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道教蓬勃发展,共宗教活动及仙道传说盛传于世,遂在民间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仙道故事传说。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表现了中古民间社会对仙道境界的观念。中古社会正值新兴的神仙道教发展时期,仙道故事传说既是道教艺术的重要成就之一,同时更是志怪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志怪小说载录的这一类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2.
对豫西北地区流传的各类青龙神传说进行分类整理,同时结合文献碑刻的记载,分析青龙神信仰和传说的互动。豫西北地区基于民众龙文化的民俗心理,逐步产生青龙神传说。在青龙神信仰和传说的发展过程中,祭祀求雨仪式中叙事话语体现、显灵母题的反复出现和"二月二"民俗活动促使青龙神信仰不断发展,新时期"非遗"保护的大背景更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
"狐妖"是四十回<三遂平妖传>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它不仅使<平妖传>确立了神魔小说的性质,而且对于后世狐妖小说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究狐妖故事在<平妖传>中的演变和发展,采用了文献梳理、比较、考证的研究方法,结论认为冯梦龙从<太平广记>中撷取了大量的素材以建构狐妖内容;"狐书"和"天狐"不仅使小说的人物与情节有了施设,而且更增添了幻怪色彩:胡永儿与左瘸儿的形象塑造在重现"阿紫原型"与"雄狐原型"的基础上也蕴含了明代民俗观念. <平妖传>狐妖故事的辑补揭示了早期神魔长篇小说创作所遵循的时代积累型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详解六月六     
《社区》2008,(17):42-43
“六月六”和“五月端午”以及“中秋节”都是一样重要的民俗节日。你了解多少呢? 六月初六.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人世迥异而又趋同的狐、鬼、怪、神仙世界.他通过对狐、鬼、怪、神仙世界与人类世界和谐与冲突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向往的理想世界的范型,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愤恨、不平,也体现了他为弱小者利益呼喊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作为最早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西学书籍并曾游历欧洲、日本的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王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直接体现在他的志怪小说集《淞隐漫录》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对花妖狐媚的描写中,他常常有意遮蔽其狐鬼的特殊身份,侧重于突出她们作为女性的“人性”而有意淡化其“妖性”、“鬼气”。其精心塑造的狐鬼形象在解构中带上了浓郁的世俗色彩,反映了中国近代传奇小说狐鬼形象逐步消解的趋势,与《聊斋志异》形成了一对有意味的参照。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异域风情或者以异国女子为主人公的小说,西学东渐的影响导致志怪传奇小说向真正的域外风情小说发展,开创了中国近代异域风情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美和爱的象征.中国悠久的狐女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在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原型的直接启示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狐形象.在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敢于主动追求爱情,并表现出爱情的坚贞性和执着性的情狐形象.蒲松龄嗜好搜神猎异的个性禀赋,使他选择了"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艺术构思,从而塑造了一批既具有人性又具有狐性的狐女形象.  相似文献   

8.
河伯娶妇是中国古老的民俗传说,本文援引与它类似的中外民俗文化现象,探析了人类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发展与文化传播的共性  相似文献   

9.
吕洞宾黄粱梦觉传说在文学、道教、民俗等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先后经历了雏形、成形和发展演变各个不同阶段。在考证其演变之迹的基础上,探究了其中的规律,阐述了其对文学的影响和在吕洞宾神仙传说流布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神鱼泉因泉井中生长神鱼而得名,因鱼与村民的和谐关系形成多种神奇传说,即鱼与人相约赶庙会的传说、鱼猫不食狗不闻人不吃的传说、鱼会嗑瓜子的传说、鱼生不产卵死不见尸的传说。传说与当地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奇异的民俗生态,即鱼人共俗、鱼人共生、鱼人共长与鱼人相通的民间习俗。神鱼泉传说及其衍生的传统民俗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资源不受污染方面蕴含着无形的巨大作用,再次体现了传统民俗在村社中的非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多种类书资料,分析中国古代狐文化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狐演变为拟人化文学形象的过程;并分析狐形象在诗文与小说中有所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多描写关于婚恋及爱情的题材,而人与妖相恋的故事,则是其中一个独具风采的分支,人妖之恋这一母题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古典小说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这类神话故事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像狐这样被充分赋予意味深长的文化含义。基于此,通过对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符命化,汉魏晋六朝时期的巫术化,唐宋时期的世俗化以及明清时期的艳情化、性爱化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发展历程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文化的嬗变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潮,以此为标志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儒学发展的每一段落,甚至包括其分化和遭到叛逆的段落,均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导致其时文学思潮、热潮或特定创作倾向的产生.这种情况可大致归纳为:孟、荀尚义劝学与宏辩文学思潮;两汉经学与大赋高潮;魏晋玄学与文学尚简嗜奇热潮;两宋理学与文学尚理倾向;明代理学发展与文学思潮的演变,具体表现为阳明心学与小说浪漫化思潮、泰州学派与小说世俗化倾向;清代乾嘉学风与小说炫耀才学热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两个系统,儒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特定联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4.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琼瑶的《白狐》是狐文化在当代的重要发展。小说不仅鲜明地体现了古代白狐文化信仰的祥瑞色彩、报恩主题和子嗣观念,而且客观的人狐分离的当代叙述视野,又为狐小说注入了诸多新质,显示出神奇迷离的艺术品性。  相似文献   

17.
理工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理工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现状出发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实质的概括 ,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育是理工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文化载体之一。其主要实质是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体现了广泛而独特的审美特征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文学家族是中国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伴随着民族群体的目益壮大和汉语文水平的提高,回族文学家族在明清大量涌现,集中展示了回族古代文学创作的风貌和审美情致。回族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回族家族文化在古代回族文学家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持久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和时代动力,转型过程仍受中国文学的传统影响。古代文学发展的式微与晚清文化语境中的强大变革压力为文学近代性的最初涌起准备了合适的条件。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重新定位价值方向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反映。但文学形式具有民族性,通常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学传统的特点、民族审美心理的趋向紧密相连。因此,中国近代文学终究无法摆脱中国文学的古代影响,也无法突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20.
类书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文献种类,它植根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学、科举乃至日常生活都紧密相连。官修类书为历代帝王所重视是与开国修史并行的文化工程;文学类书深深的渗入到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使中国文学被烙上了类书的印记;科举类书为广大读书人所喜爱成为读书人开拓视野、积累知识、参加科举的必备;日用类书则深入到民众日常生活中如老黄历一般成为民众的生活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