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西方文化是内质互异的两种体系的文化。宗教,由于对各种文化形态具有一种极强的整合力,因而成为这两种文化体系不同内质的集中体现。而且,在造成东西方文化异质的诸种文化因素中,逐渐上升到了首要的位置。在东西方文化冲撞日趋激烈的今天,考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内质,对东西方文化总体品貌进行比较,这对于促进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共同繁荣,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释了批评策略和文化深层动因之间的互动关系.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是孕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母体";个体独立性则是东西方文化趋异的"发动机".个体独立性不仅是东西方两大文化集团的分水岭,也是东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对象施以不同批评策略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是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地理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综合性强的特点,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信息的交流;语调、表情、姿势助说话以及直观教具的多通道联系作用。从不同角度探索了非言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作用,并针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进行了小结。言语——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功不可没。但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中,言语表达与思维相互依赖、密切相关甚至相互等同.东方传统文化却崇尚内省与静思,不认同言语与思维间的必然联系.西方教育界所存有的关于"东方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片面评价源于东-西方社会群体在语言文化、思维表达和认知模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归类与分析,言语表达是其思维的自然属性.东方文化则着眼全局,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联系,其辨证的认知模式含显著的非言语表达特征.不同的认知模式对言语表达依赖度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言语表达对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表明能力评价应该考虑其文化背景,对通常意义上的标准用文化的尺度重新给予客观审视是能力评价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非语言交际在哈罗德·哈曼的交际模式理论中与语言交际一起构成交际者的交际能力.颜色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参与交际过程的展开和思想的“串联”.《东风·西风》中桂兰对“红”、“白”两种颜色符号信息的过滤和解码,实际上反映了东西方对颜色符号的不同理解,从而揭示出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的冲撞.从桂兰最初的交际隔阂到最后的交流沟通,体现了赛珍珠通过理想化的交际模式来搭建东西方文化交流之桥、推动异质文化相互理解与融合的意图和努力.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文化会孕育出不同特色的艺术。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到日本后得到了发扬光大;西方插花体现了西方文化特点并与商业行为有更多的联系;而现代插花则是东西方插花融合的产物。东西方插花的起源、发展和融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一种特有的女性文化的形成,这种传播的多维效果受到了社会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格局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前551-前479年)和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分别是东西方文化圣坛上的巨人,他们是生活在较为相似的历史条件下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古代东西方美育理论的倡导者。他们的美育理论作为他们的美学理论和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东西方两种不同体系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比较他们的美育理论,对于深入探讨东西方的审美理论、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实际上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非言语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由于非言语行为具有民族性和多义性,不同文化的人对非言语行为的要求是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因而有必要了解语境与非言语交际的关系:非言语交际的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取决于语境;语境有助于非言语行为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文化不同,数字文化观亦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探讨了东西方数字文化观的差异性,并对数字模糊语义的翻译原则进行了归纳。指出只有重视这种差异性并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才能使数字在英汉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不致丧失本意,从而进行有效的文化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进程中的俄罗斯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地处东西方交界,在历史上深受东西方文化影响,这使俄国始终面临着廓清它与东方和西方的关系问题。本文考察了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方文化在俄罗斯冲撞、交融的历史,分析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论战及文化走向,对俄国的未来文化走向做出有益的选择:在现代化过程中把西方现代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整合成新型的文化型态。  相似文献   

11.
动物还是动物 ,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赋予它们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东西方人对动物的不同联想来探讨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进行的。其中言语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但作为辅助手段的非言语行为在师生信息交流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最早研究非言语行为的是美国的一批人类学者,如博厄斯、萨皮尔、拉巴尔和埃弗龙等。他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的体态运动实际上是一些能够破译的密码,诸如眼神、表情、手  相似文献   

13.
17世纪之交的澳门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国际商埠,并构筑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且还是天主教在远东的传教基地和中心。这对中国及有关国家的经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既成的历史存在。中国山水和西洋风景作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文化载体,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繁衍生息,以绘画形式反映了不同的审美理念和独特民族文化个性心理。解读和认识这种文化差异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两种伟大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拓展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演变趋势是对话而非冲突。文明的冲突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威胁。东西方只有通过文明对话,并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解和偏见,21世纪的人类才能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东西方思维模式的特点 ,指出由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引起的东西方文化层面上的差异 ,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差异研究对于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非语言行为在直接文化、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等六个文化面所表现出的不同文化涵义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就各个文化面对非语文交际行为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文化对于非语言交际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强化言语信息,也可以代替言语行为实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行为是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传递一定的信息,帮助人际的心理沟通。文章从身体行为和声音行为两个方面分析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阐述了非言语行为对外语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指出非言语行为不仅可以增强言语交际的力度,而且能弥补言语交际的不足,以达到言语交际难以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合作原则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言语双方都必须遵守的一定的原则。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只有谙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履行英语的合作原则。通过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探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应用英语合作原则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共性是由于人类有共同的生理机制,独特性是由于很多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养成的。有时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西方文化里被看作有意识的行为;而中国文化中一些友好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西方文化里可能会成为污辱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