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的积极性之假设和美德追求的内容,是哲学分支价值论所研究的内容,而价值论为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假设。从价值论层面来分析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体验及幸福感等理论内涵,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第一表现在价值观影响情感,是情感活动发生的基础,同时情感也对价值观有反作用;第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体验的核心,而对幸福的判断恰恰是价值论要提供的标准;第三,良好的道德行为增进人的幸福感,一个人的幸福必然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而通过道德行为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够确保幸福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前人类物质财富持续增长而幸福感却停滞不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过于执着在经济生活中追求幸福,以至于忽视甚至牺牲了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中可能获得的幸福。为了使人们的幸福感获得继续而且持续的提升,我们必须全面考察人类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中一切可能实现的幸福,进而制定最优的资源配置策略。文化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优越的可能幸福,我们应当给予其充分的重视,积极投身于文化生活,并为文化幸福的实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幸福的人对生活事件和环境倾向予以正面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对现实拥有满意的心境,对过去和未来有更甜美的回忆和更乐观的期望.人格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稳定因素之一.据此主张积极接纳人格教育,自觉进行人格塑造,改变认知风格,采用行为扮演法,是提升幸福感的可操作性策略.  相似文献   

4.
美德是被人们认可的能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好处的思想及行为,幸福是人们所追求的快乐、充实并且有意义的生活状态。爱好美德和践行美德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这样一种美德幸福观在中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成为人们理解幸福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实证研究表明,希望、爱、感恩等美德与人们的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积极地践行这些美德能够显著地增加人们的幸福感。目前研究者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文化的影响及美德的分类方面,即有没有能够普遍提高人类幸福感的核心美德,文化因素在影响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的美德方面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而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教师万一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但他至少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的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就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是那些一直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没有自己作品的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他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他上…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生活富裕,身体健康指数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的幸福指数上。当前我国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同性恋群体,他们的幸福指数同样需要人们关注。以往对大众人群所进行的相关研究结论显示,自尊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在女同性恋群体中,这种显著正相关同样存在,即自尊感可以很好地预测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探讨外出旅游与本地休闲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差异。结果表明,本地休闲未显著提高参与者总体生活质量,但与未参与者相比,未使其感知更低的总体生活质量;外出旅游在总体水平上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生活质量。而在具体生活领域中本地休闲和外出旅游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地休闲能显著提高参与者在亲属关系上的主观幸福感,而外出旅游能显著改善参与者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具体生活领域的生活质量。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引进了竞争机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应互相协作、互相帮助。这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愿意强调合作而担心竞争。因此如何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一、竞争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竞争在远古社会就自然地存在着。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最初的意识和行为里就包含着这一生物学、社会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但由于过去在评价经济发展时过多的关注GDP等硬数据,而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对人民幸福程度这一软指标关注不够,使得虽然经济增长了,但人们的幸福感不但没有随之增长甚至还有所下降。因此,研究幸福指标的经济学意义及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决策部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出台以人为本的相关人文关怀政策、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休闲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休闲方式作为生活方式、文化发展方式,也必然是人的享受和发展方式;人的享受和发展在本质上与休闲方式的内在矛盾即休闲力和休闲关系的矛盾运动直接统一。休闲文化具有显著的价值性,它的根本趋势是实现休闲的人性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文化,按照和谐、欢畅、自然、明觉的休闲价值标准,努力追求这样的休闲状态或境界。我们应该自觉地建构以人为本的休闲文化以便更好地实现休闲的人性功能,进而革新诸如幸福、财富等一系列社会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闲暇与幸福的关系是作为一个德性伦理问题被提出和探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既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也是幸福本身,两者通过德性达成统一。现代休闲研究也关注休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注看似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闲暇与幸福关系探讨的延续,但实际上更偏向于从社会心理学或历史角度研究,缺乏德性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当代德性伦理研究中虽有学者提倡恢复亚里士多德论及的德性与幸福的概念,却未体现出对闲暇概念的足够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闲暇内在包含的古典精英主义论调在现代社会的不适用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闲暇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发展中失去了其对于实现幸福的必要性。重返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框架,有助于厘清休闲与幸福的关系,从而引导人们理性判断休闲活动的适当性,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并通过休闲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幸福感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评价,可以作为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参照。由于参与不同活动的时间分配不同,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同,通过时间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反映居民幸福感的变化。以中国2008年和2018年两次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通过分析个人属性和外界环境属性对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以及时间利用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评估中国民生福祉改善情况。研究发现:十年间中国居民幸福感显著提高,人民福祉明显改善。就个人属性而言,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幸福感越高。就外界属性而言,人均学校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医院数量的提升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从活动细分来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酬劳动、无偿家庭服务、睡觉与个人护理活动、用餐或其他饮食、大众媒体使用、休闲娱乐活动、健身锻炼活动上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建议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交通出行效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经历了生存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幸福民生的演进。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奋斗史,就是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的社会发展史。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有这些民生关注,铸就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璀璨千秋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对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进行分析,指出其闲暇观与其幸福观紧密相连,从闲暇与幸福、闲暇与节制、闲暇与财富、闲暇与教育、闲暇与消遣等多重关系中凸显出来,表现为一种自足的、节制的、符合适度原则的沉思活动,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对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闲暇幸福的生活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老年幸福程度折射出社会道德文明水平。幸福的晚年需要正面的价值引导,需要积极的文化传承。《老子》“尊道贵德”的生命理念为老年幸福生活提供了道德哲学依据,对老年幸福生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生命健在是老年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遂性休闲是老年幸福生活的主要方式;参透死亡是老年幸福生活的终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城市幸福指数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人民的幸福。幸福是建立在人生意义之上的一种快乐的心理状态,源自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达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幸福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组织;其中每一个成分都有其独自的功能,但又与其他成分相互影响。可以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幸福加以研究。城市幸福指数是衡量城市各阶层民众生活幸福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适合采用多阶段、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为了促进民众的幸福,除了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还要靠个体自身的努力去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的幸福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作为最高的善,既是政治学追求的目的,也是好生活与好行为的有机统一。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则是关于幸福的操作性定义,分别代表个人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国民幸福的评价指标。经济发展与幸福生活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复杂性的合力关系,因而经济发展人民未必幸福。要使经济发展与民众幸福的正向作用更为突出,政府组织必须施行更具包容性的以GDP和GNH为主要内容并有机结合的幸福新政,国民个人则必须学会使用重构认知、管好欲望、善用社会支持等幸福心法。  相似文献   

18.
居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越来越广受重视。构建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各级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自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要构建一个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受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就必须贯彻一些基本的原则:完整系统原则、民生为重原则、科学有效原则、实际可比原则、政策导向原则。通过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两大部分可以综合测算一个地区的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幸福思想立足于唯物史观,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把哲学价值论对“至善”的思考转换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转化为对现实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为价值导向,构建幸福中国;坚持“统筹兼顾”为实践原则,实现科学发展;坚持“自由全面”为意义旨归,创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研究指出,老子的人生价值哲学思想是以“无”“道”“德”三者为基础来展开的。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老子对人事的评判标准与世俗的评判标准并不一致。看似有违常理的事情,例如柔弱胜刚强,老子却给予其合理性。在老子看来,只要遵循“道”的运行规律,就能成为有“德”之人。认为,老子的人生价值观所带来的幸福,是一种内心自我满足的、无需外求的圆满体会。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老子的人生价值观仍然不失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