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华中农业大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22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于2022年12月2日至3日举办。论坛指出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在粮食供给和粮食消费结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新冠疫情、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威胁和挑战。同时,论坛明确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在于保障粮食供应,确保食物获取,提高食物利用水平以及增强粮食稳定性,并提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以提高粮食生产率,优化农食系统结构以促进粮食安全从量到质的提升,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来增强全球粮食系统韧性以及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来改善全球粮农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2.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市场供需形势,剖析当前及中长期内中国粮食供需面临的风险挑战,对优化粮食安全政策、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粮食供需关系的不断发展演变,目前阶段已实现紧平衡状态,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当前及中长期内我国粮食市场仍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多数时期国际国内粮价倒挂、种粮成本高收益低以及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等风险挑战。在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应将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供给保障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具体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筑牢国内粮食安全保障体系;(3)健全完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提高种粮抓粮积极性;(4)积极开拓食物来源渠道,降低粮食损耗与浪费。  相似文献   

3.
粮食供应链安全是一种更为全面系统的粮食安全。在新的形势下,要破解长期困扰粮食产区和粮农种粮吃亏的症结等粮食安全困境,积极应对外资对我国粮食产业的渗透,必须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供应链,以其共生、协同、增值、共赢的内在机理,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统筹粮食核心产区发展,全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保障粮食安全、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采取社交隔离措施以及临时性关闭边境政策,如小麦出口国俄罗斯等、大米出口国越南等明确暂停谷物出口,巴西等大豆主产国港口转运困难,对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与粮食市场保障造成了严重冲击。与此次疫情交织叠加,极端性气候增多、灾害频发,区域性与结构性粮食生产受阻迹象显露,致使全球陷入粮食安全危机之中。据《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新冠疫情可能导致食物缺乏的人数新增8 300万,预计世界饥饿人口数量到2030年将超过8.4亿。  相似文献   

5.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际社会永恒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国际粮食发展呈现粮价上涨和国际粮食政策连续出台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限制粮食出口国家增多和高价粮食持续时期长等问题。综合分析目前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可以看出引起国际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数国家粮食库存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下降、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者普遍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波动大、粮食消耗量刚性增加与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全球经济增长刺激粮价上涨、全球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频繁等方面。从全球层面看,应对当前粮食危机的主要措施是:一是构建全球层面上的粮食安全生产的耕地保障机制;二是在全球视野中构筑灾害应对型农作制度;三是构建全球粮食贮备及需求信息共享平台,稳定粮食供应市场;四是构建全球粮食安全科技支撑计划,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一直处于波动性紧平衡状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粮食安全不容乐观。本文在对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约束增强,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进口来源国集中以及贫困人口购买力低等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进而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供求平衡,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和保障特殊群体的粮食安全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年平均气温上升、年降水量不稳定、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增加,同时极端天气不断出现,造成了粮食种植范围发生改变,粮食产量减少,粮食生产环境破坏,粮食光合作用减弱等负作用,从而影响到了粮食安全。要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抗灾能力、落实资金和技术保障、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十年我国粮食安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伟大变革和实现“稳定”奇迹奠定了扎实根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粮食安全主动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催生粮食产业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的现实需要;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急迫需要;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能力建设既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政策主张,也是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依托,更是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在体制机制、资源保障、科技支撑、种业发展、收益保障、生产主体、结构调整、非常规农业等方位发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在拓宽进口来源、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安全合作等方位发力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供应链韧性;在粮食储备轮换、粮情监测预警和粮食流通体系等方位发力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夯实粮食调控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粮价迅速上涨,国内外粮食安全风险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认为,当前全球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问题主要不是生产和总量问题,而是结构和分配不平等问题;当前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全球通货膨胀加剧,我国粮食安全坚持“以我为主”方针有利于管控粮食安全风险;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在总体上处于历史较好水平,要警惕单纯依靠粮食自给率指标带来对粮食安全形势的误判。此外,管控未来粮食安全风险应对未来我国粮食需求增长潜力做出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进行适当修正与完善。中央与地方、主产区与主销区、粮农与其他农民之间都应进行粮食安全的分工与合作。在粮食禁运问题上,粮食武器是存在的;全面的粮食禁运是极端的;中国有遭受国际粮食禁运的风险。我国应培植与保护生产能力,控制粮食产量,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和集中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补贴的力度,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粮食补贴政策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从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粮食供求形势入手,依据WTO规则并借鉴国际粮食补贴经验,提出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兼顾特定目标群体即种粮农民的收入,应该是现阶段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目标的理性选择,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以构建直接补贴为核心的粮食补贴机制,并提出确立以中央政府为粮食安全调控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粮食风险基金的筹集办法、强化向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强度等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理解和分析新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对全球主要粮食安全战略、影响因素和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战略,并构建了粮食安全内容架构,系统地描述了从战略到落实的主要环节。基于内容架构从战略、组织、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六个维度分析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结果表明,中国的保障粮食安全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资源约束、小农组织、消费变化、国际压力等挑战。面对挑战,在农业现代化、大食物观、反哺农业、粮食文化、全球粮食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碳排放、碳足迹对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对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加剧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侵蚀着中国粮食安全的薄弱根基,恶化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环境。粮食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健康福祉,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引发中国高度关注。回溯历史,中国在实现粮食自主、保障供应、满足需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展望未来,中国需对粮食安全领域的潜在风险进行前瞻性风险识别。就“双碳”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而论,回应碳排放、碳足迹所诱发的气候变化,实现维护粮食安全和践行“双碳”承诺的并行不悖,是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而深远的课题。尽管气候变化对中国部分地区改良农业生产条件、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是有利的,但总体而论,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在全球气候骤变的大背景下,中国极端气候产生的人为因素愈发凸显,动摇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在“双碳”目标已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背景下,实现同粮食安全战略“共赢”是因应全球百年大变局和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4.
为追求粮食连年增产,我国付出了巨大的政策成本、机会成本、环境成本和健康成本。但仍面临粮食供求结构失衡、种粮者收益难以保障、粮食产业竞争力弱、粮食节约意识淡薄等日益突出问题。有必要调整粮食安全保障思路,即:调整增粮方式,追求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扩大粮食来源,因地制宜选择粮食作物;科学确定粮食自给率,有计划地利用国际资源;供需两方同时用力,实施粮食"紧平衡"调控。为此,提出了完善粮食安全宏观调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SWOT等方法,将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短期面临的最大风险,聚焦在农产品供应链脆弱和粮食储备机制僵化方面。应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操作提高履约率,重视数据和信息沟通,稳定供应进而稳定价格,优化供应链。建议粮食集团承接粮食储备功能,实现库市结合,伺机争夺区域国际市场定价权,产生1+1>2的组合效果。在中国模式的农产品供应体系中,退可保国内粮食供应和社会的稳定,保障民生,进可在全球化中获取利益,借力期货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和防范风险,输出过剩产品,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 ,各国在考虑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保障时 ,国际粮食需给情况的正确把握成为其最基本的前提。国际粮食需给的计量研究就是以提高国际粮食需给的预测准确度为目标的。以主要的世界性计量假说及其预测结果为中心 ,对目前有关世界粮食需给的计量研究动向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农业"走出去"作为增加粮食供给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和国内因素,在实地调研我国海外粮食开发重点企业的基础上,挖掘了农业"走出去"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据此本文提出在党中央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借鉴发达国家海外开发的成功经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细微支持的功能,降低"走出去"企业的风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好的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法》的制定是确立我国粮食安全权的契机。粮食安全的公共利益属性决定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仅作为法益而存在,而且要顺应国际社会发展潮流(如"食物权"的规定),提升为粮食安全权,通过我国《粮食法》加以规定,甚至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体现到《宪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粮食安全权的主体、内容、客体,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这一权利,真正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一直是国际社会强烈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国际粮食市场与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国际粮食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但全球粮食产量与贸易供给量基本稳定和充足;国际粮食市场是中国有效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利用程度严重偏低;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行为的发生,在时点选择方面存在较明显的"逆向"调剂问题;在国际粮源的可获得性和国际购粮支付方面,中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空间和能力很大。针对中国应有效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以保障粮食安全,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占中国小麦产量80%的华北产区遭遇大旱,引发了人们对于粮食问题的关注。粮食将是继石油、铁矿石之后新的全球性战略资源。为了应对跨国粮商左右国际粮价,亚洲诸国被迫限制农产品出口,"金砖四国"农业部长齐聚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首届农业部长会晤,共同商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大计,并共同签署了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莫斯科宣言》。中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却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需要在这些大宗商品领域体现出"中国定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