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理论,对高校图书馆馆员提出从情感管理、制度管理和目标管理等三方面进行人性化管理的策略;对师生读者的人性化服务从尊重师生和谐化、信息服务个性化、营造环境人性化等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在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中应注意循序渐进、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断创新等。  相似文献   

2.
正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管理就是对人的服务。确立服务观念,掌握服务技巧,提高服务质量是一个农村小学校长为之奋斗的目标。人性化是农村小学管理永恒的理念,在人性化服务的实践中,从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出发,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认为需要做到"四个结合"。刚性与柔性结合就农村学校这一特殊环境而言,校长和师生员工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互相服务的,同舟共济的。学校工作存在着分工协作,各方必须互相支持,这种"互相服务"是建筑在"互相配合"的基础上。校长和师生员工在"服务"中增强认同感、归属性,产生力量感、竞争感。现代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决定了"安全感"与"危机感"共生,"刚柔并济"的管理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生命、理性与意志,进而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他们的社会化和个体化。校长需要深入理解、掌握人性特点,按照人性发展变化规律管理学校。学校管理的精髓就是"人学",人性化的管理应当是学校管理的密钥,校长要做解读人性的高手。校长要成为价值引领的代言人。学校管理不仅需要校长的思想引领和行动引领,更需要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4.
中西人性论与人性管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重法治,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朱熹推崇《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并作了诠释,但是,如果由此简单地以为朱熹主张应当像对人之爱那样爱护自然万物,那是不确切的。像先秦儒家一样,朱熹强调"爱有差等",并且以"理一分殊"为依据;因而在朱熹看来,爱物与爱人是不同的。同时,朱熹又不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是吸取了贾谊《新书》的观点,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根据不同自然物的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翔集"即"时飞时停","游泳"即"时浮时沉","讥"应释为"批评、指责";"或"即"有";"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必"即"如果、果真";"随"即"轻易、随便";"植"通"置","放下"之意;"葛",古代用来织布的一种植物;"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进平技"即"进于技";"结发"当释为"成婚、结婚";"愁思"乃同义复词,即"悲伤、忧愁";"过"即"探望、看望"之意;"冷袖"当释为"罢舞"。  相似文献   

7.
论高等教育的人性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化高等教育是一种契合人性发展轨道,不断建构人性、完善人性、促成个体潜能最大化释放的教育。针对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指出实施高等教育的人性化势在必行。在遵循学生个性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启发思维,尊重个性,塑造精神的教育,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管理中,最有效的管理是人文管理,因为人文管理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底线、以关爱为核心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而人的管理靠的是精神的培育和灵魂的感召,仅靠生硬的制度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人只能用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用心灵来感召。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句名人格言说得好:“要管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长期以来,我校要求:校长和主任为教师做表率,教师为学生做榜样。凡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和主任首先做到;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这就要求作为管理者的校长、主任、教师要做高品位的引领人,…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人性",一般指有别于动物的人的基本特性。它是研究人学问题和人文现象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他处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经由社会、文化的造就才使人成为人的,为此确立了一种科学的人性观。因而"人性"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生物属性),更不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此外,在探讨何谓"人性"问题上,要避免将"人性观"与"伦理观"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人性观"根本上是要说明一个"是"(人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采取事实的、科学的态度;而"伦理观"根本上是要说明"应当"(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持守理想的、价值的尺度。  相似文献   

11.
论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图书馆管理中,人的管理是关键,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其 工作特点都需要图书馆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尊重人的思想为基础的管理,它 由重视人到以人为中心,再到人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来逐步达到人性化的管理,其实质是 “以人为本”的管理。图书馆应营造一种以“尊重职工、信任职工”为基准的人性化环境, 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奖励机制,以关注职工的发展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来推动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 企业人本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人本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感情和理想,重视挖掘员工的潜力,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意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我国,实行人本管理并不是说可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国外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立足点更多的是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和企业的自身利益,较少考虑人的社会属性和对社会的责任,所追求的一般只限于员工对企业的关切程度和所表现的工作效能,只注重从企业利益出发来满足员工的需求。而社会主义企业也好、医院也好,…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者,斯宾诺莎在批判基督教传统与笛卡尔实体论的前提下,确立了上帝、实体与自然的"三位一体"自然观,建构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组成的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自然观是广延与思想的统一,这表明自然界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有着什么样的质的差异,都存在于统一的自然界中。在伦理学探究中,从上帝、实体与自然"三位一体"自然观基础出发,为了使人心臻于完善,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走出人心对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等外在善的追求,仅在正当、合理的限度内才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幸福本身。只有"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才能获得最高的幸福。对斯宾诺莎自然观的伦理探析,不只是还原理论本身及其阐释,更是为了促进当代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目前生态伦理探究处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对立的"两难选择"胶着状态,使自身理论的整体性无法显现。如何从"两难选择"的僵持状态走向生态伦理观的整合,是自然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要求。斯宾诺莎的自然实体论及其幸福伦理观探讨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状态走向统一的和谐思想,启发人们重新发现并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限定人的知性的能力范围,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因而对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有某种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无偿献血,救助生命,无疑是行仁义之事。公民行献血仁义之事,血站须得以仁义之心待之,尊重无偿献血者的被认同感和价值,推行文明、亲切的"人性化语言",提供高效、规范的"人性化采血服务",营造温馨、舒适的"人性化献血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公民无偿献血,并成为无偿献血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促进者。  相似文献   

15.
不其簋被认为是最早的一件秦国青铜器的结论非常值得怀疑。从铭文文本出发,辨析了铭文所记"伐玁狁"与文献记载秦庄公"伐西戎"并非一事;铭文中"西"应是方位词而不是具体地名"西县";"西俞"亦并非泛指"西隅",而是"西方的俞",即文献中的"俞泉"或"百泉"。不其簋可能不是西周晚期的秦国铜器。  相似文献   

16.
陈卓 《淮海文汇》2012,(1):29-34
解决校车问题,就校车论校车是不够的,应该将它放到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中统筹考虑。从"物品效用的可分性"这一自然属性看,校车不是公共物品;但是从体现"个人自由""社会公正"等社会属性看,校车是政府的责任。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校车事件的产生,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解决校车问题的必要前提。今天中国校车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校长是学校的领头羊,肩负的担子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校长是一面旗帜,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如果跳出管理看管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管理不仅仅是校长一人的管理,学校的  相似文献   

18.
正提高自身修养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对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60条具体要求,涵盖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德为先;二是育人为本;三是引领发展;四是能力为重;五是终身学习。上述五个方面,"终身学习"是关键。向书本学习有人说: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于一个人的阅读半径。作为校长,要想在管理水平上不断提升,就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校长读书的类别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书籍;二是与管理有关的专业书籍;三是杂书。书海茫茫,读书要实行"有效嫁接",为我所用。向实践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校长一定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管理第一线,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反思。与外界交流当今社会,是信息高度密集而又相互融通的。作为校长要有开放办学的心态,"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开阔眼界,充实自己。沛县实验小学经常和大屯煤电公司一小、乡镇兄弟学校进行"同课  相似文献   

19.
正我时常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是合格的校长?是否是魅力型校长?学校管理是否充满激情?是否打造一所和谐的校园?显然没有达到要求,但我正在对照要求且思且行,积极向魅力校长、激情管理、和谐校园的目标迈进。行走在魅力校长的路上。校长是一只点燃教师工作激情的火柴,是位倾听教师心声的知心者,是一位师生活动的参与者,更是师生生活服务者和师生发展的引路人。“以人为本”是我工作的法宝。我深知只  相似文献   

20.
区分清楚政府"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是定位政府角色的基础.现实中的政府是社会中的暴力垄断组织,其产生与持续存在均有深刻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匪帮"和民众理性自利的结果.文明发展和历史潮流要求政府应该是为全体社会成员谋福利的工具,而不是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的工具,并且它应该建立在社会契约等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社会利用知识的理论以及现实发展的需要,都要求政府角色定位应遵循"以民为本、公正协调"的原则."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激发民资,开发民智",是政府实现"以民为本"的有效措施;建立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是社会实现"以民为本"的关键."以民为本"将揭开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