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与徐则臣《北上》是中美河流文学书写中“全球本土化”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都聚焦河上职业群体,借助具有差异性的叙事视角,完成本土身份的空间建构。而两部作品中方向相逆的河流航行表明,无论是美国外向型文化接触过程,抑或是中国内向型文化接受过程,作者都运用航行地图行迹再现了本土社会与世界文化关系的演化历程,传递出可视可听的现代化元素。两部作品同向异构的“全球本土化”叙事,不仅揭示了不同国别作家在面对“本土”与“全球”时的思维差异与价值选择,还揭示了超时空语境下他们思考河流历史、河流现实以及河流未来复合关系的重要性,折射出中美河流文学作品间的文明互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美大学校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训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必然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中美大学校训亦折射出了中美文化的特点:中国大学校训体现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意志品格的培养,提倡心静为学的后馈性特点,而美国大学校训则体现了美国文化中注重认知和个体自由发展,追求“变”“动”的超前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美道歉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做出和接受(拒绝)道歉上,中国和美国有不同的策略。但这种策略的选择既不是完全由中美两国文化的不同所决定,也不完全是由于两个国家现实的政治选择。本文通过对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和2008年美国CNN主持人辱华事件的解决过程,和中美双方在如何做出道歉和接受,拒绝道歉上的选择的分析,得出既不是“文化决定论”又不是“现实策略论”的结论,及道歉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道歉语言选择上的模糊帮助解决了两国的矛盾,但这种解决只是表面的,深层次的矛盾还需要两国加强对彼此的了解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1999年4月10日,经过中美双方艰苦的谈判,两国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签署,美国报纸形容美国各地农民一片“欢呼雀跃”,而中国国内议论却分歧较大;有的认为《协议》是“双赢结果”;有的认为《协议》是中国送给美国的“一份大礼”;有的认为《协议》的生效,将对中国的农业产生“雪上加霜”的效应。如何认识已经达成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作者认为:《协议》的达成是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ID谈判的重大突破,为中国在年内加入WTD跨出了关键的一步;为尽快加入WTD,中国在农业谈判中作…  相似文献   

5.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现阶段中美文化的碰撞宋兴无关于中西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学者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论争,并两度掀起全国范围的文化高潮:“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化热。第一次高潮使一部分国人在理论上认识了中国文化的糟粕,结识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并使之...  相似文献   

6.
2021年,拜登总统入主白宫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主基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拜登政府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战略竞争对手”定位,在经贸、高科技、地缘战略领域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战略竞争。中国对此进行了有力回击,中美双方力量相对持平,中美战略竞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过渡到战略相持阶段。拜登政府在经贸领域实行“选择性脱钩”策略,对中美经贸关系和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在高科技领域,美国升级对华打压制裁举措,以此维持其世界霸权地位,中美竞争加剧。在美国加紧全面推进“印太战略”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围绕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较量不断升级。在中美战略竞争新时期,中美战略相持将长期持续。同时,管控分歧避免双方关系继续下滑仍将是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比中美文化背景,探究两国创新机制形成和发展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分析了孔子、董仲舒和朱熹掀起的儒家思想发展的三次高峰,发现中国文化中存在着“权威主义”和“复古文化”的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却奉行“自由”和多元化,是注重行动和实践的哲学,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对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在哲学文化层面反思的基础上扬弃并求得发展,付之于切实有效的行动,以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美新闻报道观念有着显著不同,一个恪守“正面宣传“,一个偏爱“负面揭丑”。中美新闻业界学界尽管30年来一直试图在弥合这一实践分殊,但结果依然是各自“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从历史元素与思想文化传统的层面来说,正面宣传揭橥了中国近现代新闻发展的逻辑命脉,即“宣传喉舌”;负面揭丑耦合了美国奉为圭臬的媒体政治制衡功能体认,即“第四权力”。中美在新闻报道的功能、题材、真实、客观等方面所存在的这一系列迥异观念,源于各自历史与社会实践,并且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转化。  相似文献   

9.
冰心、何赵婉贞、胡品清、钟玲、王椒升是李清照词“走进美国”过程中的核心中国译者。他们的李清照词英译策略极具特色,翻译质量上乘,是为“学术英译”和“诗性英译”。会通中美文化的五位翻译家具有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等文化身份,这既可以保证纯粹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又可以纠正外国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译、误释。因此,中国译者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理应得到认可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呈现“本土化”趋势,及至20世纪70-8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日臻完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中国母题的缺失、“身份”母题含义的流变、“关系”母题内涵的新建构。对此,以刘裔昌、黄玉雪、汤婷婷、赵健秀、谭恩美等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从不同方面展现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他们作品的主题主要反映华裔作家处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夹缝中的尴尬生存状况。在这种冲突中,他们或者和解,或者反抗、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文化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母题“本土化”就是华裔作家对归属、两种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淋漓尽致的叙述,由此在美国文学界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白虎山学艺"章节中对花木兰故事的改写是按照后现代主义原则进行的,服务于作者汤亭亭构建美国华裔女性种族、个人文化身份的需要,并恰好契合了当今美国社会由欧洲中心主义转向文化多元主义的文化政治语境.虽然这一改写引来了反对者铺天盖地的责难,但其中戏拟、拼贴等后现代手法的大胆使用,使花木兰形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在迪斯尼电影<花木兰>的推波助澜下,该形象成为近几年最受美国人欢迎的中国人物.  相似文献   

12.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和迪斯尼影片《木兰》不同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分析迪斯尼为了达到其娱乐大众的商业目的,对中国传统的花木兰故事所进行的人物及主题方面的改编和西方化处理,以期阐释在影片《木兰》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解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以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为原型,通过融入中西文化元素塑造了一个现代“女勇士”形象,集中展示了她作为华裔作家的跨文化叙事策略。汤亭亭在《白虎山学道》中通过对于圣经、佛教和道教典故的改编和移植,在文本中建构了融汇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的跨文化空间。跨文化空间的构建和“汤氏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不但在文本想象层面实现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对话,同时也传达了作家对于消解现实生活中以男权主导的性别对立模式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木兰辞》是中国传统的乐府诗歌,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在中国家喻户晓。迪士尼动画长故事片《Mulan》,取材于《木兰辞》的故事内核,并进行了成功的二度创作。本文概述了木兰从军的故事源流和戏剧形式的加工改编,分析了《Mulan》在情节改造、人物形象重构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5.
应对欧美反倾销中对我国实施的"替代国"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美(欧盟与美国)反倾销实践中对我国实施的"替代国"政策是我国企业屡屡成为欧美反倾销措施牺牲品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是在全球被诉倾销最多的国家.利用"替代国"政策实践中的不合理性是欧美诉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倾销的"杀手锏".扼制欧美滥用反倾销措施,对其"替代国"政策实践中的不公正和不合理之处据理力争,提出质疑和抗议,直至要求世贸组织最终废除"替代国"政策,以从根本上减轻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危害,是中国企业摆脱反倾销困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和汤亭亭由于对美国华裔文学持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产生摩擦,演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持久激烈的“赵汤论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汤论战”并无实质性的分歧,两者都致力于打破华人模式化刘板形象、对中国文化都有传承并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花木兰的形象具有普世性和族裔性两个特点。花木兰自我陶醉的性别抗争表达了女性主义人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出于对族人的体恤,汤亭亭把花木兰的性别仇恨偷换为阶级仇恨,从而削弱了作品对华美男权文化的批判和对华裔美国女性生存现状的洞察。汤亭亭塑造的花木兰反映了华裔美国女作家女性主义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木兰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扬忠孝的名义传播的。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木兰故事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塑造了一位带有女性主义精神的人物形象,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功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另类”花木兰的质疑和批评。文章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入手,重新审视《木兰诗》及日后的主要文本改编,认为中国的木兰故事存在有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 ,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 ,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 ,决定改变对华政策 ,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 ,脱身国民党政权 ,撒手台湾 ,承认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人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 ,在目前情况下 ,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 ,台湾也不能被中共控制 ,于是 ,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与中国的交往始于18世纪。19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差会”向中国派传教士,通过传教士,中国文化典籍大批输入美国。19世纪70年代起,美国汉语教学和中国学研究蓬勃发展,美国商人和企业家纷纷设立基金会资助中国学研究。美国的儒学研究既全面又系统,如经学史研究、经学思想研究、孔子研究、孟子研究、荀子研究、宋明理学研究、清代儒学研究等,都有成批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