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值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分析。通过研究河南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界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业务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三类供给模式,即内生需求诱致模式——农业内部的分业分工衍生出的各种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形式;外部植入引领模式——涉农经济组织或平台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抓手将现代要素引入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保障扶持模式:以政策、经费保障或特惠支持方式强化公益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带动经营性生产性服务业务发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破解农业生产经营难题,加速创新要素向农业融合渗透,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产业通道,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未来要廓清产业前景认识、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主体结构、提高协同供给效率,服务农业发展大局、健全服务产业体系,大力支持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农业生产托管日渐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改变资本-劳动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等抑制小农户抛荒,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促进小农户规模经营,通过增强小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等促进小农户绿色生产,分别对应现代农业的三个方面: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形成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理论框架。下一阶段,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列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深化农业绿色补贴制度改革,推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实现“大国小农”下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服务业遍布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通过深入分析湖南省投入产出表,利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三个具体测度指标,发现湖南省农业及其5个细分行业对7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均表现出正向拉动效应。其中,农业对销售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对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有微弱拉动效应;对教育服务业拉动效应不明显;农林牧渔服务对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相对明显,畜牧产品和渔产品,林产品和农产品对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不够明显。为了充分利用湖南省农业优势,强化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必须从夯实农业基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着力,加强农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与作业水平持续提升,服务主体与业务范围日趋多元,服务形式不断创新,规模服务主体组织带动农户优势凸显,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功能作用不断升级。然而,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产业仍处于辅助性地位、服务供给不足、机械化作业环节发展不均衡、服务组织数量和融合度不足以及服务短板突出。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新时期的发展策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合作方式;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发展,推动各地建立服务标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创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方式;加快培育有实力的服务组织,创新服务供给形式;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补齐服务短板;切实发挥村集体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中“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拓宽视野,科学把握其历史方位。第一,经济服务化已经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日益成为推进农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路径,要科学把握推进农业服务化转型对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新要求,用现代服务业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第二,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紧迫任务。要科学理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第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成为完善国家治理的战略取向。为此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和优先地位,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好地坚持市场导向、公平竞争。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对于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制度,应注意超前谋划、前瞻应对。  相似文献   

7.
在新形势下,建立和运行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梳理美国、日本和韩国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的做法,汲取其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对策:健全农业知识产权服务制度体系;建立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业部门协作机制;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知识产权服务市场;重视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发挥农业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产业多样化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职业农民、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洞庭湖区农业所占比重过高、农业内部分工不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等现状不利于湖区现代农业发展,应该通过发展食品工业、设施农业、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农村物流业和农业旅游业等多样化的农村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和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研发设计服务业“量质齐增”,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物流服务业发展迅猛,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金融服务业通过提供融资支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数字+”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实现渠道;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业态更加丰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服务外包规模持续攀升,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展;职业教育方兴未艾,提升了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但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依然存在着国际竞争力羸弱、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应进一步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对标国际标准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作为关键抓手,抓住机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流通服务业等五大行业,其区位商值都很高,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在首都经济定位中,应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并将市外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总的定位应发展为引领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中心,立足中国,辐射亚洲。应把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各生产性服务行业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流通服务业等五大行业。北京市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区位商值都在3以上,说明这些行业都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其中科技服务业辐射力最强,其次为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再次为金融服务业。北京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尽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发展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对外扩张面....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影响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04—2012年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增长贡献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现阶段其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是以直接影响为主。最后提出有效地整合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扩大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将粮食主产区 163个地级市中部分地区先行实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因果效应、异质性以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既能有效促进农业发展也能优化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并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因变量滞后一期的稳健性检验;政策效应异质性显著,山区强于非山区,农业规模较大地区强于小规模地区,政策效应伴随着农业发展水平提升而不断降低,表现出“益贫不益富”特点;政策主要通过发展生产托管、培育服务组织和引入现代化生产要素等机制释放政策红利,进而实现推动农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年来,中国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服务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从总体上看,服务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所占比重低、服务出口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必须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科学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城乡居民消费性服务业结构,改善服务出口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人员素质,促使中国服务业结构向着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相似文献   

15.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但现行的营业税制存在的税负偏重、重复征税、出口环节无法退税等问题,阻碍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议将生产性服务业全面纳入我国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实行低税率或免税政策,并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的发票管理制度,研究服务出口的退税政策。  相似文献   

16.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但现行的营业税制存在的税负偏重、重复征税、出口环节无法退税等问题,阻碍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议将生产性服务业全面纳入我国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实行低税率或免税政策,并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的发票管理制度,研究服务出口的退税政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需增长一度迅猛,但内需增长却颇为乏力.我国需要以外需促内需,以外贸促内贸,以弥补内需发展的短腿.外需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国际生产服务业,并能够推动中国本土生产服务业的发育成长.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推动国际制造的中国本土化,通过改进国际产品的中国服务,通过改进中国本土制造而促进中国内需.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阻碍了外需对内需的促动.我国需要改变或者新出台相关服务业政策,培育良好的市场秩序,通过推动服务业发展来达到外需促内需以及提振内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与制造业互利共生对于经济迈上新台阶的江西省来说意义突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虽然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快速发展,但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比较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基于江西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从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四个角度分析,得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但是没有与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依赖最终需求;科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等结论。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机制;增强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0—2010年间中国286个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水平量化与实证研究,全面分析中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格局变化。运用回归因子分析法,构建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数,采用与区位商类似的分析方式对集聚指数的内涵进行解析,即集聚指数的大小及正负值表征了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和其对外服务能力大小,集聚指数越高,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就越高,若集聚指数为正值,则表示其服务能力高于全国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具有省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区际服务能力。研究表明,全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分布态势总体上呈现全国性中心城市的大集聚与各省区及城市群内分散化的小集聚并存,国家层面上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其他省区则集中于省会及副中心城市。依据集聚指数大小可划分出全国性(复合中心)、省域(区域性)及地方性集聚中心。全国总体上呈现生产性服务中心与制造业生产中心空间分离,同时,也呈现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集聚与制造业腹地生产的区域性空间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实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协调度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主要结论是:目前我国区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二者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都呈现出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且各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制约我国区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体制性制约、制造业低端化生产、外资企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的关联度低、城市化水平低及人才支撑能力弱等。各地区应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