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儒家思想中的"礼",从鸿蒙时期敬天祭神的仪式演进到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所必遵的纲常,说明礼并非是基于义起,纯粹由人的道德进步而产生。反是人的平等被打破,需要"礼"来分出人的尊卑,使阶级统治具有伦理上的正当性。这一"礼"的理论的理性和政治化过程,完全可以置于唯物史观的视野下,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对庄子幸福思想的研究,不能受《庄子·至乐》的影响,粗略地将其等同于快乐与幸福。幸福是快乐的基源,快乐是幸福的具体体现。庄子重视的"福"即幸福,其贡献不在于对幸福的直接论述,而在于对幸福指数或幸福适宜度即"宜"的提出,在"宜"通"仪""谊"的层面,庄子的"宜"完美地演绎了实现幸福所需要的行为的合理性以及遵循规律而行为的必要性,不仅深化了幸福思想的主题,还构建了自身幸福理论的独特框架,这是迄今仍被忽视乃至无视的盲点。盘活庄子"宜"的幸福的独特因子,是提供21世纪人类幸福指数的可供选择的文化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
爱丽丝·门罗的作品涉及了很多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幸福是其中之一.爱丽丝·门罗的幸福并非等同于欲望满足后的快乐,也并非爱情婚姻等外在事物给人带来的满足感,而是人物经过人生磨难后,对生命和生活产生了新的认知,重新获得的心灵宁静和满足.文章分析了门罗作品中的宗教哲学、东方哲学和顿悟的智慧,以期探询这些哲学对门罗作品人物在经历大悲痛之后重获安宁幸福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幸福感概念构建在人具有主动性这一假定上,即人们若欲获得幸福,必须积极行动,唯有借助个人努力才可实现。幸福感亦为目标,一旦达成便可证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因此,我们愿意朝着幸福和良好的生活品质而努力这一事实,也更深刻地诠释了幸福的本质。另外,心理和社会的双重积极是幸福感的源泉。幸福的人总能积极地对待生活,不论眼前还是今后。休闲能够带来幸福,但休闲并非幸福本身。事实上,休闲是一种活动,是人们在空闲时间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精彩、更有意义而做的事情。总体而言,我们如果因某种休闲活动而感到幸福,表明我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虽然休闲并不等同于幸福,但毋庸置疑,它对创造幸福至关重要。我们在休闲研究中绝不能忽略休闲与幸福这个当今生活中最具活力领域之间的联系,否则,我们将会丧失提升休闲与科学及公众之间关联性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至善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在提出了"至善是幸福与道德的统一"的命题时,康德发现了纯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追求幸福的欲求是德行准则的动因"和"德行准则是幸福的原因"。康德通过纯粹实践理性的两个"悬设"即"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解决了幸福和道德的二律背反,把道德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推到了崇高而神圣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教育词典之中的固有之义,幸福与教育是相生相伴的.异化的教育造成了幸福与教育的分离,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理应关涉学习者的幸福,成为既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又能够培养学习者判断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的幸福教育,从而带给人以即时与延迟、世俗与形上、外显与内隐相统一的教育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对待幸福采取了一种"先抑后扬"的思路。在道德法则和德性的概念中,单纯基于自爱的幸福绝不构成意志的规定根据,但它毕竟可以作为德性的结果而被统摄在纯粹实践理性的至善对象中。这种作为德性结果的幸福就是配享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从每个人自我的角度去促成的,而是从人们的交互关系中实现的。道德法则要求每个人将他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德性目的来追求,促成他人的幸福就是合乎理性的和具有德性的,仅仅基于自爱去促成自己的幸福就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哲学视域下,道德人格的涵养需要主体之性发之于外,"中"作为衡量主体心性与行为的一贯标准,执"中"以显德,"德之和"是主体之心因道应物而呈现的本然之序。纯粹理念上的个人主体体现绝对价值的完满性,现实经验中个人主体性的实现则不免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条件限制。一方面,个人主体性的完全实现体现其应然价值;另一方面,个人在现实情况下依据生存需要做出的判断、选择与决定,并非与主体性实现完全同一,甚至个人行为被异化为对立性存在,导致主体人格分裂进而陷入丧失本真自我的精神困境。秉承中国哲学致"中"成"和"之义理,人与万物各顺其性而正其命,使人己和解而物我无对,由"和"成其性,以此完成主体性的价值确证。  相似文献   

9.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富人的义务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富贵是什么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由贫而求富,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还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于是为致富,人们"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使各的招数。然而,金钱或财富是否能当作一个人幸福的主要表征?视贪财为产生社会邪恶的人,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如果人们以财富为生活目的,个人成了财富的工具,为财富所奴役,他会逐渐失掉正当使用金钱的能力。一个被财富所束缚的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围绕"富贵"话题阐发的各种见解与主张,文笔犀利,见解深邃,可为同学们提供思考与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从"快乐"和"痛苦"的人性基础出发,指出一切法律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认为犯罪是一种禁止的恶,刑罚是一种必要的恶,而立法的方法首先是要考虑"行为的危害",这种危害体现在结果、行为造成的痛苦或恶之中。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最高之善,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美德) 的生活。这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但并不是其幸福观的独特之处。其灵魂学说,特别是其中关于“理性” 划分为“理性本身”与“在欲求力里的理性”或“被欲求力分有的理性”,不仅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基础,而且也构成了其幸福学说的特别之处。通过这个区分,亚里士多德找到了成就“伦理德性” 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理性本身的活动也即“纯粹理论活动”之所以高于理性的“实践活动” 的理由。因而,虽然合乎伦理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但却只是“次级的幸福”,只有合乎理智德性的生活才是真正最高的幸福。这种生活一方面是合乎神性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是成就每个人真正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并非只关乎人性,亦关乎神性。  相似文献   

15.
快乐是一种心态。拉伯雷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诚哉斯言!知足常乐。人的不快乐,常常是由不满引起的,如果放低欲望,减少需求,快乐自会"水涨船高"。一位哲学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后来,他活了整整100岁。临终前,他微笑着重复那句话。其实,活着就是巨大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应该惜福知足啊!  相似文献   

16.
新的开始     
《阅读与作文》2009,(3):1-1
只要我们留心注意,我们就能够找到幸福。幸福就在我们的心中,它只要求被赞美和重视。它来自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用快乐的思想填充我们的头脑,并尽量注意快乐的一面,我们就会感到幸福。  相似文献   

17.
城市幸福指数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民的幸福。幸福是建立在人生意义之上的一种快乐的心理状态,源自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达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幸福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组织;其中每一个成分都有其独自的功能,但又与其他成分相互影响。可以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幸福加以研究。城市幸福指数是衡量城市各阶层民众生活幸福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适合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为了促进民众的幸福,除了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还要靠个体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8.
"君子有三乐"是孟子德性幸福的经典表述,"家庭和谐、内心康宁、教育英才"构成了儒者的三种基本幸福。然而在其"所欲"、"所乐"、"所性"的幸福序列中,"君子所性"才最后完成儒家终极的德性幸福。孟子既承认天命对人间生死祸福的主宰作用,但更强调"立命"、"正命"和"求在我者",内在心性的作用与道德主体的力量更受重视。德性幸福根源于道德主体的本心,由"尽其心"、"知其性"而达到"知天"的境界;德性幸福秉持着"浩然之气"的培育,进而实现"塞于天地之间";德性幸福贯穿以"反身而诚"的修养,从而实现人生的"乐莫大焉"。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安身立命的人生价值、提升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孟子的德性幸福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限制,人们将幸福获得建立在财富、收入和GDP增加的基础上,但却引致生态环境恶化,人类幸福感在经历与收入、财富同比增长之后,出现停滞,没有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幸福及其属性的解释,分析出财富增加并不是构成幸福唯一要素,幸福感增加还取决于环境和谐、道德集居等等。因此当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是在提高收入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实现人类终极目标一幸福。  相似文献   

20.
孔子之仁学思想对个人幸福的理解并没有把物欲与德性相对立,也没有否认个人幸福的主体基础和外部社会条件.仁学中对于幸福的获得与评价,是需要通过自我不断的学习过程、对利欲的合理理解以及超越的德性三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并且对幸福的体验与获取是一个在人生当下不断践行的过程.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纯粹德性之福,也并非技术操作意义上对具体生活规则的总结,它是以追求“仁”性为基础的生活之路.或许可以这样说,孔子仁学对于幸福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以仁为内在基础而不断践行的生命过程,它既给予人超越的魅力,又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