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部傩戏至今已经有300余年的古老历史,主要以双峰乡胖土地村杜家班傩戏为主,广泛流传分布于大坪、大桥、升钟一带。傩戏又被称为端公戏、傩堂戏,是一种在民间祭祀仪式上吸收各地民间曲调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更是中国历史、原始戏剧以及民间宗教的综合结合体,它以独特的唱腔、多样化的音乐曲牌以及塑造不同人物性格特点深深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追捧与喜爱。同时,傩戏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嘉陵奇葩——川北戏剧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意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民俗风情及地域经济有着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2012年8月16日,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郴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临武县开幕。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奥地利、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101人进行学术研讨。傩戏是在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在研究哲学、宗教、历史、民俗、社会和文物、文学、艺术、舞蹈、戏剧等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临武傩戏融傩祭、傩仪、傩舞、傩歌、傩技、傩戏于一体,一直心口相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据专家介绍,临武傩戏在原生态保护、活态传承等方面特点鲜明,其"路祭"、神猴子"、音乐伴唱"独具特色,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同时,临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04,(4):9-9
用。在傩祭之风盛行的商周时期,为了吓走鬼怪,主持傩祭的人就佩戴有四个眼睛的黄金面具。面具是傩戏表演中最重要的造型道具,也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在傩戏表演中,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代表扮演角色的身份,而每个面具大都有传说故事说明他的来历。在流传傩戏剧目最多的贵州,全堂傩戏至少要用到24个面具。而不同的傩戏戏班演出的剧目不同,所用的面具也不同。傩戏面具的造型或骠悍、凶猛,或威武、严厉,或正直、刚烈,或温柔、慈祥,千姿百态的面具代表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具是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从人类最初对太阳、大地…  相似文献   

4.
孙文辉 《民族论坛》2006,(10):47-47
很多人兴许都不认识这个“傩”字,但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平日说的许愿还愿,赌咒发誓,其实就是一种巫傩活动;过年拜节、迎春辞岁,也是一种傩的祭祀礼仪;开幕剪彩、闭幕送客,同样也是源于傩祭仪程……傩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文化,是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而“发明”的一种巫术形式。(一)我开始接触傩,是我担任艺术期刊编辑的时候。那时,有人投来关于傩戏的稿件,由于我是分管艺术理论的编辑,傩戏的来稿自然归我处理。这就逼得我要去弄懂:什么是傩戏。1991年,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会上,苗家…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是在布依族传统丧事的绕棺仪式中表演的哑剧性质的仪式性傩 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它的巫术意识最为强烈和直接,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个让死者重获 生命的巫术仪式性活动,这在傩戏中是非常罕见的。其表现的性意识也是目前所见的傩戏中最为直白的,而且其表现形式更为单一和纯粹。它的面具的形式更具朴陋特色。如果说“撮泰吉”(变 人戏)①是一种“亚傩戏”,②那么,这种布依族丧事中的仪式性傩戏“哑面”则应该是一种“前傩 戏”了。  相似文献   

6.
《民族论坛》2013,(5):54-55
正遗产发现地:怀化市会同县在美丽的雪峰山南麓,有一个村落,沅水上游的主要支流巫水自村前流过,三面环山,形同椅状,因而得名"高椅"。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杠菩萨"的申报地就是高椅村。沅水上游是五溪的腹地,侗、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历史上巫风盛行。"杠菩萨"是一种由巫师演唱的古老傩戏,分布于沅水上游广大地域,包括中方县、洪江市、洪江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叶榭舞草龙,是上海松江当地集合祭祀、娱神、娱人为一体的文艺展演活动。在南方的中国,这样的舞龙形式很多,体现出稻作文化背景下民众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但在当今的非遗保护中,由于缺乏对民俗事项的本真内涵及生发根源的根本性理解,造成了现在非遗保护中只注意传承而忽略对非遗文化空间的修复及营造的重视,从而使得非遗保护走向"碎片化"之困境。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引入历史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概念,从表征、内涵、根源来对民俗事项进行剖析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构成元素作修复或营造,达到从整体上保护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四、民间文学与传统体盲 乌尔奇人长期以来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因而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备受乌尔奇人的喜爱。乌尔奇人非常敬重民间故事家和歌手,认为一个擅于讲故事的人或一位好双手,会受到神灵的青眯,获得捕鱼或狩猎的成功。乌尔奇人喜欢听人讲故事,每一个到家来访的客人,在晚上都要讲一则故事,以感谢灶火神波佳,以赶走可能跟随他而来的恶鬼。乌尔奇人相信:恶鬼害怕故事,尤其是内容讲的是法术和英雄业绩的故事。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赫哲人的说唱伊玛堪故事,也应具有娱神、娱人和驱邪的多种功能。 即使在劳动最紧张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湘西傩堂戏面具文化特色为切入点,探讨了湘西傩堂戏娱神娱人、神圣与世俗混融的宗教文化特色以及音乐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桂南"跳岭头"与"跳大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南“跳岭头”与“跳大排”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驱逐鬼疫的巫术,在其历史延续过程中不断杂糅了当地民俗与道教等因素,与民间节庆融为一体,成为上古驱傩活动的变异形态,既娱神又娱人。二者都在农历八、九月间举行,流行地域毗邻,可相互观照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史书记载,傩戏最早起源于远古夏商时代,它被视作中国戏曲的源头、活化石,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傩戏这门古老而传统艺术的发展步伐滞缓,对它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湘西土家族傩戏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大量书籍查阅,对其艺术价值简要总结,并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议,希望为家乡的傩戏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傩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土族地区是我国目前保存傩戏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傩文化的代表,研究中国傩文化不可不研究土家族傩文化。 傩戏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文化事象,它是由傩舞、傩祭发展而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傩戏最多的国家,而且历史演变源远流长,辐射面宽。现今各民族的傩戏在发展过程中大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又各自具有其民族和地域特点。中原地区是我国傩文化的发源地,据典籍记载,傩戏的前身傩祭最早可上溯到巫风盛行的殷商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多次考察瑶族“还盘王愿”的宗教祭祀活动,认为其中的傩戏是最初形态的傩戏,在傩戏发生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简析如下。湖南兰山县紫良瑶族乡桐村的“还盘王愿”是三天四晚,在最后晚上的送神仪式中演出了傩戏《盘厨师》。《盘厨师》的扮演者是一个巫师和四个厨师(称作厨官)。一厨师男扮女装。道具是碗、酒壶、铜铃、筷子和杀猪刀。表演完全脱离了歌舞。五人蹲在神案前,面对面靠作一团,只用道具、对白和动作摸拟表演。其情节是吩厨、偷猪、杀猪、祭祖求愿。大意是巫师对厨师说:现在要还盘王愿。但无供祭的猪,吩咐厨师偷来雄猪一头。接着是杀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史书记载,傩戏最早起源于远古夏商时代,它被视作中国戏曲的源头、活化石,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傩戏这门古老而传统艺术的发展步伐滞缓,对它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湘西土家族傩戏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大量书籍查阅,对其艺术价值简要总结,并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议,希望为家乡的傩戏发展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刘廷新 《民族论坛》2005,(12):42-42
傩堂戏(简称傩戏)历史悠久,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它最初只在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盛行,后来,由于民族交往日益密切,逐步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根据文献记载:明朝初年,傩戏就已经传入湘西地区,汉族傩戏与湘西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艺术融合而逐步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因土家人民的信仰文化而形成的独具土家族风俗特色的"傩戏"成为了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视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书籍查阅,对湘西地区傩戏的音乐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音乐结构、唱腔、曲式结构,希望此文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能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皮影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昌黎皮影作为民间影戏的优秀代表在当地担负着知识传递、民众教化、娱人娱神、祈福消灾的重要功能。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分析昌黎皮影的文化价值,重点探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昌黎皮影在重构乡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湘西土家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因土家人民的信仰文化而形成的独具土家族风俗特色的"傩戏"成为了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被视为中国"戏剧艺术之源""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以及书籍查阅,对湘西地区傩戏的音乐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音乐结构、唱腔、曲式结构,希望此文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能提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傩堂戏"是一种融汇了民俗、宗教、艺术、伦理等多种元素的多元化文化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中国傩戏表演的功能和意义早已超出了其出现时期;贵州铜仁市各地的傩戏,源于古老的中华傩文化,具有中国傩文化的普遍特征,也极具地域特色;20世纪80年代,在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德江、沿河等地,发现的古老的"傩堂戏"。近年来,随着对地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黔东地区的傩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黔东傩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商业开发正日益兴起,铜仁傩文化发展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在贵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国家"大乌江—梵净山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的背景下,对铜仁傩文化的开发也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如何把握这对矛盾关系,把铜仁傩文化旅游打造为贵州生态文化旅游的标签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傩戏是距今七千年至九千年间,在我国长江流域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傩戏又名“咚咚”,也称跳戏,因模拟牛步形态得名,表演者戴神鬼面具,手持师刀、牛角、蛇杖、木鱼等道具,傩戏综合了演仪、对白、舞蹈等艺术,有钵、包锣、傩呐、鼓四种乐器节奏,它一般只在农历七月“牛元”和春节元宵的“上元”两个节气时间才集体表演。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有整场模拟歌舞,也有整场对白,还有人神对唱道白,精怪山鬼逗趣和打斗的场面,终场都是以驱邪降妖化财化宝为目的,以得到精神和心理的满足而结束。傩戏是中华文明之源,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具有与众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