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很早就有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不仅可以是一种哲学上的命题,在探索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突出人的地位;更可以、更应该是一种政治上的命题,并常常以“以民为本”出现,用以说明在君与民的关系中强调民的作用,使其成为指导政府发挥作用的一种本质性的基础思想。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即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执政理念,也是其执政理念的核心。 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人”指的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哲学的“以人为本”,意味着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逐步实现。 西方人本主义在对人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和认可上,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它与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在哲学基础、提出的方式和现实意义上都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以民为本,它虽是封建君主为维护其统治所进行的政治策划和政治主张,但不能因此而全盘抛弃,而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情化的关系社会,因此,落实“以人为本”面临着传统文化的严重挑战。因为在“关系社会”里,人们处理事情的时候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关系为本”,人们普遍讲究内外有别、远近有别、亲疏有别、上下有别、大小有别,普遍重人情而轻法理、重关系而轻能力、重圈内而轻圈外、重权力而轻权利、重依附而轻自主、重灵活性而轻原则性。这种文化生态必然加速人际关系的“差序化”,加剧社会关系化和关系社会化的异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与中国的对话是从很深的误解开始的。中国人猜测这些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的洋人可能背负着政治间谍的使命,要么只是觉得中国好玩。尽管要让官员们真正理解基督精神很困难,可传教士们总是设法跟他们处好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时下的一个高频词.几乎人人都在谈它。其实,它既不是舶来品,也不是政治大人物发明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表述很多,比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法家的兼爱思想,佛教的平等思想,还有近代由西方传人中国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杂糅了中外文化精髓的词。但老实讲,“以人为本”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倒是与民本位思想背道而驰的“官本位”与“钱本位”思想(诸如“朝里有人好做官”、“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是明证)一直在大行其道,也有广大的市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员工是上帝,有人说员工不是上帝,有人说顾客是上帝的时代就要结束了,有人说员工是上帝的时代已经来到。其实员工是不是上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大自然要和谐地发展,和谐是我们发展的主旋律,而发展是为了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的本质。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探索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8.
目前,行政部门中部分行政人员行政文化价值观比较滞后,难以真正体现服务于民,取信于民之精神,导致了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在中央大力倡导文化兴国的现实背景之下,加强部门机构行政文化建设尤为必要。本文论述了行政文化与管理效率的关系,并就如何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9.
汪丁丁 《领导文萃》2010,(16):36-36
<正>由于缺乏思想史视角,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在他们那里严重地成为问题。于是毕业后,他们喜欢读的书和他们的言论形成两个极端类型:极端地现实的青年人,极端地批判现实的青年人。这两极端的青年人,其实都不愿意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帝王,只要是真心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无不注重君民关系。他们往往自称是"民之父母",就是想拉近自己与百姓的距离。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告诫,对他们影响很深。他们既"敬天",又"敬民";既"畏天",又"畏民"。遇有机会,就要"示好"于民。明清帝王倡导节俭明太祖朱元璋最欣赏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一语,以为是"治国之良规"。他也能  相似文献   

11.
外刊外报     
《领导决策信息》2008,(13):11-11
2008.3.29-2008.4.4南街村本无神话美国《侨报》4月1日其实,南街村本无"神话",而应理性看待中国乡村的改革模式。实际上,中国的乡村改革还在于政治、文化、民俗等方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讲过一句千古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在哲学上虽然具有相对主义的特点,但它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了肯定。这在当时宗教和神统治的世界里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在经历了长期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实现了“人的发现”。一批人文主义者,既有文学家也有艺术家,如我们所熟悉的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183;芬奇、拉斐尔等等,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在他们看来,人不再是匍匐在上帝之下的可怜的被造物,而是上帝创造的杰作,世间最可宝贵的生灵。他们以饱含热情的语言对人从身体到精神进行了赞美。艺术家阿尔伯蒂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却不同于其他部分,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他的杰作被人欣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句老话“顾客是商 家的衣食父母”,西方人则说“顾客是上帝”。喊“上帝”比喊“老子娘”要好开口一些,而且还透着几分洋味儿,所以“上帝”很轻易地便取代了我们传统的说法。如今,“顾客是上帝”的口号已响遍神州。 但是,在被“册封”为“上帝”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顾客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仍然是到处看售货员的白眼。只是到了最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进,同时生产也有了迅速发展,某些商品开始出现买方市场,顾客们走进商场才多少找到了点儿“上帝”的感觉。首先,购物环境大为改善,上下楼有电动扶梯…  相似文献   

14.
基督信仰中国本土化的症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督信仰传华以来,有15个世纪的长远历史,自人华伊始,便致力于本土化,却迄今未见成功,未尝建树一种略类于中国佛教的中国基督教,根源究竟何在?或谓近代基督教在华广传,乃以不平等条约为先导,颇有文化侵略之嫌。中华民族的自尊受到挫伤,故对基督信仰较之其他外来信仰,拒斥特甚。近百年来便有多次民众性的运动,皆与拒斥外来基督教相关,如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20年代的反基督教运动,50年代的三自爱国运动,皆是。在此历史形势下,基督教广传则广传矣,深入本上文化则缺乏和平交融的心理基础。此论虽似有历史实据,然仔细思量,实…  相似文献   

15.
一、礼的历史存在与作用中国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说起礼,相信每位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礼是应社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礼的工具性与生俱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善于向天地宇宙学习的我国圣贤先哲们特别崇尚宇宙自然的多样统一、井然有序与和谐融洽,他们向往人类社会的治理也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特别看重两样东西——礼和乐,他们希望通过礼来实现人类社会的等级有别、秩序分明,希望通过乐来促成人类社会中各  相似文献   

16.
雷池月 《领导文萃》2007,(9):108-113
做宰相难,原因在于他处在封建政治的枢纽位置。君相、君民、官民、官府、僚属各种矛盾在他这里汇集。这就要求他不仅有远见卓识,能知人善用,更要能宽容大度(忍人之所不能忍)。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还要善于揣摩圣意。因势利导,把体制的缺陷所可能导致的恶果减低到最小程度。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十一世纪的中国,基本上达到了贤相标准的有好几位,当然都不够全面。其中比较突出的典型应当首推王旦。  相似文献   

17.
选择的智慧     
李开复 《领导文萃》2007,(9):146-151
我觉得.作决策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作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称为“选择的智慧”,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了2000多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本民族文化,脱离了本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就失去了生命。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积极作用,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和谐,重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提倡重义轻利的思想,重视诚信,提倡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等,这些都可以用以指导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促使我国企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一次一点儿,但要经常。不要施恩太多,使人无法回报。给予太多等于不给,而是出售。不要使别人的感激耗尽。感恩而无法报答,他们便不再跟你来往。想失去他们,你只需让他们欠你很多便可以达到目的。若他们不想偿还,他们便会走得远远的,甚至与你为敌。雕像不想见雕塑它的雕刻师,同样,受恩的人宁愿再也不见施恩于他的人。切记,施恩的微妙所在:只有迫切想得到而又不  相似文献   

20.
非语言交际作为替代语言的符号,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非语言交际行为方面,日本人是个典型,他们不推崇语言交际,而是常常用一系列无言的举动进行交流。本文对中日商务活动中日本人的一些非语言表达行为,进行简要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