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宗教中国化必然要在中国现代化和世俗社会空间景观中实践.整个中国现代化的空间景观布置必然要推动宗教进一步走向中国化.中国社会的世俗传统和文化环境必然约束宗教在中国的空间实践中进一步深入中国化.宗教中国化是现代化和世俗化的根本方向,宗教现代化是中国化和世俗化的基础目标,宗教世俗化是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二战以后,英国宗教一方面出现"宗教信仰危机",教派林立、教徒虔诚度下降、参加宗教活动人数减少;另一方面,各教派世俗活动十分活跃,广泛参与现世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危机"与"宗教世俗活动高涨"都是战后英国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云南德宏傣族的宗教生活也步入了世俗化的进程.文章以云南德宏州的三个傣族村寨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德宏州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世俗化的倾向.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来揆度社会转型时期德宏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宗教社会服务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宗教参与养老是转型社会时期宗教顺应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养老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宗教世俗化脱下了宗教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宗教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为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践活动又在宗教社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鉴于印度独立运动过程中教派政治的严重危害,独立后,印度首先确立了世俗主义的政治体制,颁布了世俗宪法,确立了政教分离、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的政治世俗化原则,推进了政治世俗化的进程.但由于历史上教派政治的影响,在乌尔都语地位、宗教圣地以及克什米尔问题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双方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干扰了政治世俗化的总进程.从总体上看,教派矛盾并不意味着宗教战争的爆发或国家的解体,但它却反映了印度政治世俗化进程的曲折性.  相似文献   

6.
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世俗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且对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 ,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 ,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 ;另一方面 ,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的死亡 ,相反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全方位地为各种新兴宗教提供了生存环境 ,而且 ,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传统宗教的明显复兴。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将是宗教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罗马法的世俗化是罗马法历史发展演进的结果。世俗化的本质是去宗教化,反映的是人对神的驱逐。罗马共和国前期发生的罗马法走出神龛、为平民所知悉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而是大众化过程。因为当时不具有"去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阿德勒对宗教心理的关注,与其浓厚的家庭宗教背景、临床实践和社会活动有关。其主要观点是:宗教不可避免地走向世俗化,宗教观念的产生源于人类的自卑感,宗教是人类理想目标的具体化,是人类关系的神圣化。其影响在于:对宗教的世俗化理解符合宗教的发展趋势,发展了传统精神分析的宗教观,促进了个体心理学治疗在宗教领域的实际应用。其历史局限表现在:对宗教世俗化的理解消解了宗教的神圣性,对宗教心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原先具有传承性、稳定性、不可再生性、整体性等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现代文化形式的涌入、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受到了破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加剧,反映在它使社会中的同质性降低、异质性增加,使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日益世俗化,使传统的亲情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观念向世俗化、契约化、自由化、平等化、商品化为核心的观念转变,最终带来城镇化文化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传承与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宗教音乐是指各少数民族在各种宗教场所或各类宗教活动中,由特定宗教职业人员以特定节奏和旋律宣达宗教情感、表现宗教观念、展演宗教仪式的一切声乐和器乐的总和。在社会现代化、文明多元化、宗教世俗化的整体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不断偏离宗教这一载体,神圣性逐渐剥落,世俗化、舞台化、娱乐化趋势表现明显。"去宗教化"已经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发展的悖论式困境。集政府、社会、市场与宗教四方力量,构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的"社区参与保护模式",将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水草肥美。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哺育陶冶着藏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形成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本文从地域文化的特色,外来文化影响、拟兽及图腾崇拜、藏族舞蹈的独特审美意蕴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藏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求对藏族舞蹈文化的深层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立场对于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的佛教复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的意义。他首倡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凸显传统佛教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又顺应时变,使佛教主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使他的佛学思想既涵有传统的精神特质,又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融贯性的特色。净空佛陀教育思想是当代佛学发展和佛教现代化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在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起步阶段,因为历史的原因,对宗教的认识还不是很透彻。虽然在《宪法》中设立了有关宗教的条款,但是对宗教自由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并且缺乏对政教关系明确的规定。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与世界潮流接轨,从保护基本人权出发,以更加宽容的姿态迎纳宗教,逐步明确宗教信仰自由和实践自由的范围,加大对宗教自由的法律保护,并认真研究宗教行为与政治行为的界限划分,对宗教团体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宗教回归是现代性批判之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场社会思潮。在后现代从颠覆到重建的过渡中,它逐渐被重视。与神学的后现代建构不同,德里达对宗教所作的“延异”解析,已超越颠覆与重建之争。他在纯然理性限度内解释宗教回归原因,揭示宗教与理性的始源共生性特征,以“踪迹”延搁在场,分析现时实践语境下宗教内涵及其功能的位移,并开启以他者降临性为内核特质的宗教新视野.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宗教情感经历了从信仰到背叛再到回归的过程,其宗教观与德里达“没有宗教的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解构主义角度出发,分析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和“阿门角》为代表的宗教主题作品对上帝中心主义的消解,解读其没有宗教的宗教观。鲍德温在解构和批判伪善、狭隘的现实上帝的同时,极力塑造公正、博爱的民间上帝,从而实现对宗教的回归。他对上帝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是由其社会历史背景、个人心理发展,以及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走出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窠臼、走向以黑人文化为基础的新型现代黑人文学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宗法性传统宗教包括自然崇拜、人物崇拜以及祭祀、占卜、巫术等,它与等级社会制度相始终。近代山东正处于一个君主专制政体逐渐解体的过程中,这种宗法性传统宗教活动也呈现出逐渐衰微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吴彦 《国际论坛》2011,(2):71-76,81
世纪之交沙特阿拉伯的民间宗教政治运动是绝对主义时代现代化长足发展的逻辑结果。觉醒派运动通过合法地位实现权力分享;伊斯兰—自由主义运动超越宗教和世俗的界限而实现多元意识形态和政治力量的整合;圣战派运动以暴力手段对沙特家族的统治造成极大威胁。民间宗教政治运动的多元化倾向,代表着公民社会发育的初步迹象,是民主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历史条件。民间宗教政治运动的滥觞,构成促进沙特家族政治改革和推动民主化进程的社会动力。由于缺乏共同接受的明确政治纲领以及克里斯玛式的政治领袖,沙特阿拉伯的民间宗教政治运动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政治联盟。官方统治基础与民间宗教政治运动之间的力量对比尚未改变,政治天平尚不足以发生明显的倾斜。  相似文献   

19.
深入研究宗教在我国的存在与影响,需要具体地剖析其存在与影响的基本方式,即正统宗教的正式存在与影响和民间宗教的非正式存在与影响。正统宗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友好往来密切联系,发挥了广泛的积极的正式影响。而民间宗教则呈现出其非正式影响的秘密性、地位的弱势与充满生机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