倾向与力度低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公司表现出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管理水平较好但每股收益低下、公司规模较小等财务特征.而且,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动因并不相同,资产负债率高和货币资金持有量低是导致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盈利能力差是导致非国有控股大股东减持的主要因素.负债率较高和每股收益低下对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营业利润率低下和规模较小对非控股股东减持行为有显著影响.大股东通常在公司价值被高估时减持获利,减持行为存在显著的时间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利益输送与投资者保护--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股权是相当集中的,现实中控股股东有时无助于监督管理者,而且还会掠夺小股东,使公司治理趋于恶化.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对上市公司造成危害,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通过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在我国市场上能对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进行投资者保护的力量主要有其他股东力量、机构投资者、独立董事和外部审计师等.  相似文献   

12.
股权控制、投资规模与利益获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资本投资形成控制权收益的理论阐释,实证考察了不同国有股权控制特征下资本投资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 1)整体而言,投资规模与控制权收益正相关. 2)资本投资对控制权收益的影响在不同股权控制分类下呈现显著差异,但对大股东持股比例不敏感;3)地方企业集团所控上市公司,其控制权收益对固定资产和股权投资规模的敏感性最高,分别为央企上市公司的10倍和6倍,为地方国资委上市公司的3.3倍和1.9倍;4)地方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资本投资在形成高控制权收益的同时,侵害了公司价值.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上市模式选择,加快市场化进程以促进资本投资的私有利益外部化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股权制衡对并购中合谋行为经济后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弘  刘星 《管理科学》2012,25(3):34-44
以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股权制衡对并购活动中控股股东与高管人员合谋行为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影响。通过大股东效用模型论述股权制衡的治理功效,构建以Shapley指数计算的股权制衡度变量,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6年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对模型推论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控股股东尝试以并购手段掏空上市公司时,将采取向高管人员提供利益回报的方式与其合谋。如果公司中存在制衡股东,高管人员获取私有收益的空间将被压缩,低效并购造成公司业绩损失的情况也会减少。实证结果显示,当控股股东与高管人员合谋时,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程度越高,高管人员通过并购获取的私有收益越少,公司的并购绩效也越好。  相似文献   

14.
利用会计研究法、“分类加权的FA-DEA”法、事件研究法以及Tob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整体上市前后样本公司的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建立理论模型解释实证发现. 多方面证据表明: 尽管短期内整体上市大幅度提高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并实现 了上市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但未能带来中长期收益和效率的提高,公司股票也并未给长期投资者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 大股东的国有属性对公司效率具有负面影响. 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整体上市这类表面上的大股东“支撑行为”实际上可能侵占了小股东利益. 这意味着整体上市成为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新途径,有必要完善相关政策,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刘宇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Z1):234-239
本文从效率基本范畴的分析出发,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资金运动规律的分析,提出资金运动三重性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内涵,提出建立包括制度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运用效率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分析体系,分析了资源运用效率所涵盖的治理效率、价值效率和价格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2001~2010年的数据,基于迎合理论,考察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反映投资者偏好的现金股利溢价并不相关;股权分置改革后,现金股利溢价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解释力显著增强。这一结果表明,股改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更加注重中小投资者的偏好。股票股利溢价对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利政策在股改前后均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上市公司股票股利政策与中小股东的偏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A股市场再融资管制环境,检验了A股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中的市场时机特征及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再融资中的市场时机行为显著,表现为两方面:(1)市场高涨时,会有更多的公司申请再融资;(2)申请再融资成功的公司,市场时机适合时融资规模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申请再融资公司的数量还是再融资规模,市场时机都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于股价的时机,另一部分是基于再融资管制政策的时机,后者在配股中约占36%.基于市场时机的更大融资规模导致再融资当年杠杆率下降更多,但由于存在发行价格和规模限制,市场时机对资本结构的 影响短暂.  相似文献   

18.
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行为及法律约束措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是一种大股东与经营者合谋牟取私下收益的行为,在合谋状态下,大股东的监督检查强度高于非合谋状态.大股东与经营者的合谋行为导致中小股东收入水平下降,它不仅把中小股东应得的利益转移到大股东手中;而且还会降低公司的收入水平.要求大股东承担诚信义务是规范大股东行为的最主要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上中小股东首次在董事会选举中击败控股股东并成功控制董事会的上市公司"深康佳"为例,探讨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途径及局限性。主要发现和结论是:首先,互联网时代下,随着法制环境的改善和信息渠道的日益畅通,中小股东的维权意识更强,更容易了解和辨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害行为,也更可能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渠道沟通协作并联合制衡大股东;其次,股东网络投票制度降低了中小股东投票的成本,而累积投票制则大大提高了中小股东选派董事代表的可能性,成为中小股东制约控股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渠道;最后,由于中小股东利益联盟脆弱、治理角色定位不当、短期偏好等局限,中小股东掌握控制权可能造成公司在治理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混乱。因此,我们需要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本文提供了一个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完整分析框架,丰富了现有中小股东治理的相关文献,也对有关当局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尤其是股东投票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且控制大股东不积极参与权益再融资的现实背景,借鉴动态公司财务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实物期权方法,在理论上构建基于控制大股东侵占并内生化了控制大股东持股比例、破产成本、税收因素的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动态模型,探索控制大股东侵占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内在作用机理。通过设定合理范围的参数,使用Matlab工具对模型进行具体的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大股东的侵占行为会导致企业的投资时机和违约时机提前,并引发过度投资和过度负债;与积极的控制大股东相比,消极控制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对企业投融资决策的扭曲作用更大。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以及鼓励或者诱使控制大股东积极参与权益再融资是改善控制大股东过度投资和过度负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