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作为继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大师,品特虽深受贝克特之影响,但又未完全背离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戏剧传统。品特的剧作喜剧性与威胁性相统一,荒诞性与真实性相融合,语言破碎、简洁、诙谐幽默而富有潜台词,别具艺术风格,因此被誉为"威胁性喜剧"。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意象和象征叙事带有复义性,具有无限解读的意义空间.卡夫卡的小说经常用小人物的荒诞生存处境引起读者对现实世界进行反观自照,审视现实世界中的荒诞意识和悲剧性存在.在精神上展示出现代人与世界分离后,潜意识中的恐惧感、灾难感和孤独感,展示出人在异己世界中孤独处境的生存真相.在幻象与真相的悖谬逻辑中,预言着世界的荒诞性存在,并由此避开事物表面的真实性而直达世界的荒诞内核.  相似文献   

3.
鲁迅运用荒诞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早期的萌芽.首先提出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手法,通过对鲁迅的 "荒诞"手法特点的分析,得出其与魔幻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进而总结了"荒诞"手法的意义.在探究了"荒诞"渗透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后,更意在揭示鲁迅创作中的荒诞感及荒诞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联系,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手法、文学观念,更深地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加谬的<鼠疫>和莫言的<红蝗>中的"荒诞"意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非理性、语言的狂欢性以及美学追求的差异性的分析比较,来考察"荒诞"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无论是故事的情节还是语言的运用,在小说中无不直指世界的荒诞性。这些黑色幽默化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很多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找到其文化原型。小说在运用神话原型的同时,把它们建构在黑色幽默的喜剧框架上并进行颠覆,让我们在捧腹之余体味到了海勒小说世界里的荒诞性。  相似文献   

6.
荒诞派戏剧对传统的反叛突出体现在对语言的贬低上,在此通过多贝克特、尤涅斯库、品特和阿尔比等荒诞戏剧语言特点的分析,指出作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的语言已经解体。荒诞派戏剧中的荒诞语言反映了现代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非理性化与现实的荒诞性具有同一性。荒诞派戏剧的荒诞语言既体现了语言交际功能的无力,又表现了现实世界荒诞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东西小说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其浓郁的荒诞色彩。从小说主题、情节和语言等的荒诞性来看,这种荒诞性其实有着真实的一面,彰显了东西对于当今人类真实的生存困境以及存在本质的关注。东西对于人类生存困境进行了真实的再现,充满着终极关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精神向度以及独特的叙事伦理和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三部小说集表现荒诞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呐喊》描画的是悬置了健全理性的外在世界的荒诞;《彷徨》展示了主体理性参与制造的更加完满的荒诞;《故事新编》在以油滑嘲弄荒诞的同时显示了理性的回归.这些对荒诞的不同表现是由低于常人的聚焦、等同于常人的聚焦、高于常人的聚焦等相应的聚焦方式来完成的.鲁迅小说聚焦荒诞的历程中所显示的文体方面的变化,展示了隐合作者和假想读者地位的变化:隐合作者由期待假想读者运用理性超越荒诞转变为希望假想读者不加思考地追随自己.进一步的推论则是,该过程显示了启蒙者对真正的启蒙的放弃.  相似文献   

9.
荒诞视角是当代小说文本建构具有策略性意义的视角,它从美学原理出发,以颠覆为基准构建特殊的小说文本语境,在看似荒诞中体现深刻的蕴涵。荒诞视角主要由叙事者本身的荒诞与叙事对象的荒诞构成,由此延伸到整个小说文本语境的荒诞。荒诞视角投射下的荒诞文本语境,常由情节结构的荒诞体现。荒诞的时空调配,荒诞的人物关系,荒诞的语言表述构成了荒诞的情节结构。以荒诞视角创造的小说荒诞世界因具有"新的价值取向"而具有了审美价值,探求荒诞构思中的深层意蕴就是对荒诞文本语境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0.
鲁迅运用荒诞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早期的萌芽。首先提出 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手法,通过对鲁迅的 “荒诞”手法特点的分析,得 出其与魔幻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进而总结了“荒诞”手法的意义。在 探究了“荒诞”渗透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后,更意在揭示鲁迅创作中的荒诞感及荒 诞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联系,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手法、文学观念,更深地 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11.
王凤仙 《齐鲁学刊》2012,(5):141-144
《多余的话》是文人瞿秋白面对死亡考量自己短暂一生的荒诞体验书写。瞿秋白站在死亡的边缘,终于从"沉沦"中解放,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发现了自己的荒诞性生存状态。命运的左右,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对立,真实自我与社会身份的疏离,失去了精神故乡的流浪,与现象生活的隔膜,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瞿秋白的荒诞感。《多余的话》超越了阶级、政党和各种"名目",是文人瞿秋白源于生命存在的自由言说。  相似文献   

12.
荒诞的儿童文学通过“荒诞”的情节、“疯狂”的人物、“巧妙”的语言展现真实、离奇、幽默、新鲜的荒诞美.荒诞的儿童文学符合儿童思维特性、带给儿童新奇感、符合儿童叛逆心理、赋予儿童反抗动力,是儿童青睐荒诞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恶搞,作为一种另类的话语实践,在创设的虚拟话语世界中通过话语混杂张扬了一种狂欢式的另类理性.在技术时代的娱乐性基础上,恶槁文化还彰显着草根性、宣泄性、解构性、对话性、二元性等多重话语质性;同时,恶搞话语在认真的荒诞中所隐蕴的喜剧思维和批判精神敷陈了其去伪存真后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的存在主义价值,但恶搞话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元因素的影响也深深打上了流行文化和机会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加谬的《鼠疫》和莫言的《红蝗》中的“荒诞“意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这两部作品所体现的非理性、语言的狂欢性以及美学追求的差异性的分析比较,来考察“荒诞“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荒诞的写作技巧,进而探讨该小说的后现代艺术特色。小说中荒诞的写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的类别:一是嘲弄的运用;二是语言的运用。而正是这种荒诞的写作技巧体现了该小说荒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局外人》揭示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荒诞性,并通过主人公默尔索的精神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应对荒诞的正确态度和途径是在“爱”与“对话”中“重新开始”,重建人与世界、与他者的关联,创造性地进行反抗。而默尔索从“局外人”向“反抗者”的成长,则是在辍学、入狱、被判处死刑等一系列边缘情境中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扎西达娃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运用魔幻、荒诞、隐喻和反讽等叙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生活在"香巴拉"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骚动的灵魂。他将独特的个体存在体验与感受诉诸于笔端,揭示了人生的虚无与存在的荒诞,表达了对人性、生存、命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扎西达娃的创作不仅是对民族命运的叙写,更是对整个人类困境的哲性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英国社会文化理论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的表征理论,以达利的《达利与骨骼》为例,解读视觉语言符号意指实践下的“荒诞”。得出视觉语言符号创设了一种“荒诞”的空间类型,打破了传统“美”的观念;视觉语言用符号意指实践了“荒诞”的非理性特征,勾画了现代人的文化意识;视觉符号阐明了“荒诞”世界中的主体特点,拓展意义多重解读的空间的表征结论。  相似文献   

19.
约瑟夫·海勒在其最具代表性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运用非线型叙事、片段和悖论等叙事手法,构筑了一个荒诞、荒谬的小说世界,以此来影射官僚机构的腐败无能、专横残暴和不可理喻以及当代美国社会的混乱、疯狂和荒诞,从而揭示了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人在这个世界中的渺小和无奈,使读者理解小说所表现的非理性等主题,进而体会小说文本世界所折射出的美国社会的黑暗和战争的残酷.  相似文献   

20.
荒诞文学不是一种歌颂性砭文学,而是一种具有彻底的否定精神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批判性文学;它不是简单肤浅地针砭时局,而是在大彻大悟的基础上,以复杂、深刻、荒诞的文学形式从根本上对现存的西方文明价值体系进行否定和批判。因此,尽管它有着极大的不足和局限,却体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不失为一种严肃文学。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探讨荒诞文学的批判意识与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